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问题研究

2016-05-30袁慧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问题研究大学生

摘要: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情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手机依赖症”现象。从娱乐、个性和情感需求三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原因,以及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通过大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

手机作为20世纪末的新兴事物,从最初的简单通讯工具演变为现如今的生活必需品,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对信息的记载和传阅。在手机的拥有者中,大学生是主流。他们在享受该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部分人也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出现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此而深受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

一、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概述

所谓的依赖性是指外来物质引入人体所引起的特定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使得个体对其产生心理上的嗜好或生理上的瘾癖,俗称成瘾。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使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該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性的原因

(一)娱乐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与电脑功能日益趋于一体化的手机因其便捷性,便成为大众用来缓解压力的首选娱乐工具。手机游戏的三维设计,画面逼真有吸引力,大学生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迎合了大众娱乐心理。娱乐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手机通过构建乌托邦式的幻景,使得人们从中阐释和弥补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二)个性需求。手机作为时尚品,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觉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手机同时也能彰显个性身份,手机品牌反映出用户的身份和自我风格,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手机造型和品牌来表达自我,通过手机提升自我动机。

(三)情感需求。关于情感需求因素,研究者认为内心封闭、性格孤僻的人群不善于社交、缺乏自信、面临压力较大,需要情绪转移和宣泄,而通过依赖手机缓解压力则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研究发现,由于女性感情丰富、思维敏捷,体验到孤独感高于男性,更倾向于虚拟网络向外界寻求情感的宣泄,进而表现出更高的手机依赖。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正负面影响对比分析

(一)使用手机带来的正面影响。(1)建立与他人沟通的桥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很少能和父母以及以前的好友见一次面,正是手机的出现,使得他们可以经常性的联系。不仅能在遇到困难时向父母及朋友找寻建议,也能更好地维系这份感情。此外通过QQ、微信等交友工具,也能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为日后的创业积累广阔的人脉。(2)了解最新的时事政治以及扩大知识面。手机的普及很好的解决了以前大学生因为不看电视、不买报纸而错过新闻时事的问题,由于它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较大程度的帮助了大学生第一时间知晓国内外最新动态,也因此缩短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学生也在闲余之际大大的丰富了自身的常识、见识与学识。

(二)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扩大,手机等通讯设备也在不断开发和更新以满足人们的便利需求。因此,大学生也不会满足于只将手机作为联系、上网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沉迷于聊天、游戏、视频等功能,这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1)危害人体身体健康。手机不仅会产生辐射,还携带着大量病菌。对于大学生不加控制地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不振、身心疲惫等现象,都不假思索的道明了手机带来的危害。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疲劳,如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颈部损伤等。(2)产生心理疾病。在绝大多数场合,人人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手机具有依赖性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那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的人更是如此。一些对手机依赖性比较严重的人时时刻刻把手机带在身边,一离开手机就会心烦意乱,长时间没有听见手机有动静就会下意识的查看。焦躁不安、抑郁、精神萎靡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是其典型的表现。

四、解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群体,应该学会理性思考、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制定使用手机计划,并加强和他人的沟通,劳逸结合,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

(一)大学生自身。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远大的理想,必将对人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慢慢摆脱手机依赖症。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体改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充实课余生活,加强和他人的交流,增强自信心。

(二)学校以及社会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手机依赖的危害”的宣传教育。对其有相关依赖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够工作。让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克服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建校园文化。高校有义务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组织各种趣味活动,以展现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其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4):16-18,35.

[2] 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217-218.

[3] 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4):15-19.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14C074。

作者简介:袁慧(1995.02- ),女,江苏扬中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问题研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