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解析

2016-05-30王中杰

学理论·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学校

王中杰

摘 要: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化、社会化培育的基础和核心。对学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内涵进行解析,明确其目的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从而增强学校培育践行工作可操作性,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践行;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50-02

作为指引个体和群体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准则——价值观,其培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地位和重要意义,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社会动员,立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1]。全民化、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一种以价值选择在先、具有价值导向性的人为事业”[2],是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的[3],因此,学校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学校教育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一、“培育”和“践行”的内涵

《现代汉语》把培育解释为三层含义,一是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二是使某种感情得到发展;三是培养教育。虽然这三种含义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培育的过程性,依据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促进事物健康成长,注重情感的注入。从此意义上讲,“培育”是一个过程,更多关注事物的内在变化。

“践”即履行,实行之意,“行”即行为、行动。“践行”即通过行为去实践,用实际行动做某事。“践行”更强调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在理念通过外在行为加以体现和不断验证。

由此看来,“培育”更强调内在发展,“践行”更关注外在变化,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 “培育”是“践行”的前提,是“践行”的必要条件;“践行”是“培育”的目标和结果,是培育效果能够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客观依据。

二、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即通过系统化、正规化的教育手段,使广大师生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接受、实践和固化,树立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24字价值理念,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此内涵即能够反映出“培育”和“践行”的内在统一,又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特色。

三、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特点

(一)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践行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使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之中,成为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向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系统性

在定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践行工作具有系统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育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总体规划”反映出不仅大学要开展培育和践行工作,中小学和幼儿园也要开展培育和践行工作,构成从下至上的纵向工程,教育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横向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均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与纵向工程一起构成立体化的工作定位,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贯穿系统性。

从课程建设来看,《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效衔接”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培育和践行绝不是某类学校或某个教育教学阶段的工作,不是彼此割裂、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这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规律是相符合的。

从学校教育自身性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践行工作具有系统性。学校教育在本质上更主要的是一项规范性的活动[5],是教育者在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活动。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学校工作,必须借助于校园、教室、教师等完备的教学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和教学设置,从而连续不断地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我行为的向导,使自身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阶段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个体从认知到一种理论、观念是从低到高、从部分到整体、从外表到内心的一个长期过程[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认识、接受、实践和固化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培育和践行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群体。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价值观,成为其向导,并外化到学生日常行为过程中,首先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认识阶段。认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而言具有何种价值,这涉及的将是知识传授层面的工作,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做支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第二阶段——接受阶段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转化为物质力量[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被学生群体所接受,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成败。德育把“接受”定义为人们对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选择、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研究人类的思想文化产品与其认识者之间关系的范畴[8]。而心理学中的“接受”更多指受教育者主动寻找外来信息,接受外来信息,并按一定的心理结构进行内化的过程[9]。由此看来,“接受”过程的核心是外来信息的内化,接受活动的显著特征是强烈的主体性。外来信息的内化离不开接受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外来信息的情绪情感体验。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连接、激起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外来信息容易被接受,反之亦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符合其思维和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寻找新旧知识经验的有效结合点,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情绪体验,在科学的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10],脱离社会实践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其中,动作复现过程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涉及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的操作[11]。学生在课堂上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准确,对自身行为是否具有价值,需要学生付诸行为,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反馈。因此,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为实践的机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从抽象的记忆符号和表象转化为具体化的实际行为,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第四阶段——固化阶段

当理念外化为行为时,行为是否能够经常出现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当个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着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便不相一致,所习得的理念就会受到压抑。只有不断受到强化,使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行为才会被保留下来,理念才能快速有效地转化为行动,久而久之,随着相同行为重复出现频率的增高,出现行为的固化,并最终成为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所学习的理念也将上升至价值观的层次,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因此,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需要通过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的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行动的发生频率,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转换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内化和行为外化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7.

[3]腾飞,刘育军.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实施与展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7-30.

[5][加]马克思·范梅男.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

[6]徐园媛,廖桂芳.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3):65-6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

[8]刘云章. 德育接受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5.

[9]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7(6):87-89.

[10]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

[11]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7.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学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学校推介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