APP下载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2011- 2014*

2016-06-14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何日胜

财会通讯 2016年7期
关键词:非标准审计报告事务所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何日胜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2011- 2014*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何日胜

摘要:本文根据中注协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及财政部内控调研报告,对我国上市公司2011-2014年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性进行述评。本文认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我国上市公司初步建立,运行良好,监督有效,亦存在许多改进之处。

关键词: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性

一、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实施了内部控制并公告了内部控制报告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2011年共有230家,其中纳入实施范围的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67家,自愿披露公司163家;2012年共有2244家,其中纳入实施范围的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853家、自愿披露公司1391家,由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审计报告的948家、未出具审计报告的1296家;2013年共有2312家,其中纳入实施范围的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1052家、自愿披露公司1260家,由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审计报告的1141家、未出具审计报告的1171家。2014年由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审计报告的1465家,因财政部未发布2014年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调研报告,未得取其他相关数据。

根据财政部要求,从2011年开始试点实施内部控制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披露分为纳入实施范围公司(强制)和自愿披露公司(自愿),对自愿披露公司可自愿选择是否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因此,本文对纳入实施范围公司和自愿披露公司、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公司和未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公司进行分别统计和分析。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分析

(一)中注协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分析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汇总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各年度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披露情况及审计意见。

表1 2011-201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汇总表

2011年:38家事务所共为23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2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4份,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份。在上述230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报告的比例为2.17%。

2012年:47家事务所共为948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926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9份,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3份。在948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2份,占2.32%,非标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较2011年(5份,比例为2.17%)略有上升。

2013年:40家事务所共为114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096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35份,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9份,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份。在1141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45份,占3.94%,非标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较2012年度(22份,比例为2.32%)有所上升。

2014年:40家事务所共为1465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38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54份,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0份,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4份。在1465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78份,占5.32%,非标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较2013年度(45份,比例为3.94%)又有所上升。

(二)财政部调研报告分析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从2011年开始。财政部会计司会同中国证监会会计部,组成课题组,从2012年开始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分别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对我国上市公司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进行调研并发布了分析报告。2014年度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的调研报告尚未公布。本文在财政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分析和整理形成汇总表见表2。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性分析

(一)内部控制报告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占比高根据中注协公告的资料: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经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分别为87.83%、97.68%、96.06%、94.68%,四年平均达96.14%;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比分别为2.17%、2.32%、3.94%、5.32%,四年平均为3.86%。根据财政部发布的资料: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上市公司总体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经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分别为97.83%、98.30%、96.74%,三年平均达97.62%,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比分别为2.17%、1.70%、3.26%,三年平均为2.58%;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纳入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经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分别为98.51%、97.42%、95.53%,逐年小幅下降,三年平均达97.15%,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比分别为1.49%、2.58%、4.47%,三年平均为2.85%,逐年有小幅上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企业重视程度高,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风险防范及应对能力显著提高。

表2 2011-2013年度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披露情况汇总表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有效占比高2012年度、2013年度上市公司总体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的占比分别为99.87%、98.91%,两年平均99.45%;结论为“无效”的占比分别为0.13%、0.99%,两年平均0.56%。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纳入实施范围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的占比分别为98.51%、99.88%、98.67%,三年平均99.02%;结论为“无效”的占比分别为1.49%、0.12%、1.33%,三年平均0.98%。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成效显著。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纳入实施范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进行“披露”的占比分别为80.60%、67.41%、96.20%,三年平均81.40%;“未披露”的占比分别为19.40%、32.59%、3.80%,三年平均为18.60%。结果显示,2012年未披露占比较高,2013年披露占比高。表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能制定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但仍有待提高。

(四)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占比低2012年度、2013年度上市公司总体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占比分别为0.36%、18.51%,两年平均仅为9.43%,占比不足十分之一。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纳入实施范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占比分别为73.13%、28.72%、25.86%,显逐年下降,三年平均仅为42.57%;“未披露”的占比分别为26.87%、71.28%、74.14%,三年平均为57.43%。结果显示,不论是总体公司还是纳入实施范围的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占比均低,为重点改进之处。

(五)聘请内部控制咨询机构的披露占比低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纳入实施范围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咨询机构的占比分别为37.31%、44.78%、10.36%,三年平均仅为30.82%,只达到三分之一;“未披露”的占比分别为62.69%、55.22%、89.64%,三年平均为69.18%,高达三分之二。结果显示,披露了聘请咨询机构的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未披露的高达三分之二,为重点改进之处。

四、对策建议

第一,制定统一内部控制相关技术标准,力争统一标准认证。在内部控制披露过程中,建议进一步规范内控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缺陷认定标准、缺陷类型、缺陷内容、缺陷整改等方面,以减少公司披露的随意性,增强规范性,便于以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认证和评价。

第二,强化监督,敦促企业内控的有效实施。针对有些企业披露不实、水平较低、流于形式,甚至隐瞒重大缺陷披露的现实,建议监管部门及中注协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重点检查不披露及披露不实的企业,并对其予以公开曝光并严厉惩处,促进内控体系得以有效实施。

第三,实行企业内控一把手工程,建立内控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有些企业不重视内控的现象,建议企业实行内控一把手工程,组建工作团队,制定内控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尽量聘请内控专业咨询机构,实行内控责任追究,强化内控的监督作用。

第四,重视培养内控专业人才,提高审计及咨询服务水平。建议在高校中设置内控专业,加强专业机构的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内控的专业服务水平。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3XGL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守华等:《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7期。

(编辑刘姗)

猜你喜欢

非标准审计报告事务所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优化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思考
2019年度综合评价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信息
北京博贤律师事务所
论幽默逻辑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
非标链式纸打印位置偏差处理探索
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工作要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