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山村
——汉彝文化融合的传统村落

2016-06-05肖宗

创造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氏张家山村

文/图 肖宗

团山村
——汉彝文化融合的传统村落

文/图 肖宗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村寨

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城往西到石屏县的老路上,行至13公里处有一个坐落在一圆形的小山包前的村落,便是团山村。据说此地明代以前是一片大森林,历史上曾是彝族居住的村落。“团山”为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的地方。现今村民以张姓汉族人为主,全村260余户、960余人中,张氏家族就有200多户、800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村寨。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 团山张氏始祖张福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至建水,“喜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始居西门外兰头坡,继迁沪江上游张宝石寨,后睹团山,形势耸拔,丛山环拱,甲於他地,复移而居之”。从此,张氏家族在此地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团山村。

团山村建于西高东低的坡地上,高差约30米,村落背靠绵延青山,面临肥田沃野,泸江河自村前由西向东流过,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整个村庄占地15.64公顷,现有建于清末,保存完好、比较有特色的四合大院的古民居以及寨门、寺庙、宗祠、古井、寨墙、碉堡等古建筑21座。另外,还有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民居混杂其中。2003年,团山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团山村被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2008年,团山村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50个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之一;201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旅游特色村;2015年,被农业部推荐为1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团山村的游人明显增多,但村民们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淡然而从容,没有丝毫令人厌烦的喧腾与躁动。

我们现在看到的团山村民居最能够体现汉彝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张氏家族为主的汉族民居,多带有江南民居特色,而夹杂其中的土掌房,则代表了彝族文化。两种民居风格共融于团山村,显得那么和谐,那么富有特色。

团山村汉族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团山村民居的宅院紧凑舒适,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与门墙柱脚的砖雕和石雕,彰显着昔日的华贵与儒雅。庭院的板壁上和厅柱前,有彩绘的书画和劝善说教诗词楹联,如“善为至宝一生用,书作良田百代耕”,“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等。字里行间,流露出团山人的人生态度。其中,尤以张氏家族的“百忍”家训为代表。

据张氏十六世张立永老先生介绍,团山村民居建筑在清朝以前主要是汉、彝结合的土掌房,清乾隆年间建有少量瓦房。清代光绪以后,不少团山村民到个旧开采锡矿,发财后纷纷回乡盖房。张家花园等一大批富丽堂皇的传统青砖四合大院民居,均为清末年间所建,使得团山村成为了声名远播的村寨。团山村的布局曾形成了一个类似城池的结构,如今依然有东、南、北三座寨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通往村子里的四面八方,整个村落布局有序,连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其中,张家花园、皇恩府、将军第、司马第、秀才府、东南西三个寨门、大成古寺、上庙下庙、张家宗祠等传统建筑是团山村的精华所在。而大宅院中,张家花园、皇恩府又最具代表性。

张家花园位于团山村东北边,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宅院,占地面积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建筑规模在建水民居中仅次于朱家花园居第二位。张家花园的房屋布局基本上为建水县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结构,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的布局,共有房屋119间,大小天井21个,完全是一座城堡式的私人住宅庄园,其华美古朴可与建水县城内的朱家花园媲美。那些金漆还没有完全脱落的木雕门窗,其精美程度丝毫不输朱家花园。与朱家花园不同的是,时至今日,张家花园依然发挥着民居的作用,张家的后人仍分别居住在不同的院落里。20世纪中后期,张家花园曾经做过村里的小学。如今,经过修复后,整个大院尤其是花园仍然保留着以前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据张继韩老人介绍,张家花园的建盖者是其大爷张国义和二爷张国明两兄弟。19世纪末,张国义、张国明两兄弟离家创业,后在个旧开采锡矿,随着经营的扩大,张氏兄弟开设了“吉昌”商号。清光绪26年,在个旧开矿的张氏族人共同成立了“天吉昌”集团。随着贸易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展,逐渐成为了当地财力雄厚的商贸集团。发财致富后,张氏兄弟便回乡在团山选址修建房舍。清光绪31年(1905年),张家花园正式动工修建,经过6年多的时间和无数工匠的智慧劳作,于1911年建造完成。解放战争时期,张家花园曾经是云南地下党统战组织“九人团”的一个活动点,也是中共建水县委地下党的活动点、交通联络站之一,为建水的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

