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貌取神,深度拓展教与学的个性空间

2016-05-30龚志民

师道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文师生学科

龚志民

引言:对语文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决定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学生对教材的解悟,本质上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再创造,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丰润和重塑自己的人格精神。真正的语文教材是一幅国画:在精心的勾勒、皴染的同时,会在读、思、练、解、行诸方面都给师生留下巨大的留白。语文课堂也如此。善画者必善留白,善主导课堂的良师亦如此。课堂留白,就是对人文创造演绎空间的预留。

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语文教师也可以说:所有课堂上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演绎,都是当代师生心灵的投射。这是审美再创造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个性所决定的。从长远看,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探求,是对下一代人格的预设性建构,可见青少年人文教育的重要。

课改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不同学校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过多种方法对教材文本进行了演绎:自读查阅、设问启发、强化工具性基础训练、审美熏陶、人文素养的拓展,但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未能实现三维价值观在教材不同文本中的恰当显隐、圆融互摄,“尽兴”地达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心心相印,教材、编者、教者、学者四心契合,在传承中保持新颖,在熏陶中浸润青春心灵。

从2005年开始,我激情涌动,豁然贯通,依据人教版、苏教版这两种通行的中学主流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陆续独立开发出系列师生通用的原创性“第二教材”。这套书三本共60多万字,以教材文本三维价值观为指南,以人文精神个性化写作演绎为主线,出入教材,谙合时代阳光人文价值观,“第二教材”选取人教版、苏教版高中、初中教材文本为蓝本,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多所重点中学推荐作为语文教师进修的阅读书目。

语文学科,是课内学习知识,考课外应用,迁移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十分重要,仅读死书是不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个性化理解和表现,要求语文课堂充满独立思想的馨香。相对不变的文本、与时俱进的人文理念、学生五彩缤纷的青春之眼、教师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教学个性,要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演绎达到契合共鸣,才是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天然地具有塑造真善美的德育功能和帮助解析人性、认识社会的示范功能,初中教材中《散步》《斑羚飞渡》中的伦理光辉讨论、《老王》《信客》中的平等人性的美好,高中教材中涉及的美善道德、伦理人格、做人处事、社会发展、自然风物等因素更多更复杂,也更丰富深邃。仅仅靠主题中心、段落大意的综合总结,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并且也只能得到一些概念化的抽象结论。理性概念的识记,不是语文学习的内核,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是形象、生动中求得人格的圆融和语言的深刻。所以,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终必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不能把概念拿来生吞活剥地直接输送给学生,或者仅仅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非常表面的活动、程式,从而演变成浓厚八股味的形形色色的所谓“课改模式”。课改先行者和成功者只能提供借鉴的经验参考,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克隆”不符合现代语文课堂形色各异的审美需求和个性表达。

一、中学语文教育,要与课文内容说再见

2010年12月3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实施经验交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语文教育者急需“回炉”。“过去,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忽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长期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课文内容说再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则表示,要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从“资格型”向“智能型”和“智慧型”转变,用语文教育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前,语文教师们都觉得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课很难上得精彩,人物背景、社会背景十分纠结复杂,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鲁迅通过一个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学生刘和珍之死想说什么呢?这才是文本的关键所在,所以《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被学生记住的是“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几段名言警句,而不是某个人。今日的时代背景,已与那个北洋军阀的黑暗越来越远,课堂学生没有必要、也很难与鲁迅的隐晦表达共鸣,教师不如削繁就简,采用遗貌取神的方法,从课文引申设计一个或多个与学生相契合的人文共同点作为话题,深掘妙议,采生活、知识的华彩入文,达到一微尘中见大千的目的。又比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我示例写作了《苦难的人最需要祝福》为引子并作为教课文的切入点和归结点,出入教材文本,在理解祥林嫂的不幸命运的同时,体验和比较不同时代的苦难,培养社会爱心,教学效果很好。

教材文本是相对固定的,而时代精神在不断演变,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承传统的精华,更要不断寻找与青春的人文契合点,才能达到师生共同嘤嘤和鸣、“咏而归”的课堂效果。

二、激发思想与体验的绽放,让情感、态度、价值感变得圆融一体

教学三维目标本质上只有一个原点,那就是追求人类文明发展和个体生活幸福的思想原动力。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诸多理念原则、探索方法和行动与表达方式。把这个教育的原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演变成无限的个性化文本,构成师生的共同话题,是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教师应追根溯源,出入教材,融通经典与生活,发掘自我,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写作应用中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人文情趣,从而使写作内涵变得丰满厚重,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语文味,任何逻辑的准确清晰、多媒体的形象直观、设问讨论的热闹、口号的响亮喧嚣,都不能取代语言文字学科本身的深邃美丽和智慧。

