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症下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6-05-30黄向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分析问题数量关系数学建模

黄向华

摘 要:解决实际问题是许多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越是找不到数量关系,解决不了问题,他们就越容易敷衍了事,从而造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弱。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解题把把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学建模;分析问题;画图;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B-0091-01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考量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而实际情况是一些学生比较惧怕这一题型,究其原因,学生在很多细节上有欠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为学生的解题过程把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尝试数学建模,学会弄懂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第一要素是弄清楚已知的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才能在已知和未知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一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习惯于对实际问题断章取义,根本不去分析问题,只是随意根据题中的数据生搬硬套。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走出这样的误区,从多个途径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解题有立足点。

1.加强读题指导。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关注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做针对性引导。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刻意请他们读题,分析问题,说自己的思路,然后请其他学生点评,帮助他们掌握读题的一般步骤,把握分析问题的要点。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渐熟悉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解题技能。

2.突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固化的数量关系,很多问题都是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切换转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这样的数量关系,形成条件反射。一旦学生抽象出问题,立刻能作出反馈,到题目中去寻找相关的条件,这样的措施能为学生的数学建模积累大量素材。

3.勤于操作,弄清真意。有些生活事件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从而弄清问题的真意。比如说追击问题中有一种在圆形跑道上再次相遇的情形,学生只要画一下图就会发现其实是多跑了一圈。再如压路机滚动一圈压过的面积,只要用圆柱模型加以操作就能发现其实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二、尝试多样方法,学会分析问题

在弄懂问题的基础上,关键是要找准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分析问题、整理条件,为数量关系的“水落石出”打下基础。

1.画图。画图是数学学习的“必杀技”,很多复杂的问题在图示面前都迎刃而解,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哥哥和妹妹分别有一些钱,哥哥给妹妹10元钱后,哥哥的钱还比妹妹多,再给妹妹7元后,妹妹比哥哥多3.5元,那么原来两人相差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画图,很难理顺其中的关系,按照题目中的程序画好图,很快我们就可以发现哥哥一共给了妹妹17元钱,而在两个17元中交叉着一个3.5元,所以只要用17×2-3.5即可。

2.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由条件向问题推理和由问题向条件倒推。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两种思路帮助分析。例如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立刻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我们发现它的底和高正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所以问题就转化为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迅速发现5厘米是一个无关条件。

三、尝试迁移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有相通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比较特别,所以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经验储备”,这样才能及时调用知识经验支撑解题。累积了实用的经验,我们就可以通过迁移快速有效地解题,同时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例如这样的问题“长方体容器的长是12厘米、宽9厘米,高7厘米,现在往容器中装入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一共可以装多少个?”在读题分析时学生的脑海中应该出现画面,然后触发机关:在装入正方体的时候是不是每一条棱上都正好呢?会不会出现剩余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类似的问题一定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前经历过的在长方形上裁出正方形的问题)。现在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能调动经验,用每一种长方体的棱长除以正方形的棱长看看沿着这条边可以放下几个正方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题后我们引导学生将两个平面上的和空间上的问题做个比较,强化其中的相通之处,学生的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成为今后类似问题的“参考库”。

在学生的实际困难面前,只有我们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教学中只要我们做了认真细致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升,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运明.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刘勋达.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段丽莎.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集中编排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分析问题数量关系数学建模
试论在拖动电路安装实训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
结合口语大赛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