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阳:宁静的红色古镇

2016-06-05四川许永强

金秋 2016年21期
关键词:米仓老街古镇

文/四川·许永强

恩阳:宁静的红色古镇

文/四川·许永强

依巴河支流而建的恩阳古镇距离巴中市区17公里。古镇老街共有三街二十八巷。在老街的两侧,随处可见各种风格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柱、四水归堂等百年以上的稀罕古建筑。这一栋栋典型的川北民居,见证了古镇过去的繁荣。如今,铁匠铺子里依旧弥漫着金属的辛味,提糖麻饼店里仍然飘散着脆香,剃头匠修面的刀片还在飞舞,绣花老妪正在红布鞋上飞针走线……

恩阳古镇最早设郡县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25年),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据说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恩阳当过官,他在这里写下《送灵狐岫宰恩阳》等诗。

古镇腹地,有一栋别具特色的建筑,就是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禹王宫,由“湖广填四川”时来恩阳的郭、陈、邬、谢等姓的后裔合资修建,又叫“湖广会馆”。门上有对联“八载劳心福万世,千秋庙貌抚三巴”,匾额为“恩阳楚蜀”,其意是在蜀川落户的楚人,在禹王的恩赐下,已发扬光大。从恩阳二小背后沿阶梯而上,穿过一个六角亭,再往上便是修建于明代的“文昌阁”。这是后人为了纪念弃官不做、隐居于此得道成仙的宋代进士张文治而造。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列宁学校”等各类机关学校遗址13处。据说在陕北因烧炭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张思德就曾在此地的“列宁学校”读过书。“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看到这些标语,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不禁浮现眼前,古镇因此显出了壮烈的气息。有人说,恩阳“犹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

恩阳曾是川东北最大的水运码头,享有“川北小上海”美誉。这里水码头特别繁荣,南来北往的游人、商旅都要在此歇息、游览。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人口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建有大小商号150多家,其中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肆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成为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流传着“早晚都是恩阳河,到了恩阳歇一脚”的民谚。

古镇的繁荣其实和古蜀道米仓道有很大的关系。米仓道是连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人部落狩猎的路线。它北起陕西南郑县,南经四川南江县到达巴中,全长250公里。经过米仓山后,米仓道大多改为水运,经恩阳、仪陇可到重庆;经恩阳、阆中可到成都。恩阳也就成为米仓道上的重要节点。所以巴中人都说,恩阳古镇因水而生,因道而盛。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米仓古道衰落,恩阳的水码头变得冷清起来。如今,它已成为了古镇3万多居民与自然亲近的好地方。小孩戏水、母亲浣衣的场景,在河边随处可见。

米仓古道不仅给恩阳古镇带来了繁荣,也让古镇出现了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独特美食——提糖麻饼。提糖麻饼选用上等的精面、糯米、大麦、红糖、芝麻、香油等8种全天然原料,经过要求苛刻的72道工序制成。刚出炉的提糖麻饼,形如满月,色泽金黄,满月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白芝麻,入口皮酥心脆,香甜化渣。

现在,恩阳是全国文明集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是四川省十大文明古镇。古色古香的老街,纯粹朴实的人民,让恩阳有种家在风景中的魅力。

猜你喜欢

米仓老街古镇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古镇之旅
老街(外二首)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转手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