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个世纪的仰视

2016-06-05王振文

金秋 2016年6期
关键词: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张大千

◎文/王振文

半个世纪的仰视

◎文/王振文

桃花源

小时候初学绘画,听美术老师讲课,戏称黄宾虹为“黑宾虹”,说的是黄宾虹画山水,用“积墨法”,一遍又一遍往上加墨色,有的画上七八遍,数十遍,越画越黑,语气中不乏调侃。然我年幼,并不了解“积墨法”的博大精深。

前不久有幸随深圳福田区作家采风团去浙江金华,参观了“黄宾虹纪念馆”,才了解到真正的黄宾虹,不禁要为这位经过半个多世纪才被人们仰望的一代大师点赞!

黄宾虹是我最敬佩的画家之一,上海出版社曾经出版过6本黄宾虹文集,包括书法、绘画、篆刻、书论、画论、画史的研究。他还精通烹调、太极拳、围棋、中医,堪称20世纪绘画界的国学大师。这在强调技能而不是知识的书画界,像黄宾虹这样有如此广泛学养的大家,实属凤毛麟角。

然而,像齐白石说的一样,选择了绘画这样一条寂寞之路,就等于选择了孤独和冷清。黄宾虹钟情南方山水的“浑厚华滋”,因此在上海待了三四十年。后来到了北平,受不了北方干冷带来的不适,经常流鼻血。但在艺术上,黄宾虹从北宗山水中汲取营养,移植到自己的南派山水中,北宗山水设色讲求形式,比较注重再现,南宗山水是水墨写意,注重表现。画法以书法入画,笔法上比较柔韧,墨法比较滋润。黄宾虹50多岁还在南北二宗之间游弋,并且着重学习北宗的绘画,用笔规矩,山的皴法明显,不像后来画的那么自然、率真、空灵。他的画外表不漂亮,容易令观者有隔阂。而当我们穿过这道隔阂,会发现黄宾虹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一种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他自己概括为“浑厚华滋”。

他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并不被当时的主流学术界看好,办展览时,黄宾虹的作品经常被放在门后面,很少被人看到。有时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者,却被来访的人拒绝,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他所任教的美术学校也不大安排他的课程,只是偶尔有几个崇拜者前去拜访。比起当时已在北平名声鹊起、大热京华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来,黄宾虹的地位和价值显然被低估了太多。

黄宾虹的艺术不被当时的时尚看好,但黄宾虹是很自信的,自信自己将留名后世!他对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懂我的画。

更为吊诡的是,黄宾虹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作品是要捐给国家的,但不被看好,没人要。浙江省博物馆勉强接收后,连包裹都没打开,就搁到一边去了。直到大师去世三十年后包裹才被打开!正如他在世时说的,在他逝世后50年的2005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有人在深入研究了黄宾虹的艺术后中肯地说,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因为它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靓丽,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这三个方面缺一个,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或者你会怀着对他的绘画的神秘感,但很难进入他的世界。

游虞山归来

猜你喜欢

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张大千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越颂
——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
传奇大师张大千
以刀代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版画展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吃货”张大千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竺娜亚ZHU NA 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