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手仁心”:九旬夫妇谱写真情故事

2016-06-05惠之

金秋 2016年21期
关键词:义诊夫妻俩夫妇

文/惠之

“妙手仁心”:九旬夫妇谱写真情故事

文/惠之

你可能见过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接触过不少坚持义诊的大夫,但夫妻俩一起义诊,还是年近九旬的医生,恐怕很难找到。杭州翠苑三区就有这么一对“妙手仁心”的夫妇,已90高龄的饶儒瑾和张竹梅,将小小的家变成“义诊所”,丈夫负责小儿科和内科,妻子负责妇产科。二位老人坚持义诊已达10年,义务看病1500人,包括登门求医和电话咨询者,已达2000多人次。这对老夫妇双双被评为杭州市道德模范和最美浙江人物……

八旬医生在家开办“义诊所”

2016年5月的一天,一对台州的年轻夫妇带着6岁的孩子,来到杭城翠苑三区饶儒瑾医生家。一进门,夫妻俩“扑通”一声跪到在地,饶儒瑾连忙将其扶起。原来,这对年轻夫妇是来向饶医生谢恩的,他的儿子得了“怪病”,跑了好几家大医院都难治愈,却被饶儒瑾医生治好了……

饶儒瑾和张竹梅是医科大的同班同学,都是上海人。1953年分配工作到了杭州定居。夫妻俩先在杭州市第三医院工作了两年,后调到杭州市第二医院,一直干到退休。丈夫饶儒瑾,退休前是市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妻子张竹梅,退休前是市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二人同岁,都是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干医生。1994年,饶儒瑾、张竹梅本该早早退休,但由于医术高明,病人口碑好,医院舍不得放他们,“被逼”办理返聘手续,夫妻俩又在医生岗位上坚持了12年。直到2006年,这对高龄医生夫妇终于功成身退。

干了50多年医生,这一退,却没闲下来。说起义诊,老两口说自己有种“逼上梁山”的感觉。“退休之后不习惯。以前天天工作,顾不上照顾家里,一下子闲下来,非常不适应。我和老伴身体都还行,总得找事干!”

因饶儒瑾夫妇都是杭二院盛名专家。二人医术精湛,态度和蔼可亲,许多病人认准了老两口,还是慕名而来上门求诊或来电问询病情。即使他们退了休,也千方百计找到家里。渐渐地,夫妻俩又回到“门诊”生活,只不过换了地方办公。饶儒瑾说,“我们有三个孩子,都已经退休,但没有住在一起,他们每一两周过来探望。平时就我们俩住,挺清净,所以有时间帮人看病。”儿女们也劝说父母,都八十来岁了,在家享享清福,趁还走得动到外面旅游,活得潇洒一点。不要再忙碌了,搞什么义诊?何必自找麻烦。然而老两口没有听从儿女“忠告”,“一意孤行”撑起义诊所。一次,二儿子看望父母,那天,正好病人挤了一屋子,把老两口围得水泄不通。儿子皱起眉头,心里窝着火,但面对这么多病人,又不好发作,只是略带责怪地说:“爸、妈,我东西放在这里,你们别太辛苦了。”说完拔腿而走。

“刚开始,是以前的病人知道我们退休,跑到我们家来,求着我们看病,没想到后来有那么多人来看病。”饶儒瑾说。于是,他和老伴商量,干脆将七十平米的小家变成义诊所。同时,夫妻俩定下一条铁律:凡上门求医看病的一律不收钱,感谢的礼品也一概谢绝。有好几次二位老医生弄得与病人家属“伤和气”,病人也非常尴尬。

妙手仁心谱写真情故事

饶儒瑾夫妇的家庭义诊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小区的邻居、街道居民,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上门看病者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患者,电话咨询者更是数不胜数,夫妻俩常忙得不可开交。10年下来,他们接待义诊一千多名病患者。

饶医生和张医生诊断病人情况,一般都会开出药方,让患者自己去药店买药。如果碰上需要详细检查和开处方药的病人,他们会给病人一些嘱咐,建议他们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免得耽误病情,毕竟家里没有检查设备。不少病人拿着化验和检查单回头再找二位医生。

“我和老太婆都有个倔脾气,想要花钱看病的,就不要找我们了,看病一律不要钱,感谢的礼品也一律谢绝。如果我们收了钱或什么东西,就变味了,还叫啥义诊?”饶儒瑾显得一脸正气。张医生却开玩笑说:“谁说的?上次不是有个富阳病人硬给你送了两只大番薯,还有几块生姜。”“对,对,那是人家一点心意,恳求般要我收下,说饶医生要不收这点土产,我这脸面就无处放了。”饶儒瑾哈哈地直笑。

