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某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2016-05-30何文文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差山地道路

摘 要:结合某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实例分析,阐述了山地住宅建设中分析地形,利用地形,科学布局,组织交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景观优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地住宅;地形利用;交通组织;景观营造

地形高差是山地城市建设一个无法逾越的阻碍,同时也是山地建筑创作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不同坡度、坡向的场地条件及其与周边交通的关系,往往决定了建筑总体的定位和基本形态特征。因此,针对地形高差所采用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构筑手段,就构成了现代山地建筑创作新的地域特性。

该住宅小区建设用地为一片丘陵地,形状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梯形。场地内高差达30多米,外围被四条规划道路环绕,南北两条道路坡度平缓,东西侧道路则有7、8米高差,道路与用地内低洼处标高相近,因此在北端路边形成了超过30米的崖坡。

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利用原有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充分尊重居住者的行为模式,合理布局,形成便捷的交通系统和人际交流的环境,创造一个使人亲近自然的山水园居。

一、依托地形的总体布局

为了减少土石方量,就需要尽量保留原有地形的高差,这里首先遇到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据规划部门要求,在用地东边道路(金井路)中段及西边道路(和升路)略靠西北和西南开设三个出入口,而基地地形整体高于周边道路,决定了小区道路的坡向为,由出入口向内爬坡,并在连接每两个出入口间的道路中段达到相对的高点,遵循当地消防部门的规定,消防车道最大纵坡不得超过7%。因此给了区内道路规划一个明晰的导向:对于基地内原始地形的高坡地带,以趋近7%坡度同时趋向较长路程可实现较大的爬高,从而达到尽量保留地形高差以减少土石方量的目的。

经过比较筛选,最终精心设置了一条虽然蜿蜒曲折但是衔接顺畅的环形主干道,将三个出入口串联一体,同时在适中并靠近其中两个出入口位置设跨接横道,整体主干道路形态类似于“目”字,形成通行便捷并有效跨越较大高程的道路系统,随地形纵向高低起伏延伸,将用地切割为若干适于组团形式建造的分散台地,自然划分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层次,达致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共布置了18栋合45座18层(其中底层全架空)单元式住宅,分为7个组团分布在小区内,此外还有两栋6层单身公寓以及会所幼儿园,相对较为集中地布置在东边的主入口附近。每个组团由基底相连的半地下车库及上部住宅楼组成,车库屋面为平台花园,内含紧急消防车道,满足了消防扑救面地面坡度不大于3%的规定,结合周边道路起伏布置车库出入口及上平台花园的消防通道,达到化弊为益的目的,将场地高差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实现车流交通的立体分布(图1)。

二、动静结合的步行系统

山地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大量上下步级和曲折绕行的交通系统,降低了徒步交通的效率,增加了住户出行的运动量,将相当一部分原本就懒于运动的人局限于狭小天地,户外活动和人际交流的机会大打折扣,在本案中如何使用建筑的手段来化解这种局面?

答案是捷步系统——结合景观设计建立一条立体步行捷径,可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轻巧灵动的钢木结构,或搭建空中景观栈桥,跨越邻近住宅组团之间横亘的道路凹谷,或构设地面园艺通道,穿刺重重住宅底层架空通透空间,径直连接散布的独立组团及公建服务设施,在交汇节点处设置悬挑休息平台及垂直步梯,并由此外延辐射出蜿蜒曲折的外围漫游小径,串联小溪、草坡、林地、户外活动场地等等园林要素,从而达到观察视线的高低跳跃和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感,由于行人与车辆交通分离,路径被拉直,高差被“熨平”,大大提高了区内景观和商业资源的可达性,分散各组团的步行人员出于本能选择使用该捷径,人流交汇聚集,共同观景、聊天、运动,自然形成社区最具人气活力的交流场所,加深邻里人文生活的和谐程度(图2)。