人,生而具有语言才能,并在生活中逐步学习语言的使用,我们学习语文的深层目的何在?除了系统地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语言能够洋溢美善的光辉、变得优美而具有好的接受度、更能恰当地彰显自我个性价值。在这个漫长的语言和人格建构过程中,对教材经典文本的反复咀嚼、引申、演绎是必须,语文教师的率先垂范、亲手示例,亦更能体现出语文学科本质上是形象的、以悟性为主的学科特点,语文与理性的逻辑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入门到训练到成果。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个性本真的,表达天然地充满个性、潜藏着创新元素。

三、分段切块的逻辑思维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活泼的表达灵机和愉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位南京大学获法律外语双学位的家长告诉我:对语言文字的精深悟解,能够深层次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学好语文。这是有识之士对语文学科的睿智理解。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明主要都是通过凝固于文字来传承。现代影视多媒体固然使用方便,但更多的是浅层次的悦人耳目,对于开发智慧这一点目前仍力不能及,相反,大量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案例反而证明了其害处。汉字性表意文字,本身就暗含华夏民族先哲对于造化与人生的思考,健康的文字必然是开卷有益。

人文学科与科技革命相比,在思维方式和训练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文本的阅读与写作中,三维价值观是隐显互彰的,在经典文本中圆融一体的,要深层次地理解、掌握、运用,在技术上必须循阅读、悟解、写作合一的方向,教师应率先融通、并进行二次创造,口头和书面的写作的综合示例必不可少,师生的二次创造和表达体现出语文“起于文本阅读、归于文本表达”的学科目的。

教师示例本身应包含教师对人文精神、教材文本具有个性的深度理解,是一种真正能体现出师生平等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并且天然地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思维综合能力。语文学科课堂教学阅读检测、感悟所得、多种训练,最后都归结为各种各样的文体表达。

规范的写作得力于模仿、熏陶,提升生活的体验。仅仅是对教材经典文本进行手术式的解剖分析,不能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美善元素达到很好的悟、解、行。基于教材文本式上的写作,正是要凝固每个师生对教材文本的悟解程度和激发思维新颖度。真善美,表达方式千差万别。

语文课上讲故事、天马行空的思想漫谈等,只要得当,能够贴近教材文本和学生实际,也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泰戈尔就是这样在草地上课的。从经典课文衍生出的美文更是美的延伸。理性讲述、生活体验都是对语文教材的处理要素,最终目的是要涵育美善的情怀、开发青春的性灵、培养学生闻一知百的感性灵机和个性化真性情的灵秀文字。

把自然、社会、教材文本、自我心灵揉为一体,从而通过写作的方式生出千姿百态,达到对教材经典的深度理解把握,苟如此,语文课堂才会呈现生机和自由,才会富有挑战性。教师的行文风格、对生活的感悟方式、对教材的理解,都会通过写作影响、启迪学生。

教材是镜子,同一面镜子,不同的映像,对教材的深入发掘,启迪师生的思维,提升师生的写作能力。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已基本具备,思想空间的拓展、人文情怀的涵育,逐渐上升为语文学习主要任务。

四、自由、灵机、价值取向,共同驱动创新思维的车轮,师生基于教材人文意蕴的二次开发是深度阳光

“一纲多本”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使用现状。但课堂上的主流现状仍然是依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进行阐释、推演,表演做秀、生硬理解和套用课改概念现象普遍存在,为新课改进行种种所谓的“建模”是一种时髦。人为地设置一些隔靴搔痒的问题,有的问题明显是为凑合“问”这个教学环节而设置的“伪”问题。课外阅读作为任务下达,学生一天天在海量信息面前变得茫然,逐渐失去自我寻找和自我思考的生命内驱力。

钱学森之问,把六十年前那个贫穷匮乏的时代与一个物质条件丰裕的时代剪辑在一起,引发有识者无限的思索。教育离本真精神越远,生命内驱力越弱,创新能力必然越弱;而物质条件的优厚不能弥补生命激情的缺失。创造,是精神、思维升华,不是物质的堆垒。

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贯通课改理念,从而把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圆融地示现出来,同时要求能够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生活、根植于传统。提取与表达、继承与溶解,会伴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而无限延伸,也会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审美情趣,当自己的学生普遍有了自主的、渴望表达的诉求,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极大成功。深圳一位初中学生看了我的教学系列文章,点燃了创作的激情,该生托她的博士妈妈告诉我:“很喜欢看龚老师这些对课文的解读拓展,但这是龚老师的,我自己也有自己的解读”,可见教师从课文直接引申出来的人文示例写作具有特别功效。

我们有共同的教材课文文本,教师有关于教材的比较完善的知识、成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学生有洋溢灵气和充满创新精神的青春性灵之美,双方同唱一首歌,能不阳光而优美吗?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人文师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麻辣师生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