说起来,这对“妙手仁心”的夫妇分工可谓相得益彰——一个负责妇产科,一个负责小儿科、内科;一个助孕,一个助育。张医生打趣说:“我们俩,一个助孕,一个助育,一条龙服务,流水线操作。”来找张竹梅的,以女病人为主,大多来看月经不调等问题。经过张医生精心调理,很多病人痊愈了。当然,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为那些不孕症患者解决了难题。“这些年下来,至少有100多名不孕症患者治好了,都生下可爱的宝宝。有不少母亲还将宝宝的照片寄给我呢。”张医生满脸自豪地说。“很多人从外地赶过来,苏州、上海、杭州、郑州、甚至北京的都有。现在女同志不孕的蛮多,我就给她们治,对症下药,毕竟这种事要慢慢调理,急不来的。”一次,南京一位不孕症患者经张医师治疗调理,成功当上妈妈。孩子刚满月,她就和丈夫抱着小孩登门感谢张竹梅,送上一千元和锦旗。张竹梅郑重说明:“我们从不收钱,至于锦旗嘛,既然拿来了,不好意思让你们再拿回去,就收下吧!”弄得年轻夫妇热泪盈眶,连连磕头谢恩。

饶儒瑾医生的病人数量则更胜一筹。凡小区邻居家孩子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他。2013年冬天,已经下半夜一点多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熟睡中的夫妻俩吵醒。原来邻幢的孩子突然发烧到40℃,开始抽筋,家长惊慌失措,不得不找到饶医生家。饶儒瑾已87岁,天气很冷,风又大,深夜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饶医生二话不说,迅速拿件大衣披上,就随孩子爸爸去他家。爬上患病孩子家的五楼,饶医生顾不得喘息,立即为小孩看病,成功帮助孩子降温。随后写了副方子,让邻居赶紧抓药。经历一番“折腾”,小孩终于退烧,化险为夷。

事后有人问:“饶医生,天这么冷,您年纪也挺大了,晚上也出诊?”“情况这么紧急,小孩发高烧,不去怎么行?”饶儒瑾说得轻描淡写。张医生补充,住在我们楼前三幢有个4岁小孩,骨瘦如柴,四处诊治无效,经过老头子两年精心诊治,从药物到饮食两方面调理,如今身体十分健康,已上小学一年级,性格也活泼多了。“每月他都要到我家里来玩。”

饶儒瑾夫妇为人看病不顾时间早晚,张医生说有些病人白天上班不方便,就晚上来,老医师夫妇家的门半夜经常被敲响,还有一些通常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子突然生病,父母惊慌失措地找上门……两位老人看病一是通过电话咨询,二是现场诊断。他们会根据患者带来的检查资料诊断病情,并开出药方,让患者自己去药店买药;如果需要医疗仪器检查而没有检查的,二人也会很中肯地提出建议。饶儒瑾说:“现在一些医院过分讲求经济效益,有些不该用或者可不用的药也给患者用上,我们给病人开药讲究经济实惠。”

有时“双休日”,赶来看病的人多,饶儒瑾夫妇家挤得水泄不通。“家里容不下,我就与邻居商量,让病人先在那里等等,有的干脆站在走廊或坐在楼梯,真难为他们了。”饶儒瑾无奈地笑笑……二位九旬老医生义诊为患者看病10年,成为了杭城道德高地一道靓丽风景,成了街坊邻里的美谈。

争做活到老学到老典范

医生夫妇一般这样安排时间:上午一个出门买菜,一个在家候诊;中午做饭,有时搞卫生。有病人时二人忙着看病,没病人时,他们会看书,每天做翻译。张竹梅说:“我很喜欢也很享受我的工作。我的三个小孩都是保姆带大的。我也没有带孙子。我很忙,真没时间!”看得出,不怕被打搅的医生夫妇是真的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我和老头从大学相恋到毕业结婚到退休,一辈子没离开看病这行当。”张医生笑言。当笔者登门拜访这对医生夫妇时,心中一阵诧异。二人脸色红润,精神饱满,看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饶医生笑着解释:“因为家住五楼,可能是一天天爬楼锻炼出来的。还有,我们与病人打交道,自己感到年轻!”

张医生更会“折腾”。每天,即便再忙,她都会千方百计挤出几小时翻译美国妇产科杂志及小儿科杂志。她拿出一本厚厚的满是英文的杂志,这是她从图书馆借的,还有一叠打印本,全是她翻译的。老两口英语很好,当时在杭二院是领军人物。张竹梅硬是挤时间抽空翻译美国妇产科、小儿科杂志的论文,由饶儒瑾负责校对。翻译好,老夫妇自掏腰包打印,送交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同行研读参考。10年来,已印制21本译文汇编,夫妻俩共翻译1085篇外国文献,此举大受专家和同行赞赏!

“美国专业领域还是超前的,学习其先进技术,很有必要。”张竹梅说,但很多医生没时间或没能力看英文资料。“我就翻译,打印送给同行。要看电子版,U盘里还有一份。”张医生想得很周到。

2015年11月,这对九旬仁心医生荣获“浙江最美人物”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杭城新的道德榜样。“现在我们生活舒坦,能够帮人,很开心。我们的晚年人生多姿和充实!”两位老人说,只要身体还能坚持,他们会将义诊进行到底,起码坚持到100岁!夫妻俩边为病人看病边哈哈笑着……

猜你喜欢

义诊夫妻俩夫妇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健康义诊基层行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义诊在草原 潘义奎 油画 112cm x 180cm 2020 年
爱心义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