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玛沁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016-05-30高欢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足迹

高欢

摘 要:县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本地区土地资源带来了问题。青海南部高原地区在气候、地理条件上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因此根据高原地区自身的特点,综合分析高原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研究出适合高原地区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素成对比较法;生态足迹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断深入:1990年的“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正式确认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规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评价标准,为各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了依据。199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分为3类:环境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使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理论更进一步。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自然资源总量有限性的矛盾不断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各种土地利用中,城镇土地不仅是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及场所的载体,而且在城市土地上每天在消耗着其他很多自然资源,同时也排放出很多废物。而青南高原具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在生态上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自身,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次可持续评价,观察玛沁县土地利用现状是否合理,对不合理之处提出相应建议。

一、数据分析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系统的利用过程,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多应该从三个方面:即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进行。目前国内虽有很多学者研究,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范。现阶段我国在土地资源可持续评价中大多使用的是AEZ模型,各种指标的选择也较宽泛,且主要针对于东部城市的研究,且以农用地为主,青南高原地区研究较少。本文以玛沁县为例,根据青南高原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现状,选取了相应指标,分别采取生态足迹方法和协调度模型进行评价。

本文数据来源于《果洛州统计年鉴》、《果洛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玛沁县地图影像的解译。

玛沁县位于东经98°~100°56′,北纬33°43′~35°16′,属典型的高原山地类型,全县平均海拔4100m以上,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东西部差异较大。因境内有著名的阿尼玛卿山而得县名。东部与甘肃省玛曲县为邻,东北部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毗邻,西部与本州玛多县、达日县相连,南部与本州甘德县相连。东西长205.3公里,南北宽175公里。西北部寒冷湿润,东南部由寒温潮温逐渐到冷温湿润。年平均气温-3.8~3.5℃,气温低,日温差大。年降水量423~565mm,多集中在6~9月。全年日照时数2313~2607h,相对日照45%~63%。

2010年,玛沁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08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648万元;第二产业68784万元,其中工业61857万元,建筑业6928万元;第三产业48408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儲通信邮电通讯业4668万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455万元,金融保险业1922万元,房地产业2322万元,其他服务业36041万元;在建项目3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个。

二、评价内容及过程

(一)评价内容

土地利用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达到生态效益可持续、经济效益可持续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因此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应该从生态、经济、社会3方面进行评价。生态指标重在反应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与城市生态环境因素的协调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的评价不能单纯的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依据,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土地使用期有限时,土地使用者在利用过程中通常只追求收益最大化,很少考虑土地的持续利用往往会导致土地的退化、污染等问题。经济指标重在反应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好坏;社会效益评价主要是指政府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干预,如税收政策等。社会指标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用以及社会可接受性。

(二)评价方法和指标

评价的过程应首先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方式在生态尺度上,主要从养分、水分、生物、能量4方面进行生态评价,得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在此基础上,从商品、成本、产量、利润4个方面进行经济评价,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若经济上可行,再继续进行社会评价。只有同时满足了生态的合理性、经济的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我们才认为区域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

指标的选取方面,应根据玛沁县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利用目的的特点选取与玛沁县城市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指标。玛沁县的土地利用现状中,以草地为主,占区域面积的78.55%。因此对草地评价的结果是具有重要参考依据的。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紧扣当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应该从评价结果中发现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整改。

生态方面,虽然玛沁县的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可持续状态,然而玛沁县人均生态盈余为0.24hm2,值较小,且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说明玛沁县土地生态压力较大,土地利用具有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趋势。牧草地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占到总的平均生态足迹的93.62%,而牧草地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占到平均总生态承载力的52.58%,且牧草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8.55%,可见牧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玛沁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济方面,从各项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下转第232页)玛沁县畜牧业、农业产值之和占GDP比重14.17%,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供给类型和总量非常有限,结构单一。全县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虽有畜牧业、水电等优势资源,但由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其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加之当地居民消费的外部输人商品很少, 经济开放程度较低, 几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状况,这使得玛沁县的经济总量难有进一步的提高;改善民生难度也较大,人均收入虽有较大提高,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方面,各项指标值都比较正常。然而玛沁县人口总量虽然不多,人口密度指标值也不高,但由于玛沁县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的影响,可供人类使用的土地资源面积还是相对比较稀缺的,也就是说人地矛盾也是相当突出的,而且由于地处江河源区的重要生态地理位置,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从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地矛盾,因此人口问题是玛沁县的重点;其次,基础设施薄弱,个别乡镇供道路、排水等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落后又导致了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教学功能不全、卫生设施简陋等问题较突出。

(二)建议

发展多种产业,进行资源深加工。畜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加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会导致草场的退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使畜牧业规模相对减小,可从侧面缓解玛沁县草地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资源。美丽、富饶的玛沁县风光优美迷人,有圣山阿尼玛卿雪山,有幽俊秀美的洋玉原始森林,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加寺,还有优美的草原新城——大武镇,以及阿尼格托神山、玛沁白塔,可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污水、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县城、旅游景点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对于那些满足了经济指标, 而不一定满足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的土地利用方式, 社会应进行必要的干预, 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谭永忠,吴次芳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

[2] 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2002.

[3]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

[4] 于开芹,边微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

猜你喜欢

生态足迹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广东海洋渔业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
恩施州生态效益分析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淮北市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生态约束”下的柴达木地区适度人口容量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与津冀之间隐性土地资源流动研究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
耕地保护优先序省际差异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