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下的纺织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2016-06-06陈彩霞熊鸿军

纺织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买家纺织供应商

杨 峻, 陈彩霞, 熊鸿军

(1. 东华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51; 2.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3.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情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下的纺织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杨 峻1, 陈彩霞2, 熊鸿军3

(1. 东华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51; 2.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0051;3.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为更好地了解纺织产业转移的微观影响因素,在分析国际转移和国内转移的基础上,从资本、劳动力、产品等基本要素异质性的前提出发,基于情景-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应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和挖掘了纺织产业转移的不同动因。对国内外64家纺织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成本和政治环境是影响国际采购商选择供应商的2个最重要因素;在国内生产商进行生产转移的动因中,产品价格已经退居第二,服务水平已跃升为首要因素;就国际买家订单转移和国内生产商产能转移来看,为寻求最优的价格,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地区已成为主要阵地。

纺织产业转移; 异质性; 情景-结构-行为-绩效; 范式; 动因

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来看,产业具有同质性,即要素同质、产品同质,由此资本总是从高密度区域转移至低密度区域。而现代纺织产业的实践表明,资本、劳动和产品具有异质性,从而导致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传统理论把劳动力因素看成是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原因,这在工业化时期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格局。据世界银行关于后MFA(多种纤维协定)各国服装出口增长的调查发现,研发创新、高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则在更大程度上(约2/3)解释了服装产业转移的原因,尤其是对高收入发达国家。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种非经济因素都会影响到纺织产业转移,如地域政治、经济危机、中等收入困境等。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纺织产业转移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基于上述纺织产业所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向,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从微观厂商的行为着手,旨在探索纺织产业转移的外部驱动因素及内在动因。

1 纺织产业转移概况

对纺织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国际(或跨国)转移和国内转移2类。

1.1 纺织产业的国际(或跨国)转移

Raymond Robertson总结了后MFA的世界纺织转移的趋势,并应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后MFA服装产业增长和一国劳动力成本的关系,表明劳动力成本只能1/3地解释各国服装出口的增长。

陈红霞等[1]则用定常数市场占有率法(CMS)分析了中国、东盟、欧盟等主要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国和地区在近10年中的纺织服装贸易增长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价格竞争力等,得出价格(成本)是服装产业转移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非价格因素也越益重要,如产品和市场结构的优化。陈悦等[2]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宏观地研究各主要国家地区在中国入世后10年间其全球服装贸易的份额变化,以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出转移的机制和趋势。

1.2 纺织产业的国内转移

孙华平等[3]基于全球价值网理论,剖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进程,并提出了促进传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措施。华珊等[4]认为,我国纺织产业由东向西转移,有利于保持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在分析纺织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生产成本、投资环境、投资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吴爱芝等[5]分析了2001—2009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结果表明,细分行业基尼系数越大,对原料依赖性越强的细分行业,在空间分布上也相对越集中。刘银锋[6]应用态势分析法SWOT方法,分析了四川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四川应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

王凯霞等[7]选取浙江、江苏等对口援疆的5个东部省份,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比较了几个重要因素,找出新疆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陈丽娅等[9]利用偏离-份额研究方法,分析了纺织产业在天津工业中的地位,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杨宏翔等[10]对中、西部部分省、市纺织产业转移与承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不仅取决于产量系数和资本效率,还与技术进步指数、生产力指数以及技术转移相关。熊勇清等[10]对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升级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有待调整,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亟待加强。王瑞荣等[11]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的要素密集度,认为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结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探讨了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对纺织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尽管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纺织产业转移的方向或大局,但是对纺织产业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不能很好的解析,因此,本文将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活动的最直接和最终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从厂商(采购商和生产商)的动机或行为视角探讨纺织产业转移的机制问题。