三、顺势而为的台地处理

规划采取尽量保留地形的设计方向,与周边道路规划对原场地小山丘的大幅切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冲突,带来的结果是用地四面在道路边缘形成了或高或低的崖坡,北面最高达到近30米的高差,如何妥善处理这些边坡,成为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为保持土体稳定,避免滑坡塌方,护壁挡土墙是山地建造最基本的构筑措施,直接暴露的挡土墙会带给人以生硬、枯燥甚至丑陋的观感,因此必须采用设计手段加以遮掩或修饰。

城市道路环绕小区,周边地块均为商住用地,人流的聚集提供了丰富的商机,因此在规划部门允许的数量极限范围内,路边地带贴崖修建沿街商铺,既可实现商业价值又对挡土墙起到掩盖的作用。

区内台地及道路修筑产生的边坡,则运用景观化的处理手段。场地条件允许的,尽量采用修坡植草种树的自然化处理手法,而由于场地条件限制需建护壁挡土墙的,则采用立体绿化的景观修饰手段,即沿挡土墙根种植攀援植物如爬墙虎、龟背竹等,同时在墙头种植垂蔓植物如黄金葛、蟛蜞菊等,再于墻根外围种植树冠浓密的植物如垂叶榕、唐竹等,并在下部结合茂盛的半阴生植物如海芋、万年青等,实现多重立体覆盖装饰效果。在个别重要位置,如主入口广场和中心会所旁陡峭高耸的保留山体,则采取景观塑石的手法,缀以叠泉瀑布、水帘幽洞、崖边眺台等造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凸显了山地建筑环境的独特魅力。

四、尊重生态的雨水系统

中国传统宅院布置讲求“藏风得水”,融入自然,利用环境。小区基址低洼处原有水质良好的农田池塘,显示该处可维持较好的区域水环境,在总体规划中尽量保留地形地貌,充分发掘丘陵地带的环境特质并加以改善利用,为收集雨水储存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建立科学的雨水管理系统,将雨水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在景观水体日常维护上的庞大开支,放松对庭院绿地的人工浇灌养护,缓解向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放压力,贯彻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在车库屋顶花园的防水层与种植介质之间,设置高聚乙烯材质的蜂窝格片,将防水、排水、保水与防根穿刺的功能相结合,保障区域的水土保持与健康的种植环境,降水由种植覆土渗透而下,经土工布过滤层进入格片,畅顺疏导至屋面雨水系统,由管道排入就近的人工小池塘,经过随地势分布、辗转延伸的跌级溪流,层层过滤沉淀泥沙,最后汇入中心景观水体,形成景观优美、生态平衡与节能环保的水资源体系。

五、传统民居的造型元素

建筑立面形象上,吸取典雅而质朴的传统民居造型元素,揉和现代建筑风格,形成简洁明快而又传承历史的造型特点。运用掉层、吊脚、抬基、贴崖等手法,随地势而立,以错落的体型,丰富的层次,与园林生态绿化相映生辉,灰色为主调的色彩组合明快柔和、雅致耐久,体现高雅的建筑品位,形成亲切宜人的文化气息及休闲气氛,折射出民居的地域风韵。

山地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给建筑师带来了挑战与机会,由于缺乏对山地生态环境的了解和特殊地形建造处理知识,盲目沿袭平原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因地制宜地去适应千姿百态的区域地形条件,造成山地植被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使其敏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忽视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导致山地城镇原有的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只有充分尊重山地特征,植根于地域和历史环境中,仔细分析研究地形,将原有场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景观优势,在开发中保护和利用自然,建筑才有了与山地共生的基础,才可能走上保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惠东.关于城市色彩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4(23).

[2] 武晶.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6(14).

[3] 王沛,曹跃君.可持续发展住宅的环保节能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2010(28).

作者简介:何文文,吉安市建筑设计院。

猜你喜欢

高差山地道路
山地草甸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高差影响下的城镇燃气管道水力计算简化公式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叠合产生的高差问题探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同时对向间接高差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