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留守儿童成“心灵孤儿”

2016-06-05金泉

金秋 2016年21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孩子

文/金泉

莫让留守儿童成“心灵孤儿”

文/金泉

去年震惊国人的“毕节4童服毒自杀事件”至今令人遗憾。

在贵州毕节最偏远的茨竹村,四个相依为命的兄妹,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5岁。他们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人生。

据村支书介绍,孩子们的父亲今年4月还寄来700元钱,警察现场发现的银行卡也显示,低保金结余3500余元。不过,这些孩子孤苦无助的生活状况,却是毋庸置疑的。

即便如村干部所言,孩子们其实并不缺粮,也不缺钱,甚至还有几十斤腊肉,然而,兄妹四人相依为命的现实却很难有根本的改变。要知道,这几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5岁。别人家这样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向父母撒娇,而他们,却过早地独立生活,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负。

他们最缺的也许不是维持生命必需的吃喝,却缺乏最基本的照拂与关爱,缺乏一束明亮的光穿透生活中的层层雾霭,照亮他们枯寂的人生。而这些,他们的父母家人很难给他们。外出打工的父亲已经失联,即便联系上了,似乎也很难长相厮守;母亲也早已外出,杳无音信;隔辈人的外公外婆也无力抚养他们。

这些孩子与这个社会的联系是如此脆弱,他们的生存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状态,无依无靠,无人问津,直至生命终结。

留守儿童这个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不仅让一个家庭牵肠挂肚,也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李克强强调,全社会都要伸出援手,保障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称《意见》),这是政策层面上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回应。虽然《意见》是政策而非正式法源,但政策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治理实效。从法律视角看,该《意见》亦是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的整合,其作用犹如法律中的“注意规定”,即在法律已作规定的前提下,提示注意、以免忽略。

“中国好父母”有多难当?

“不敢让孩子看着走,那场景让人受不了。”元宵节刚过,家住山东省惠民县的韩学岩又奔忙起来。但一说起10岁的儿子,泪水就开始在这个41岁的山东大汉眼眶里打转,他一次次背过身去。“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学习和安全,爷爷奶奶识字不多,孩子找不到人辅导作业。”韩学岩长期和妻子在外跑运输,即便有时奔驰在离家很近的高速公路上也无暇回家看一眼。每次从电话里听到孩子的声音,妻子总是忍不住哭起来。

“有一次,实在想孩子了,我俩专程绕道160多公里回家看了一眼,就又出门了。”韩学岩说,“我们也想陪着孩子,但不出去跑怎么赚钱养家?”

和韩学岩一样面临这种两难抉择的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家打工挣钱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还是守在孩子身边陪他度过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看似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却始终横亘在广大留守儿童父母心头,如鲠在喉,挥之不去。

《意见》提出,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在家庭发展中首先考虑儿童利益。

“父母的陪伴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认为,以前在父母的监护责任方面缺少相关要求,父母未尽到监护责任却没有任何处罚措施,导致留守儿童惨剧时有发生。

《意见》提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张旭东认为,当前我国应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一方面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同时要尽快破除制度壁垒,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进城生活、学习。

“最后一公里”如何破题?

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过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东山乡长洞村的兰家三兄弟已经愁眉不展。再过几天,他们的父母又要外出打工了。

“在学校我和弟弟们都能吃上肉,但回家就吃不到了。”8岁的兰棕云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他们从4年前开始留守,由于买菜需要到离家一个小时车程的凤凰乡,三兄弟周末吃的菜都是靠舅舅送。“舅舅忙的时候,村干部会来照顾一下。”

长洞村地处广西西北部石漠化山区,这里土壤贫瘠,没有水源,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青壮年外出谋生,留下大量留守儿童。长洞小学的484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人数超过80%。

“我们看着孩子也觉得可怜,但有时候真是力不从心。”长洞村村主任蒙江说,全村26个自然屯,从最远的屯到村委会所在地,成人需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全村200多名留守儿童,我们会定期走访,但就算跑断腿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

如何打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最后一公里”?此次印发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县、乡和村(居)民委员会的职责,要求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

