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路广东甘蔗生产机械化

2016-06-07姬立平

现代农业装备 2016年2期
关键词:蔗农英德糖厂

○文/姬立平



寻路广东甘蔗生产机械化

○文/姬立平

2016年4月初,刚从湛江调研回来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彭彬在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榨季白砂糖的到岸价1 t比国内便宜600元,假如我们再不为这个产业‘鼓’与‘呼’,很可能就拱手让给国外市场,就象大豆一样。”

在业内,提到蔗糖的前景,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有这个担心。1996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仅111 万t,到2008年,进口量已达3 744万t,进口量占比已超到80%,即使政府对大豆种植进行资金补贴也无法阻止大豆种植面积的逐年萎缩,到今天,中国的大豆已基本全军覆灭。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食糖进口量已占比达40%,自2011年来,中国食糖进口量在不断大幅攀升,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甘蔗迟早将重蹈大豆的命运。

让甜蜜的事业继续下去

当前我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核心因素是成本不断上涨。影响甘蔗产量和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品种、植保、水利和人工费用等。这些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在广东蔗区,甘蔗种植已连续数年亏损,农户的种植意愿不断下降,即使在业内,也不断有关于放弃甘蔗种植的声音。对此,广东省农业厅农机化办主任陈楚楷、副主任刘亚平和广东省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彭彬都予以了坚决的否定。

陈楚楷认为,甘蔗是农业部主导的九大作物之一,十二五期间部里专门发文要求要推动这九大作物的全程机械化,2015中央一号文也提出要加快发展甘蔗机械化。从农机化角度来讲,政府不会放弃甘蔗。

“糖是国家战略物资。广东作为三大蔗区之一,甘蔗是广东传统岭南园艺经济特色与优势作物,我们有责任、有必要有效促进我省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为确保国家糖业安全做出积极的努力。”刘亚平说。

除了从国家战略高度讲不允许放弃甘蔗种植外,彭彬认为,还有一个不宜放弃甘蔗种植的原因是,广东甘蔗主产区雷州半岛的红壤土土性可以适应的作物不多,假如不种甘蔗,当前还没有有效的替代作物。

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必须,从政府和主管部门来讲,责无旁贷。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向二三产业转移,甘蔗收割又是重体力的劳动,劳力不足的情况十分明显。“所以推广甘蔗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推广甘蔗机收,是广东甘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刘亚平说。

机械化的核心问题

来自农业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1.6%,水稻种植、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9.6%和58.0%,但是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棉花采摘、油菜种植与收获、花生种植与收获、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大多在30%以下,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还不到5%,而广东的甘蔗机收率则不到1%。甘蔗机械化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短板”,亟待重点突破,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重要而紧迫。

国务院国发〔2010〕22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解决甘蔗机收问题”。从中央层面来看,解决甘蔗机收问题已提上日程,广东省亦如此。彭彬说:“甘蔗生产机械化核心问题就是收割机械化。”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广东蔗区雇请劳工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全省甘蔗产业的发展。当前人工甘蔗砍收0.5~0.7 t/人·d,人工纯砍费从2006/2007年榨季的40元/t提高到2014/2015年榨季的平均150元/t,超过印度、巴西、古巴等甘蔗主产国该项成本的180%,造成甘蔗多年增产不增收。彭彬说,在刚刚结束的这个榨季,湛江人工砍甘蔗费每t已平均达到160元,而且还很难请到人,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要解决机械化的问题。

彭彬说,广东在甘蔗全程机械化方面“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早在上个世界90年代,湛江农垦就引进了凯斯7000/8000这种高性能的甘蔗收割机,并引领带动了从耕、种、管甚至到入厂的整个工艺的改良,这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是因为投入高,对集约化种植要求高、组织化程度要求高,所以导致长达10多年来只是在农垦内部开展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服务;而在地方,机械化仍仅限于耕整地环节,在收割方面几乎仍然靠人工。”

在采访中,刘亚平反复强调,甘蔗收获机械化必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而要形成合力,政府的角色不容忽视。2013年,在广东省农业厅和农机推广站总的共同推下,广东甘蔗机械化再度发力,启动了以收获机械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变革试点。

撬动广东甘蔗机械化

据介绍,历经3年时间,在经历了“农民不感兴趣、糖厂无动于衷到农民有意识糖厂有行动”的阶段后,不论是糖厂还是种植户对全程机械化各个环节都有了新的认识,广东省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技术链条打通,技术信息掌握的前提下,在缺少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我们利用自有资金进行了多次培训班、现场会、考察学习。”彭彬介绍说,通过这些传统模式的路径取得了两个突破,一是业内人士对大型切段式联合收获机械的认同、普及和推广应用;另一个是通过收割机械的应用倒逼了中耕管理的培土作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

“所以在管理上就新增了2个内容:一个就是以高地隙拖拉机和培土机具这种高底盘的新技术代表扩大了培土作业的面积;第二个就是植保,摇控飞行植保显示出非常好的势头。通过这几年推广飞机摇控植保技术,证明这项技术在甘蔗产业的优势更为明显,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经过广东省农机部门的推广,去年湛江农垦已经和珠海羽人签订了40万亩的合作协议,而且在英德、遂溪都有定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州糖厂自己组建了一支由16架飞机组成的飞防队伍,解决了人工作业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甘蔗机械化种植已达到100%,机械植保达到50%,真正的攻坚战仍在机械化收获。

首先是行距问题。传统种植的行距只有70~80 cm,但是目前机械收割要求的行距都在1.2 m以上,最佳是行距为1.4 m。在传统种植模式下,机械收割效率低,破头率高。近年来,不少种植大户的观念已有所转变,有不少种植大户为了配合机收,开始改种宽行。

