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歌竟改变了他的人生

2016-06-13

神州民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刘安对歌锣鼓

刘安富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民间歌手, 50多岁的他正年富力强,家住白泉乡白里村4组,妻子在家务农,膝下一儿一女,负担较重。以前他是"赤脚医生",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点的医务人员。中等个子,朴素的穿着,脸上露着质朴的笑容,见了我们一行人,忙着递烟,急促不安地搓着手。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便掏出手机,说是通知当地另一名叫廖大章的歌手,把几个会唱歌的叫到一块儿来。"唱歌要讲气氛,不然就干瘪,唱不起劲。"刘安富说。

这里还有一位会唱歌的年轻女子,叫孟春,如果把廖大章等叫到孟春家,今天的歌就一定能唱起来。白里村居民点设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数排居民房沿着公路成街,很有深山小城镇的气势。孟春是小街上的"理发师",我们到她家时,她正在忙着给一群学生理发,很忙。不一会儿,歌手廖大章也来了。"平日里大家很少有时间打堆唱歌的,今天有人采风,我们就尽个兴!"刘安富说。

刘安富最擅长唱情歌,音调较为平稳,低沉婉转,深情有力,有五字句,也有七字句,每句歌词押韵,在我们的邀请下,刘安富唱了一段《想妹歌》:

郎想阿妹千百番哪

一日想得一日完。

上午想得下午过哟,

下午里个想得日落山……

歌声饱含深情,如泣如诉,余韵悠长。

"如今许多歌都搞忘了,不像在集体生产的时候,那时我可说是整天歌不离口,人又年轻,嗓子吼亮!"刘安富回忆着说,60、70年代,在附近的几个乡镇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喜欢唱歌。有时是这山的人与那山的人对唱,有时是干活的人一起唱,特别是搞集体生产时,人们兴唱“薅草锣鼓”,劳动群众在田间地头真是“麻雀闹林”,从早到晚,无时不在唱。在当时,谁会唱歌,就会成为人们崇拜和喜欢的对象,就像现在的"歌星"。

刘安富说,唱歌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他十五六岁时,他就成为当地有名的"歌手"。搞集体生产时按劳记工分,刘安富专门负责在田地里领唱"薅草锣鼓",每天多加2分,仅唱歌就相当一个壮年劳力的收入。每天清晨,生产队里的人扛着锄头成群结队地走向田间,这时刘安富就吼:

清早起来把门开哟喂,一股凉风吹进来。

眼看太阳升上来哟喂,大伙出工快些来……

到了中午放工回家吃饭的时候,刘安富又领着唱:

太阳当顶过,肚儿巴岩岢。

叫声主人家,大些加把火……

有时有人用歌声与刘安富唱和,有时也用歌声骂他,说:

鸡公两个脚,红冠绿脑壳。

天亮就叫起,叫得太阳落。

满山里起起落落,一呼一应,歌声笑声连成一片。刘安富说,他那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乐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歌笑语。记得有一次,他到附过一个叫满月乡的地方走亲戚,爬到一座山梁上,看到山脚下一群女子在地里挖红苕,于是他抖开嗓子就吼起了情歌:

深山密林好唱歌哟喂,郎的歌声没人和哩,

早闻妹子心地好哟喂,鱼水相爱意如何哩?

而令刘安富没有想到的是,下面的女子用歌声回了他:

锣鼓听声歌听音哟喂,郎唱山歌妹在听哩。

哥若有意莫乱唱哟喂,明媒正娶结同心哩。

刘安富立即回答到:

妹是哥的心上人哟喂,对歌对到日西沉哩。

哥到何处把媒请哟喂,歌声便是大媒人哩。

经过歌声的交流,与刘安富对歌的女子很快就与刘安富"相好"了,后来刘安富就真正请人作媒,将此女子娶回家里,这女子自然就是刘安富如今的妻子。刘安富的故事,在当地一带成为佳话,从此当地人就称刘安富为"情歌手"。谈及往事,刘安富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与妻子对歌的岁月。他一边讲述着,一边亮着嗓子唱着,神采飞扬。不知什么时候,已围了一大群人,"这老哥子,威风不减当年呀!"在一旁听歌的几个老人说。

刘安富说,如今这唱歌没有过去影响力大,但村里人只要见了他,都会缠着他要"来一段"。现在生活好了,有电视了,年轻人都觉得这类歌不时兴了,但老人们对这类歌还是趋之若鹜!"这歌一唱就丢不开,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刘安富说。如今他是村合作医疗的医生,有许多病人到他那儿来看病,他只要一张嘴唱歌,就能把许多病人逗乐,病人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自娱自乐,乐了自己,也乐了他人!"这是刘安富的真实体会。

经刘安富介绍,流传在他手上的民间情歌可达50余首,其中15首是他最拿手的。比如《十爱》《十想》《十摸》等,但这些歌都存在着较为"风流"的一面,只能一个人躲在山里唱。

猜你喜欢

刘安对歌锣鼓
对歌昆虫
邵伯锣鼓小牌子
对歌趁年青
鸡犬升天
柔软的惩罚
蜡像女友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