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精神贫困的当代镜像与形塑

2016-05-30杨世奇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摘 要:现实生活每一处都表现出一定的精神贫困;而这种贫困的根本原因却不是物质匮乏,人们也不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形而上学的冲动,只缺有利于这样做的自我评价;而制约自我评价的根本因素即为传统思维模式,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思维模式碰撞而形成真空成了当代精神贫困的基础。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财富及声望对人的幸福与快乐只有相对的意义,进而重估一切价值,才可能回归精神家园。

关键词:精神贫困;传统思维模式;社会主义伦理

囊中羞涩与大志之间的矛盾以及基于此的缺乏形而上学方法的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冲突是现代精神贫困的根源所在,从这个胎胞里将揭示出精神贫困的各种现实表现。不解决这个矛盾,即便再多的学术研究其作用只能是形式上的,因而只是一些真知灼见中毫无用处的陪衬,甚至是所有追求真理之人的障碍。

一、精神贫困的当代镜像

对于蚂蚁来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一只蚂蚁,大象世界的广阔无垠对它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任何人如果只用卑微、堕落及邪恶的心态来欣赏伟大而崇高的思想与杰作,那除了获得和自身状况想同的东西外,是不会获得什么的。在这个时代不仅缺乏天才的杰作,也缺乏欣赏的心灵,这是一个精神贫困的时代;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或者是现实生活等都显示出其极端的精神贫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尽管它在藏书室里布满灰尘、书页泛黄,甚至在旧书市场上论斤称卖,也依然被冠为精神的灵魂。它的落魄一方面是因為已没有能够传授这样东西的人;同样,也意味着没有人能够靠那纤细娇嫩的双手握住伟大的创举。1840年以来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遍寻古今中外,从而形成了西学东渐,因此首先需要的是用适合的言语揭示西方所达到的辉煌,所以很多中国哲学家首先是个翻译大家,在他没有掌握他所研究对象的界限及其后期发展以前,只能算作对原作者的一个思想解读,或者仅是经典原著的注脚。“一个人若希望自己的思想具有真理性而且富有生命力,那么,首先这样的思想在本质上必须是他本人的”;因为只有他本人的思想他才能真正完全地理解它们。还有一些学者是没有能力和那些真正的专家、哲学大家同台竞技而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创了各类空白领域的辉煌,如将哲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理论与少数民族结合而独树一帜的研究;不过这种辉煌相对于人类福利而言或多或少变得微不足道了。世界一体化以来,“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与此相反,全球化在中国所催生的是一大批民族性和次民族性的哲学。同时造就一些有点良心的哲学翻译家,他们希望以此打开束缚中国人思维的枷锁,但是效果甚微。还有一些在没搞懂哲学之前就以专家身份自居并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学者,他们讲着自己都不同具体意义的不同哲人和哲学流派的话。一个没有把外来思想于自己身上融会贯通的人也只能游离于不同观点之间,所教导出来的人才也总是迷茫的,因此社会总是以不屑一顾回报了他们。如果他们为了抚慰那支离破碎的灵魂而认为人们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塑造生活的,并由此感觉自己还有点成就,那说明他们只能拿根稻草去支撑他们的虚荣,以此作为抚慰灵魂的慈悲,成就市井文化。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解读和净化灵魂的东西,而今很大一部分作品的功能就只是扒拉秀色可餐的美人身上的衣服,以便能在丰乳肥臀中见证天堂。有的是希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英雄,但是他们所找到的不是英雄而是展现于整个社会的奴性,因为仆人眼里没有英雄只有主子,而主人与奴隶是同类;这是所有古装剧的本质所在。所以,如果有一天人们厌倦了古装剧,而这厌倦并不是因为剧情的重复和情节的平淡,而是因为对主人公背后的奴性及其生活表现看得太透,以至于古装剧的使命和作用在人们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和浅薄空疏,就像重复表演已被看透的魔术那样令人感到无聊乏味,那说明人们前进了一小步。在这类作品中最悲哀的是宫廷剧,是描述一些为争权夺利而践踏人性尊严的历史悲剧,王侯将相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都认为是必须的从而感到心安理得,而将其功过的评价转移到了后代人那里。在这场悲剧中还加入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就是一群被关在笼子里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柔和亲近的女子为同一个男人的垂幸而变得面目狰狞;在这场舞台表演中,表演最佳者脚踩在了奴隶的头上歌舞升平,表演最差者当下殒命,表演中等者被打入冷宫成为孤魂野鬼;据说还有人别出心裁为了让孤魂野鬼富有人性并重新站立起来而创作了一部还没有作家涉足的“冷宫传”。这样的影视作品作为精神贫困的宣扬,同时也作为实用主义与形象思维糅合的牺牲品;它的法则依然盛行于豪门望族中,也将会流行于现代商战影视作品中,从而在金钱与地位的重压下继续蹂躏人们脆弱的灵魂。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古装剧尤其是宫廷剧以及将其精髓延续至今的商战影视作品同时还有仙侠作品在寿终正寝之前总会火爆流行一段时间,而且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相对于古装剧,现在的影视的乐趣大多是感官的快乐与各种消遣,很多都在描述绝大多数无需为摆脱贫困而奔波的人与为了财富而耗费精力的人,因为同样的内心空虚、精神萎靡而相互为伍、寻欢作乐。