从张家花园后门出来,是个小小的类似于广场的空地。空地边的土丘上,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这是团山村的风水树。当年,张家花园的主人在祠堂后种植此树,一是为了与花园中的水池对应,化解煞气。二是借“长青”之意催旺运势,官位福禄皆备。三是认为榕树有灵气,可荫庇家人无病长寿。树下,一位妇女在卖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饮品。据说是用当地野生酸角,按传统工艺煮出来的。浓浓的酸角饮品,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味道确实纯正……离大榕树不远,便是团山村的北寨门。寨门居高临下,为三层牌楼,单孔拱形大门。因寨门外山青林密、流水淙淙,又叫“锁翠楼”。锁翠楼旁不远是上庙,建于清光绪30年(1904),原为村民烧香拜佛之地,民国年间在庙内开办小学,曾因教学质量较高,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中国第一流的民办小学”。

张家花园一景

沿着村中的青石板路,沿途经过留苑,便可到村中心的小广场。我们去的那天,正值广场上赶早集。早上九点左右,集市就开始了。我们到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未能感受到团山村小集市的热闹与喧嚣。小广场旁就是张氏宗祠,我们拜阅了张氏家族的“百忍”家训和家谱碑,感受了张氏家族以“百忍”为训,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以至于历史上出过不少人才。据统计,有千总、都司、武举、营管带、将军、分部郎中、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府学庠生、乡饮宾、乡饮介宾等约20多人。因其业绩或贞节行为荣获宅第悬匾显耀的有“武魁”、“亚魁”、“将军第”、“皇恩旌表”、“齿德俱尊”、“金萱永荫”等桂冠。

离开张氏宗祠,我们接着去了团山民居中二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之作——皇恩府。皇恩府位于团山村西南角,因房屋修建者幼年丧父,其母抚孤成人,被光绪皇帝封为安人,准建立“节孝坊”,并赐“皇恩旌表”匾悬于大门之上,于是,为院落起名“皇恩府”。由于“皇恩府”一直是主人一家居住,因此保存得非常完好,未受任何破坏。因皇帝恩表,地位崇高,皇恩府的大门气派非凡,远非团山村其他院宅大门所能匹敌。其庭院布局也大气华贵,加上保存较好,收拾清爽,显得更为敞阔明亮。院内房屋装饰讲究,几乎每一块墙板上、每一根柱子上,都点缀有诗词、书法、绘画、楹联,内容丰富,极赋文化气息,令人赞叹。“百忍”在皇恩府内体现得也最为充分,从大门直至后院随处可见“百忍”。大门的对联是:“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厅房的对联是:“百忍传家积金莫如积德,一经教子恒产不外恒心”;正堂屋的横批是:“图传百忍”。在堂屋内还挂有治家格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以及“百忍图”和“百忍歌”的横幅帖挂。在院内细细品味这些老建筑,门扇、窗棂,更是极尽精工细琢。木雕屏门上,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花草、果实、动物等应有尽有,雕功精湛,栩栩如生。格扇窗的图案,也是变化多端、层出不穷,叫人眼花缭乱,就是同一扇窗户,从不同的角度看,也能变化出不同的图案视觉效果。

在皇恩府小憩,边品茶,边听皇恩府主人张立永老先生介绍着团山村的历史沿革、民居建设的特点、张氏百忍家风的由来……联想着所见所闻,忽然想到,来自江南的汉族张氏先人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西南边陲,在原先的彝族村寨中生根发芽,与当地的彝族同胞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融合,兄弟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发展,应是当前团山兴旺繁荣的重要原因。多民族共处一村,长期的交流交往,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构成了独具团山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团山村绝对值得一游。如果时间充裕,应该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在悠然闲赏中才更有味道!

团山村民居多带有江南民居特色

皇恩府

锁翠楼

司马第

寻找“最美班组长”——红塔集团2016年“最美班组长”先进事迹报道

P068>>史林松:“帅”的进行时

P070>>叶 明:“安全心”护航“玉烟”

P072>>柳志辉:“麻花”是怎样拧成的

P074>>周龙辉:“钻”出来的周师傅

P076>>朱培华:看看咱们的“高大上”

P078>>李家志:一片烟叶,一颗匠心

P080>>邓永金:责任的绝对表达式

红塔集团中央景观广场

猜你喜欢

张氏张家山村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霸王”不在家
山村日出
张家塬村村歌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张家贵 藏石欣赏
秀秀台
山村一天一个样
山村晚归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