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

2016-06-04邓卉黄汉才

人事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恒源壮锦织锦

邓卉 黄汉才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临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这是清代广西忻城县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据文献记载,忻城县的壮锦最早产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合称为“四大名锦”,壮锦秀美厚实、色彩艳丽,曾是壮家婚嫁生育的必备彩礼,一度“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诸多历史文献证明,历朝忻城壮锦呈为贡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内陈列的一幅壮锦,产地即是忻城。

自古有云,男耕女织。如今的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织锦者几乎清一色“织女”,但在赫赫有名的忻城莫氏土司衙门旁东门街一栋民居,隐着一个源馨壮锦苑,苑主却是一位“织郎”——梁恒源。

沿着壮锦五彩的丝线,我们在经纬间探寻“织郎”的故事。

三代织锦 延续壮锦优良技艺

忻城县城东门街,居住着多位织锦大师,包括“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蒙如君等,均为女技师。

作为广西壮锦的发源地,自宋朝起,忻城壮家女子乐于织锦。至明朝弘治年间第三任忻城土司莫鲁在《官箴初训》提出“锦可学制”,由此忻城织锦技术日渐推广、日益精湛,据明朝《西事珥》记载:“万历年间,有龙凤花纹图案的僮锦(即壮锦)已成为贡品。”清朝道光年间《庆远府志》(庆远府即今宜州市)记载:“忻城土县岁供土锦四色,长达二十端,装饰银四十六两一钱,由府解盐法转呈。”至清朝嘉庆年间,忻城织锦达到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产品,曾在忻城、宾阳、靖西三个县设立民族织锦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忻城县城关镇西宁街、东安街等,整夜都响起“叽嚓叽嚓”的织锦声,上世纪80年代,忻城壮锦厂年产量达到25万件。1989年,时任壮锦厂厂长的蒙如君被派到日本传授壮锦技术,受到热烈欢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各类纺织品层出不穷,而壮锦厂生产的被面、挂包、屏风等产品花样比较单一,且成本高,市场逐渐缩小。1994年,忻城壮锦厂被迫停产。由于织壮锦的经济效益低,年轻人不愿学习,忻城出现壮锦工艺传人“奇缺”的现象。

正在此时,一个年轻的壮家男子凭着“偷学”的织锦技艺,浮现世人的视野。他就是源馨壮锦苑主人梁恒源。

早在幼年时,梁恒源就喜欢看祖母卢氏织锦,也时常蹲在织机旁看外婆莫氏飞梭走线。非常疼爱玄孙的曾外婆告诉小恒源,街坊老人所织的东西叫做“壮锦”,是壮乡最美的图案,壮家女人一生织锦做背带、被面、毯子,代代相传,梁恒源的外婆和母亲是跟随老人学会织锦。

一遍遍抚摸传承三代的精美壮锦,一次次想起曾外婆混浊的目光在看到壮锦时的闪亮与眷恋,梁恒源觉得,自己的心被一根根五彩锦线拨动了。

18岁“触电” 沉醉壮锦绚丽图案

2006年,18岁的梁恒源就读柳州一所学校,一次假期去三江县写生,看到同学家人织锦。“那一瞬间,我猛然就想起曾外婆、想起外婆,想起自己家乡的壮锦。”梁恒源回忆道,看他盯着壮锦如痴如醉,同学便提意梁恒源上机试试织锦,梁恒源凭着儿时的记忆,在经线纬线间拉动梭子,手法准确,当场掌声四起……

首次“触电”的浑然天成,让梁恒源确信,家族的织锦技艺正在等待他。

回到忻城,梁恒源开始躲在家里“偷偷”学织锦,他说:“很多人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女人才织锦,我一个年轻小伙子织锦,难免被人非议。”

母亲看到梁恒源“不务正业”,急得劝他外出打工。梁恒源告诉妈妈,忻城县只剩8人掌握织锦技艺,其中年纪最轻者也已年逾六旬:“我学织锦,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见到壮族的经典技艺,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游客来到忻城,能够看到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织锦,感受忻城壮族最古老的文化。”