与影视作品相应的是社会到处出现类似的情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在金钱面前如此脆弱,蹂躏幼小与纯洁的心灵却还能面带笑容与快慰,在一幕幕惨剧面前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在大量的悲剧面前,我们正直而又充满救世情怀的哲学与文化研究者却在权威的光环下沾沾自喜、得过且过;如果说这些都是偶然现象,而哲学也不是万能神丹,它只可能解决它所能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恰好说明在真理所涉及的地方都是魔鬼的变态心理,就如十字架背后爬着的蜘蛛一样丑陋,进而证明不仅上帝死了,而且真理也得消失。有一些人为了财富殚精竭虑,其乐趣只在于瞬息即逝的快感,并以巨大代价来延续这种短暂的时刻。另外一些人一旦没有了对日常必需品需求的痛苦就会纵情岁月。相比而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精神贫困所导致的恶果蔓延至学校内,致使纯洁的灵魂多了一层用血泪编织的阴影,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贬低的意味。优美、恬静的外表所造就的却是熏烟缭绕下的肮脏、恶臭与虚伪,到处弥漫着蒸腾被屠宰的精神所产生的浓烟。

认同危机、信任危机、贪污腐败等现象都在宣说着这个时代精神的贫困。人们已经缺失了灵魂归宿感、精神极端贫乏,以至于像久旱的人们渴望一点点雨滴那样急切盼望能对神圣的东西获得一点点感受。“从精神的如此易于满足,我们就可以估量它的损失是如何巨大了”。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观念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因此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的意识范围之内,不能超越自己。对于精神贫困的人,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也是枯燥无味的,就像一幅在晦暗天气里的优美风景画,除了模糊就只可能是丑陋。在某些地方人們一旦得到靠他们的智慧与双手不可能获得的东西时,开就患上精神绝症,甚至吸食毒品。

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思维问题,是实用理性与追求真理的矛盾的当代表现即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思维模式是指人的思维习惯。某种思维模式一旦在人群中形成了习惯就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并反过来影响和主宰文化。经过几次新文化运动、几次改革和革命,传统思维模式具备了向更高思维模式前进的条件。而这取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思维模式碰撞的真空存在情况。

二、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精神贫困的源泉

很多人都活在他人的评价里,也按照他人的评价改变自己,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他人所期盼的东西的象征,但凡太过注重他人评价的都将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如德国一度被称为思想家的民族,在二战战败后,只因为其他人取笑他们就开始诋毁他们引以为豪的成就,从此德国哲学开始变得颓废衰落。中国则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思想贫乏与混乱进而导致中国人很难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论是学者还是一般大众都已意识到世界的辩证性质,甚至在古代已经有了对世界总体性质的抽象概括,只是苦于多年顽固积习而难以前进。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形象思维。不对所观察对象做详细的分析,仅只满足于直觉所获得的粗浅表象,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概念模糊。楚渔认为“古希腊人是为了真理而追求智慧,是理想主义;而中国人是为了富贵而追求名利,是实用主义的”,实用理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显著特征制约着形象思维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领域,因而就没有形成形而上学方法。缺乏形而上学方法,形象思维就会走向形式化并固化为思维定式,造成思维与客观存在之间的错位,进而导致形式和内容、理论和实践及内心和话语的脱节。人类的认识很难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熟知的辩证法就只能走向歧路,甚至变为诡辩术,“辩证法在推理方面没有有力、可靠的规则,(就会)冒着违背辩证法真谛的危险”。近几年的辩证法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步康德后尘,想不下水就学会游泳,落入了主观猜想和片面化,依然形成不了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根基。但这恰好是中国比经受几个世纪形而上学熏陶更容易掌握辩证法优势所在。