2 情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解析

本文在探究纺织产业转移(厂商行为)动因时,将遵从情景-结构-行为-绩效(C-SCP)的研究范式,如表1所示。

2.1 纺织产业转移的情景

情景由国际和国内2个方面组成。就国际而言,包括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全球纺织产业网络重构就是在这样的世界大环境下进行。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纺织企业或产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劳动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原料供应波动、国内外市场疲软等因素都构成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另外,自2005年初的MFA消亡,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回归自由贸易,长期受压的中国纺织反弹,多数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地区也趁势崛起。

表1 C-SCP研究范式

2.2 纺织产业转移的结构

后MFA全球纺织产业和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能释放,国际市场结构中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上升。在国际纺织市场中,对于中低端的纺织服装产品,中国纺织的竞争优势在减弱,而对时尚化和多品种的产品需求在增长。相对于欠发达国家,中国工人技能水平高,反应速度快。

2.3 纺织产业转移的行为

在新常态下,产业转移和升级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企业的战略选择。全球纺织产业网络重构过程中,国际消费者的选择促使国际买家改变的采购决策是产业转移的外部动力,而国内厂商通过产能向内陆或国外的转移实现要素最优化的追求,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

2.4 纺织产业转移的绩效

绩效是厂商行为的成绩和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对不同企业的绩效进行总结。就国内企业而言,通过产业转移,促成了各类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提升了竞争力,也实现了业绩逆势上涨。就国际企业而言,通过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地域和区域优势,实现包容性增长。

3 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3.1 问卷设计

纺织全球价值链是典型的买家驱动,即全球买家为满足顾客的消费偏好和市场需求转变,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供应国,从而引导产业转移的方向。可见,纺织产业转移的本质是企业(采购商、品牌商、供应商、生产商等)通过各项要素(劳动力、资本设备、知识技能等)在空间上的重组优化,以达到要素的边际收益最大化。

本文研究的纺织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厂商基于利益驱使(包括利润、品牌、市场等)的市场选择行为,因此,在问卷设计时,选择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厂商进行转移的动因,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转移的SOR动因模型

从图1可看出,在纺织产业转移SOR模型中,由于外部的激励(S),客观的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下的全球纺织产业竞争压力,经济危机下的买家和消费者的需求和采购压力,使企业(O)从相对理性的角度追求利润提高、成本优化,而做出转移和升级的反应(R)。所谓相对理性,即决策权衡了重要性和实效差距。

按照上述逻辑,本文研究兼顾市场交易的2个主体,分别针对国际、国内制造商和采购商,设计出调查问卷。

3.2 样本描述

本文研究选取64家厂商进行调查,包括31家国际买家和33家国内纺织服装生产商。就31家国际买家而言,业务类型分为进出口贸易商、零售商和制造商,所占样本比例分别为48.39%、29.03%和22.58%。在33家国内制造商调查中,成立于2000年以前的有9家,占27.3%;成立于2001—2010年的企业有18家,占54.5%;成立于2010年以后的有6家,占18.2%。就年营业额而言,5 000万以下的中小型企业约占71.0%。有关企业员工数量,1 0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约占总数的90.9%;另外,国内制造商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部分国家。

4 实证结果与讨论

在本文实证研究中,采用李克特五段量表,5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国际采购商的供应商选择因素、国内生产商的竞争力、国际买家的订单转移和国内生产商的产能转移。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国内生产商面临的挑战、市场竞争、市场压力,以及影响订单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动因。

4.1 国际采购商的供应商选择因素

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后MFA、全球产业网络重构(GPNS)等因素导致欧美纺织服装市场疲软,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表2示出影响公司贸易决策的因素。可看出,在影响决策的众多因素中,31家纺织服装国际买家最看重的是“成本”,其次为“政治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保证交期和有序运营的基础。“贸易程序及渠道”“信息沟通”“汇率变化”和“关税及贸易壁垒”也是重要因素,得分均在4分以上。

表2 影响公司贸易决策的因素

根据选择供应商标准的调查,用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差距分析可以看出国际买家/供应商选择策略。表3示出买家对供应商选择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

