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吡唑醚菌酯FS包衣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2016-06-06张海剑,索相敏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吡唑斑病防治效果



18%吡唑醚菌酯FS包衣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摘要:为明确18%吡唑醚菌酯包衣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对其进行了不同剂量种子包衣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与种子比例为66.67g∶100kg时,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57.97%。

关键词:18%吡唑醚菌酯;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引起玉米叶斑类病害的主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1]。发病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3]。目前市场上登记防治大斑病的药剂较少,多在大喇叭口期或发病初期采用喷雾方式进行防治,操作困难,耗费人力。本研究选择1种市场上登记的药剂—吡唑醚菌酯包衣进行大斑病的防治,明确其包衣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试验站(保定市定兴县固城镇)进行。试验品种为先玉335(美国先锋公司,市售),大斑病菌种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18%吡唑醚菌酯FS(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市售)。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药剂使用采用种子包衣法,试验设药剂与种子比例分别为33.33g∶100kg、66.67g∶100kg、133.33g:100kg、266.67g∶100kg,设置空白对照,共计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播种时各处理随机排列,株行距为25cm×60cm,每个小区保证50株,于玉米9叶期(完全叶)喷雾接种,孢悬液浓度为1×106个/ml。

1.2.2调查统计试验于玉米成株期调查,逐株调查各小区病级,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表1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级别

病情指数=Σ(病情级别×该级别受害株数)/调查总株数×调查最高级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100

1.2.3数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期间观察发现,各药剂处理的玉米出苗均较整齐,植株未出现药害症状,表明吡唑醚菌酯包衣对玉米生产安全。

由表2可以看出,当药种比例为66.67g∶100kg时,对玉米大斑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57.97%,但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防效反而出现下降。

表2 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植株高大,进行喷雾防治时田间操作困难,且发病后喷雾药效不明显,高剂量喷药虽能表现出明显的防效,但易造成残留,威胁作物和环境的安全。种子包衣技术防治玉米病虫害具有低毒高效、省种省药、保护环境、投入产出比高、省工省时的优点,已在玉米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研究选择18%吡唑醚菌酯进行了包衣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药剂包衣对大斑病有较好的防效,在药剂∶种子=66.67g∶100kg的包衣剂量下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57.97%,但是提高包衣剂量时防效出现下降,在生产中可以选择该药剂剂量包衣进行大斑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赖传雅.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金玉,沈其益,刘桂英,等.中国种衣剂技术进展与展望[J].农药,1999,38(4):1~5.

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海剑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索相敏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

猜你喜欢

吡唑斑病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新型多氟芳烃-并H-吡唑并[5,1-α]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3-氨基-1,4,5,6-四氢吡咯[3,4-C]吡唑构筑的钴(Ⅱ)、铜(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