母亲知道,织锦是一项体力活,一个织工熟手3天才能织一尺锦,忻城最优秀的织锦大师蒙如君的织锦绝活:曾在出访日本东京时,用10天时间织出一幅小万字壮锦,这已是寻常“织女”难以企及的速度。如果换成男子织锦,力量比较大,也许会提升织锦的速度,对普及壮锦技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母亲不再阻拦梁恒源,默默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壮锦图样交给儿子,还手把手教儿子牵经、引线、绘图、染色、挑花、编织。

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其中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织锦,清朝《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然而,织锦工艺在忻城县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为什么别的地方能够传承下来,作为壮锦发源地的忻城却濒临失传呢?”梁恒源不断思考。他发现,壮锦工艺复杂是其中主要原因。“忻城目前约有8位老人会织锦,但是织锦最关键的环节编花本(即图案设计),却只有蒙如君大师掌握。”梁恒源说。

蒙如君的故事证实了梁恒源的猜想。早在1972年,忻城县壮锦社招工人,当时蒙如君与其他6名女子一同报名学习,一年后仅有蒙如君一人坚持下来。2011年,为了将织锦技艺传承下去,广西美术研究院派出8名学员来忻城学习织壮锦,无人参透织锦奥秘。

为了记录老人们的宝贵织锦技艺,梁恒源不断拍摄织锦短片,反复琢磨,终于看出门道。

2010年起,梁恒源开始登门造访,向织锦老人采集各种留存的壮锦图样,并咨询图样的历史。

2013年,梁恒源大专毕业后回到忻城县开了一家宠物医院,他说:“织锦费时费力不挣钱,我得先养活自己,才能有条件继续学织锦。”

心中时刻牵念壮锦的梁恒源,工作之余经常研读有关忻城壮锦的专业书籍,还逐渐修复自家的旧织锦机,动手一点一点编花本,并织出采集到的壮锦图样。他“闭关”家中三个月,终于织出第一幅20米长、一尺宽的小万字壮锦,捧到母亲面前,全家人激动不已。

2014年下半年,梁恒源在母亲的帮助下织出第一批壮锦,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轰动县城。他还根据历史资料,生产了一批本地壮族新郎新娘服装。这些服装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深受群众欢迎。

28岁创新 潜心研发蚕丝壮锦

“山歌一唱山花开,欢迎你到忻城来。壮锦一幅绣真意,送给亲人福绵长……”梁恒源一边唱着壮族山歌,一边告诉我们,壮锦姓“壮”,需要融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和壮族元素。

“比如蝴蝶、万字图案,在我们壮族里有特殊的含义:春天到了,壮锦用蝴蝶表示一对男女在田间追求爱情,后来,两人相爱并成家,壮锦用万字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这是梁恒源对壮锦古老图案的解读。

梁恒源织的壮锦既传承了古时图案,又创作新图案,成为忻城乃至广西壮锦界的后起之秀,吸引台湾织锦工艺大师连美惠、贺州瑶锦大师李女士等前来交流。

从前,壮锦只能单面织图,无法双面挑花,从2014年起,梁恒源凭借独创的双面技法,完美实现“双挑花”工艺。

壮锦自古用棉线染色织成,而忻城有着丰富的蚕丝资源,从2015年起,梁恒源尝试着用蚕丝加棉织壮锦,获得了成功。

梁恒源说:“传承壮锦同样是我作为一个‘织郎的使命,在这条路上,我希望有更多的‘织郎加入。”梁恒源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开创前人从未有过的纯蚕丝壮锦技艺,为古老的壮锦增加更华美的光彩。

在心爱的织锦机旁,梁恒源说:“我们壮族人爱唱山歌,洗衣有洗衣歌,织锦有织锦歌。我期待忻城重现古时一边唱歌一边织锦的美好情景。”

猜你喜欢

恒源壮锦织锦
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恒源(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