第二是配套问题。彭彬说:“甘蔗收获机械化是典型的航空母舰式设计,它要有母舰,还要有护卫队,要有舰载机等一系列的配套。”以凯斯7000为例,其生产率是1 d可以收获200亩即700~800 t。可是在国内,1 d只能完成标准工作量的1/3~1/2,这是由于配套问题而导致的。1台机械除了工作效率快,还有行长、行宽、掉头位等土地规划问题,解决了土地规划问题还要解决物流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系统。如果农艺和配套没有跟上的话,就无法发挥机械的最大性能,彭彬说这也是目前收割机械推广中的一个瓶颈。

第三个是蔗农和糖厂的协调问题。在当前的技术设备条件下,我们还无法克服切段式收割后甘蔗糖分的挥发和切口霉烂问题。目前收获时间由制糖企业来决定,由于企业产能、运输调度等因素,制糖企业对原料收购有严格计划,蔗农只能凭票按时间送蔗。为了保证糖份,切段式收割后必须在24 h内开榨,这就要求糖厂和农户之间的对接机制要更加严格,但这很难做到。在采访中,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牛宝俊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他强调:“甘蔗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其中蔗农和糖厂之间的有效衔接是重要环节”。此外,含杂率问题也是糖厂和蔗农之间一个容易形成利益纠纷的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谋划甘蔗生产时,必须调动蔗农和制糖企业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制糖企业的参与,改革很难推进。

第四是成本问题。目前大型高端联合收割机均为组装或者原装进口,加上需求量不大,所以成本高企。据了解,迪尔330售价超过200万元,凯斯4000组装机售价180万元,松原售价160万元。在甘蔗收割机械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之前,是无法实现有效销售的,其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也为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台收割机还带动着一系列的投入,买一台200万元的收割机,可能意味着必须购买其他的200万元的配套设备。这也是为何当前只有农垦和恒福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和大型糖厂实现机械化收割,对于普通农植大户而言尚不具备这个实力。

破局之路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2015年广东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利用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在英德建立了一个5 000亩的甘蔗全程机械化基地。为什么选在英德而非湛江?刘亚平给出的答案是:“与湛江不同,英德只有一家糖厂,市场相对单纯,他们对蔗源的控制意愿更强,对蔗农的保护也更加有效。我们希望把这个基地做成一个标本,通过英德模式为湛江提供示范。”彭彬则认为,“如果基地放在湛江,我们的时间成本太高了。而且甘蔗收获机械化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有系统的链条,以现在的这一点资金量还无法撬动湛江。”

2014年底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与英德粤北糖业有限公司、英德农机局、清远农机局、英德兴农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同建设5 000亩基地,首期启动2 000亩。彭彬说:“我们把有效的资金和设备都投入到这个基地,其他几个合作伙伴也提供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物力来支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据介绍,在农机主管部门的主导推动下,通过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初期效果令人惊喜。经测试,目前基地的甘蔗含糖率达到12%,亩产量达到8 t。这个结果对湛江的触动非常大,湛江糖厂曾多次到基地考察学习。在基地的带动下,2015年底,农机化司又下达了甘蔗示范县的项目到英德,这也为基地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彭彬说:“我们现在把英德这个基地做精做细做透,然后再复制到化州和翁源。这些地方面积都不大,但都是围绕一家糖厂为核心。同时也可以复制到湛江的某一家糖厂,在一个非主产区选一个点,形成亮点做成精品,倒逼带动主产区。”据介绍,下一步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将继续把英德这个示范区特别是把甘蔗生产示范县项目做好,同时围绕收获机械化,力争实现1~2台大型收割机农户的购买。彭斌说:“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把甘蔗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展示在蔗农面前。通过这个基地来证明从土地整治、品种选择、机具配备到糖厂的对接,所有这些都可以产生正面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提升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除了在英德的布局,在湛江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或者说自2013年来,广东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在湛江花费的心血、投入的精力更大。3年来,刘亚平到湛江进行甘蔗生产方面的调研的次数不少于20次,而彭彬也一直重点关注湛江的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有付出总会有收获,如今湛江蔗区对甘蔗收割机械化已普遍认同,2015年恒福集团曾计划一次购买60台松原收割机,刘亚平得知这一消息后却不予赞同。“尽管我们希望广东省的甘蔗农机化能快速发展,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步子太快的话,压力太大,风险也大,糖厂应该小步快跑。”最终恒福集团定购了15台。这15台机械对于整个湛江蔗区而言意义重大,是引领甘蔗机械化至关重要的一步。

2016年4月初,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湛江农业局做一个彻底深入的甘蔗收割机调研,一是调查在湛江区所有的品牌机型使用情况,第二是整个链条到底哪种机型哪种生产模式更适合在湛江进行推广,形成一个有针对性有份量的报告,计划于今年6月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同样的研讨会在去年也举行过,“去年的研讨会由专家各抒己见,今年我们想先摸底达成一定的共识后,引导专家对这个思路进行把脉,而且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在湛江举办大型的现场会来推动甘蔗收割机械化工作。”

“无论是在技术信息上,还是在推广的绩效上,我们较省里其他的部门先走了一步,所以我们有一定的技术带动能力。未来我们会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继续支持推动甘蔗收割机械化工作。”彭彬说。

甘蔗收获机械化的难点众所周知:

猜你喜欢

蔗农英德糖厂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a ball-milled La0.5Pr0.5Fe11.4Si1.6B0.2Hy/Al magnetocaloric composite
卢英德:百事可乐女王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合格”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激战长空之英德怒战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
种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