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探讨分析

2016-05-30黄倩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景观格局土地利用河南省

摘 要:采用景观格局指标对目标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给予定量分析,因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河南省土地可利用的景观格局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地形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多样性及均匀度高,其景观优势较低。人类活动较为强烈的平原,其以农业景观类型为主,此类景观多样性及均匀度偏低,生态环境薄弱的山地平原过渡区域,人类高强度活动使得该类地区景观破碎化较大。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河南省

将地面样地调查及遥感方式的结合,已成为景观生态探究时,获得各项基础数据的关键策略。河南省属于农业大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深,其间景观格局随之出现了极大变化。因此,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农业发展及生态改善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地区概况

文章研究目标为我国中部偏东,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省。河南省北纬31°23″-36°22″,其东经110°21″-116°39″,该省境内东西长为580千米,南北则宽为550千米,其土地面积约为16.6万平方千米,占到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4%。河南省位于国内地势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之间,属于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均具备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其间平原、盆地和山地与丘陵均占土地总面积55.7%及26.6%和17.7%。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景观格局分析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其全省农用地面积为11.83×104平方千米,这占土地总面积71.48%,耕地为8.11×104平方千米,这部分占农用地68.55%,其占土地总面积48.99%。林地为2.83×104平方千米,这占到农用地的23.93%,其占土地面积17.1%。牧草地则为0.015×104平方千米,大都是天然草地,占到农用地0.12%,占到总面积0.09%。水域则是0.57×104平方千米,占到农用地4.79%,占到土地总面积3.43%。建设用地则为2.51×104平方千米,这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5.19%。其间未利用土地为2.2×104平方千米,这占到土地总面积13.33%。

景观格局分析经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2000年至2005年及2005年至2013年全部景观水平指数变化趋近于一致;2000年至2013年斑块数量增加了大约4020个,其间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却趋于降低;其间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这则表示景观格局人为性干扰因素不断增强,景观破碎程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张及交通道路与水利设施的构建,这些问题对原有土地存在切割作用。平均分位数亦是小幅度提高,这说明土地利用受到了各方面影响之后,干扰斑块形状趋近于不规则变化。蔓延度指数也在降低,这表示景观空间连通度高的优势性斑块类型分布不均匀。

三、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

(一)旱地及水田

河南省内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旱地,调查显示,2013年旱地所占比例约为55%,该比例优势较大。同时2005年及2013年旱地斑块密度降低,这是因城市扩张及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而导致的。其间最大斑块指数降低,则表明大斑块旱地被割裂,这主要是由于河南省内交通道路构建所引起的。水田亦是河南省农用土地之一,水热条件的制约而使得其分布仅于信阳市及黄河周边。2000年至2013年水田面积约为772平方千米,斑块密度更是随之增加,水田破碎化程度亦是较高,这是因为水田及旱地之间的转换而导致的。

(二)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

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快,其2000年至2005年持续增加到了18075.25平方千米,再是之后2013年的大约21704.25平方千米。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比重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工矿扩张及城镇居民用地增大而导致的。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深层反应了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其间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小,不过2000年至2013年其总面积亦是增加了大约1倍。斑块面积及密度亦有所增加,未利用土地分布破碎化程度也随之加大,這使得最大斑块指数降低,景观指数提升。据调查数据显示,未利用土地早期转为旱地及城居工矿用地的,之后又是旱地及林地之间的转换,这主要是部分农田荒废之后而逐渐退化,导致斑块形状非常复杂。

(三)林地及草地

经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3年林地面积缩减将近362.40平方千米,斑块总面积则随之减小,2013年斑块密度比2005年要低,其间集聚度随之提高。某些地区实行退耕还林之后,早期开垦的林地得以充分恢复,其间某些斑块连接成片,这使得林地最大斑块指数随之提高,同时其优势度亦合理提升。其间草地面积缩减,斑块密度降低,破碎化程度更加显著,这其间不排除大斑块草地转化为林地。水域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增多,景观形状指数提高,这其间避免不了人为性因素对水域景观的影响。

四、结语

基于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深层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导致河南省土地可利用的景观格局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地形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多样性及均匀度高,其景观优势较低。人类活动较为强烈的平原,其以农业景观类型为主,此类景观多样性及均匀度偏低,生态环境薄弱的山地平原过渡区域,人类高强度活动使得该类地区景观破碎化较大。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属于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其可充分分析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态势,其结果亦是景观生态规划及建设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田维渊,曾世斌,杨武年.基于RS与GIS的雅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02).

[2] 王亮.崇明东部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2).

[3] 李婷,赖华,张世榕.岳池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1(04).

作者简介:黄倩(1982.06-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土地。

猜你喜欢

景观格局土地利用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近十年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保护区景观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