要求明确,基层政府已开始行动。

在重庆,当地发展了超过10万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代理家长”,结成帮扶对子超过7万对;在广西,当地完成创建“儿童家园”超过3000个,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管、护、教、娱”问题;在河南,当地要求每月每位留守儿童都能通过“亲情电话”与家长交流……

面对考题,基层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定期走访、临时救助……基层工作必须要细心、耐心。”东山乡人大主席蒋锋说,但目前民生项目的分配权都在县级及以上部门,乡镇政府只能争取,希望能有更多资金和项目投入到留守儿童身上。

“对于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给予倾斜,重点把基层工作力量放在这个地区,还要组织专门培训,培育一些专业的社工和社会组织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邹铭说。

学校如何撑起留守儿童的“半边天”?

“为了省点路费,爸爸、妈妈又没有回家过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湖镇下箐村的王烨今年又过了一个孤独的春节。父母远在外地务工,她只能与外公外婆一起过年,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了。

“春节,不能让孩子们在孤单中度过。”春节期间,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老师杨元松开始了他的留守儿童家访计划。一进王烨家,杨元松便与王烨的外公外婆围火而坐。“请老人家放心,学校选派我作为王烨的‘生活爸爸’,她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一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杨元松说。

包括王烨,毛草坪小学为在校留守儿童全部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等,并为每个人选派“生活爸爸”。

“目前,全州有留守儿童11.17万名。为让他们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得到关爱,黔西南州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行动。其中,贞丰县开展‘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黔西南州教育局党组书记梁喜明说。

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为加强关爱留守儿童,《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

“寄宿制学校是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最有效的途径。”黔西南州州长杨永英说,对孩子而言,他们超过一半的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办好了就能撑起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半边天”。

打鱼民族学校位于贵州省三都县,在初一(一)班的男生宿舍里,约16平方米的寝室里摆放着9架铁制高低床,共18个铺,每铺睡2个学生,共住36人,室内还摆放着学生们的行李,宿舍显得异常拥挤,留出的过道仅可1人通行。

“虽然基础差、历史欠账多,但‘十三五’的考题来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梁喜明说,仅201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就有6.17亿元用于教育项目建设。“最好的房子将来一定在学校。”

如何把社会各界力量落在实处?

面对留守儿童这道考题,有多少人要参加“大考”?

除了父母、基层政府和教育部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如果再加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说这是目前涉及面最广的“大考”也不为过。但由于缺乏统筹,此前多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覆盖面不广、“雨露不均”现象突出,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关爱,而有的则被重复关爱。

重庆市南川区马嘴小学现有的813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2006年学校成立开始,就不断有各类公益组织或爱心志愿者来学校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校长李建文说,这些活动大多持续时间较短,很少有人能在学校待一段时间或定期来学校帮助留守儿童。“我们需要的恰恰是有人能定期来学校给孩子们上上课、讲讲故事,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排解孩子们的孤独感。”李建文说。

关爱保护不仅仅是送书包、送文具,更不是秀场。此次印发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关爱服务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假期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关爱服务。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成长。这个队伍从哪儿来?”一个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是相关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还需要社会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做到统筹安排、全覆盖。

“此外,要有一个好的督促检查机制,这个督促检查机制应该做到常态化,不间断,而且要有一些量化指标,这样才能确保好的政策、好的文件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编后语: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达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题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天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这项由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组织进行的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父母都去打工对留守儿童的伤害最大。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自尊以及心灵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从而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维持较高的自尊水平。而一年与父母都没有见面的留守儿童,以及一年与父母没有联系或者只联系1-2次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在缺失陪伴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面临着孤独的威胁,这跟家庭年收入或者家庭的社会阶层毫无关系。陪伴是关系到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双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看望孩子和给孩子打电话的频次,千万不要让孩子以为你们忘了他。”

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根子上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采取一些广覆盖、普惠制的帮扶措施,同时应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监护人理念,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有效沟通。“我抱起了砖头,就不能抱起你,但是至少不能完全丢掉了你!”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孩子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