由表3可知,供应商选择策略中,产品质量、快速反应能力和交货期、供应商信用、产品价格4个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差值最大,而品种多样性和信息技术水平2个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差值最小。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国际买家/采购商把质量、快速响应和信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表3 买家对供应商选择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

Tab.3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ory of indexes of buyers′ selection for suppliers

供应商选择指标重要性满意度均值方差均值方差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差值产品价格4.710.2803.770.6700.94产品质量4.680.2263.580.4611.10快速反应能力和交货期4.520.3953.351.0451.17供应商信用4.350.4523.350.7921.00服务水平4.160.5833.260.6850.90技术和产能规模4.100.5163.5205330.58社会责任和清洁生产3.900.6063.260.4090.64设计开发能力3.711.2803.100.8610.61最小起订量3.520.3893.130.7830.39信息技术水平3.480.4563.350.3550.13品种多样化3.450.8373.290.3920.16

4.2 国内生产商的竞争力分析

为进一步探析国内生产商进行生产转移的影响因素,对33家纺织服装制造商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企业竞争力表现的满意度进行评分,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原材料成本波动、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国内纺织服装制造商遇到的最大难题(这与宏观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因此,成本和劳动力因素是导致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采购商的订单转移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表4 国内制造商面临的挑战

表5示出国内制造商竞争力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由表可知,从国内制造商竞争力指标来看,产品价格仍是国内制造商重要竞争力之一,但鉴于成本上升等因素,低价格策略难以为继,低成本竞争已走到尽头。服务水平已是国际竞争中的首要因素,其次为产品价格、设备先进性、社会责任和清洁生产、产品质量以及品种多样化/柔性生产等要素,而在产业链配套、产能规模等方面,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

4.3 国际买家订单转移和国内厂商产能转移

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国际买家将采购订单(包括在华销售订单和国际销售订单)从中国转移至全球的供应商;国内生产商将加工产能转移至国外或中国内陆地区。

国际买家订单转移。为寻求最优的价格,贸易商将订单发放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家乐福、Herma、迪卡侬等大型服装零售商均有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采购纺织服装产品。由于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欠发达国家免进口关税,快时尚品牌大量地从孟加拉、柬埔寨等国进口到中国市场上销售。而一些高端国际品牌,只将普通产品订单转移,对技术要求高的产品中国供应商仍有优势。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内制造企业将加工产能转移至国外。中国企业赴缅甸、柬埔寨投资设厂已十分普遍。

纺织服装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是由买家驱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决定了全球买家对纺织服装品采购标准,乃至对供应国和供应商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订单和供应商产能的去向,这是产业转移的外部驱动力。

后MFA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促进了中国和其他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纺织贸易增长,同时也带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在推动产业转移的种种因素中,尽管劳动力成本仍然是重要因素,但交货期、产品品质和多样性却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纺织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价格波动,部分中低端大批量的订单向海外转移,沿海地区企业也将部分产能转向内地或欠发达国家(LDCs)。考虑到综合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中国纺织仍有相当的价格竞争力,特别是在中高端时尚产品的品质、交货期等方面。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企业通过转移低端产能和优化要素配置,发挥竞争优势以延续增长趋势。同时,这种转移也有利于国内新产业集群的成长,发挥国际性区域互补优势,特别是顺应“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

5 结 语

通过对江、浙、鲁典型纺织服装企业深度访谈和对国际买家和国内供应商的问卷调查,按C-SCP范式,本文对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从买家和卖家的市场选择行为出发,验证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业转移的行为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低成本仍是国际买家选择供应商即订单定向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产品质量、快速反应、供应商信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国际买家和市场驱动下,以及新兴国际竞争者的压力下,国内生产商将成本领先的低端产能转移东南亚或中国内陆,而保留了具有非成本优势的中高端产品。研究结构也表明,除了成本因素,纺织服装、棉纺等产业还要受到原料可获得性和市场的影响。因此,获取高端要素和市场成为国纺织企业实施“逆向转移”的又一动因。

FZXB

[1] 陈红霞, 顾庆良. 中国对OECD服装出口增长解析:CMS方法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4): 23-36. CHEN Hongxia, GU Qingliang.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China′s clothing export to OEC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MS [J]. Economic Research Herald, 2012(34): 23-26.