传统思维模式的形象性以及缺乏形而上学方法现在与辩证思维碰撞、融合就使人变得更加模糊和混乱了。这不是因为形而上学避免不了,只是人们不了解它在辩证法中的基础性作用,因而一旦人们批判它就会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但中国还没有形而上学就开始批判形而上学,外加人们一直坚信要使哲学变为现实力量,必须消灭哲学,从而哲学来源于生活并复归于生活的信念根深蒂固。凭着自以为的聪慧与机智希望一步进入辩证思维的天堂,可惜这样所产生的就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混沌,正如罗素对于一些中国名人的评价一样,“满脑子都是简便易行的理论,凡事都有自圆其说的揭示,时常想说服他人没有他们弄不懂的事,人类的命运无一能够超出他们的系统”。只要是混沌也就无所谓成就,所以美国传教士马丁博士发出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几乎看不到在中华文明未成熟时期所具有的创造力的感叹。

思维的混乱和僵化,又进一步导致概念的模糊和僵化,进而使我们的思维停滞在模糊状态,且混杂着各种各样连我们自己也不明白的大量模糊的道理、思想观念等等。当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大脑中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本能反应时,必然导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清,以至于我们对一个具体的事物和事件都描述不清,以至于对前人和西方传不能真正继承,更没有能力发展和提升,甚至往往歪曲使用,更不用说做到实事求是了。为此理查德·尼斯贝特认为中国哲学的目标是道而不是发现真理,是一种不能指导行动的思想,因此书本道理与社会实际生活完全脱离。与此相同,国内马克思主义以及各方面学术研究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与普及上成果较少、整体性研究上前进缓慢且真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多,甚至还出现思想枯竭、内心空虚等精神贫困的现象。也正是在分离和对立中产生着新统一体的根据和条件,因而为回归精神家园之维的观念重塑准备着量的积累及部分质的改造。

三、观念的重塑:回归精神家园之维

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进入小康生活,因而像那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一样,将精神贫困的原因归结为物质因素。如有的把大学生精神贫困主要归结为经济上的贫穷;或者相反,认为边远地区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精神贫困、思想枯竭等等都没真正理解精神贫困的原因。他们不明白即使是最富有的人都变成了穷光蛋,一切财富的真正目的被忘得一干二净,无论是高车驽马的贵人,还是拖曳拽紫的商人,都将苑囿和宫殿的实质忘却,即不是给灵魂这个贵族营造一个安乐窝,而是把自己降低为获取财富的手段。似乎除了财富之外,还有一个驱使人们不断向上的动力,即证明自己胜人一筹,在政治生活中尤其这样。但是“富人的万贯家财并不会使穷人激动不安;相反,腰缠万贯的富人,其希望破灭时,并不能依靠财富而告慰自己”;因为每个人只是希望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财富及声望对于人的幸福与快乐只有相对的意义时,人们才开始觉悟自己,并从物欲横流的当下回归精神家园。在一过程中,却不得不重估一切价值,并将我们的形象思维真正提升到辩证思维的领域。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而强制消除传统的残余,如果人能去总结自然规律所采取不同理论形态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靠自然过程几十年或几百年都难以完成的进步。

何为价值?一般而言是物对人的意义,因而也是人的活动对人自身及社会的意义。这样重估一切价值似乎意味着要评估物及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效用,但从这个方面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不免陷入人們价值观念的局限性中,当人们了解的愈深入、站得更高时,那些在肤浅、粗糙的知见中表现出来的价值、美近乎毫无意义。可当人们摆脱偶然现象而把本质、规律当作神灵一样供奉时,人们却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因此在他们痛苦时才慢慢确立一种“去二不着一”的观念,即寻找到真理时却不执着于真理。无疑这样的观念或信念为人造就了一个方便进入的现成梯子,从而也造就了强势文化,改变了强势文化代表身上弱势文化属性的特征。换言之,只有当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允许人自己还抱有幻想而过去的一些人物、观念和制度中徘徊时必将促使人重新审视一切社会现象,以实事求是的天都来理解精神贫困与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伦理道德。从而所有的追求都将纳入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范畴内,将手段和目的真正融合。当物质利益对人的作用已从对人的制约变为人弥补内心空虚的手段时,即是人回归精神家园最具有动力和条件的时候,也将是人们将一切优秀成果融合一体,从而形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另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范进译.叔本华论说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 1979.

[4]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1.

[5] 理查德·尼斯贝特.思维版图[M].中信出版社,2006.

[6] 邓晓芒.邓晓芒讲黑格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伯特兰·罗素.秦悦译.中国问题[M].学林出版社,1996.

[8] 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出版社,2007.

[10] 尼采.王岳川译.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杨世奇(1989- ),男,云南德宏人,硕士,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