[2] 陈悦, 顾庆良. 中国服装出口动态增长的比较研究: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 47-48. CHEN Yue, GU Qingli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ynamic growth of China′s clothing ex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arkov transition matrix [J]. Economic Research Herald, 2013(1): 47-48.

[3] 孙华平, 谢子远, 孙莹. 基于全球价值网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绍兴纺织业集群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5): 83-85. SUN Huaping, XIE Ziyuan, SUN Ying.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based on global value network: taking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 as an example [J]. Economic Management of East China, 2012, 26 (5): 83-85.

[4] 华珊, 郭宏钧. 我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J]. 纺织导报, 2012(10): 67-69. HUA Shan, GUO Hongju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J]. China Textile Leader, 2012 (10): 67-69.

[5] 吴爱芝, 孙铁山, 李国平.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J]. 地理学报, 2013, 68 (6): 18-24. WU Aizhi, SUN Tieshan, LI Guop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transfer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J]. Journal of Geography, 2013, 68 (6): 18-24.

[6] 刘银锋. 四川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战略探析—基于SWOT分析方法[J]. 开发研究, 2013 (5): 33-37. LIU Yinfeng. Analysis on the transfer strategy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 Sichuan-based on the method of SWOT [J].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3 (5): 33-37.

[7] 王凯霞, 敬莉. 基于灰色关联度视角下的新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14(1): 49-52. WANG Kaixia, JING Li. Research on Xinjiang undertak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e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y correlation degree[J]. Xinjiang Social Science, 2014(1): 49-52.

[8] 陈丽娅, 赵宏. 基于SSA纺织产业在天津工业中的地位分析[J]. 针织工业, 2014(1): 14-18. CHEN Liya, ZHAO Hong.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textile industry in Tianji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SA[J]. Knitting Industry, 2014(1): 14-18.

[9] 杨宏翔, 于斌斌. 产业转移-承接机制: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基于浙江纺织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3): 52-57. YANG Hongxiang, YU Binbin. Mechanism of industry transfer-undertake: a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nsfer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J]. Journal of Hang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 2014(3): 52-57.

[10] 熊勇清, 候玲玲.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变迁及实施效果:中国纺织产业的个案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29 (1): 28-33. XIONG Yongqing, HOU Lingling. The policy change and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case study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J].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Forum, 2014, 29 (1): 28-33.

[11] 王瑞荣, 李平. 上海自贸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视角[J]. 财经问题研究, 2014(5): 87-92. WANG Ruirong, LI Ping.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enhanced by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verse of intensiveness of elements [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14(5): 87-92.

Motiv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 under context-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YANG Jun1, CHEN Caixia2, XIONG Hongjun3

(1.SchoolofManagement,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2.Fashion·ArtDesignInstitute,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na; 3.BusinessSchool,ShanghaiDianji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 at a micro level, the paper probed into different motiv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heterogeneity of basic elements such as capital, labor and products, and the paradigm of context-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C-SCP). An empirical study has made on 64 firms or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costs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buyers to choose suppliers; second, product prices has been relegated to the second and servic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factor among motives of the domestic producer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er of production; third,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buyers′ order transfer and domestic producers capacity transfer,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the main area.

textile industry transfer; heterogeneity; context-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motivating factors

10.13475/j.fzxb.20150705206

2015-07-22

2016-05-44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ZK3064);上海电机学院国际贸易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3XKJ02)

杨峻(1960—),男,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纺织经济与管理。熊鸿军,通信作者,E-mail:759329303@qq.com。

F 062.9

A

猜你喜欢

买家纺织供应商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买家秀和卖家秀
拉风买家秀
买家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推荐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