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龙港镇农民是如何转变为工商业者

2016-05-30徐达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市场化农民

摘要:以龙港为代表的温州农民身份转化道路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龙港家庭手工业诞生促使龙港农民交往活动多样化、专业市场分工促进了龙港农民专业技术提升、供销大军跨区域流动扩大了龙港农民的行动空间。龙港农民的交往对象由农业向工商业转化。通过考察龙港农民转变为工商业者的过程,探索农民实现身份转化的途径,提出改变旧的交往对象可以改造传统农民。

关键词:农民;交往对象;行动范围;工业化;市场化

一、农村劳动转移模式回顾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弟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在《政治算术》中论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的收入变化会引起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亚当斯密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转移,视之为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通过对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洞察除了经济发展的一些一般规律,他指出,经济结构转换的需求弹性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深远影响。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和柯林克拉克三大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上述经济理论,开创了一条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化变迁、产业生产率的变化来探讨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规律的途径。

国内学者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培刚教授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就人口的职业转移即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其它生产部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张先生分析人口职业的原因,他认为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技术变化,或是由于其他生产部门,如工商业的扩张,引起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李勋来、李国平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及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分析。蔡昉研究了制度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他的研究结论是:传统的发展战略以户籍制度安排限制了潜在的转移行为,正在进行的改革放松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控制,但是制度障碍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拉力因素,制度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制约作用,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个人特征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内外因素、主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强大合力导致的个体行为。

二、温州龙港镇农民转变的经验

龙港镇之初,周围一带农民由于启动资金不足,无法购买大型现代化机器设备,因而龙港农民普遍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并创造性地把现代的工业化生产与传统的手工业嫁接,使得一体化的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业嫁接,使得一体化的现代工业纳入了分散化的家庭生产范畴,从而迅速在龙港落地生根。初期阶段,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家庭企业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使用简单的工具或设备,多数工序为手工操作,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偶尔有少数几名帮工或学徒;家庭企业的第二个阶段是家庭工厂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一般是家庭所有个人业主的企业,企业开始有较大投资,采用机械或半机械化设备,有的也有较完整的生产流水线。从当时企业的形态来看,最典型的就是“前店后厂”式结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使得很多具有相关性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聚集在一起,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是形成专业分工的关键,劳动力在创新的氛围中相互合作,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增长了农民的见识,并且形成了公平竞争和集体协作意识,增加了农民人力资本积累,也弥补了农民对于市场需求信息的匮乏。

股份合作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集体经济形式,它是在家庭经济的基础上,经过联户企业、经济联合体和挂户经营企业而發展起来的。主要是指由3户以上劳动人民,按照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为主,又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有公共积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批准的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突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局限性与脆弱性,追加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股份合作制企业高度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生产体系锻炼了一批擅长销售、专精技术和善于管理的专门人才,在资本联合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多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整体效能。

供销大军是开拓龙港经济的先行者。因为进入龙港的专业户、重点户,绝大多数是江南三区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不但具有小商品生产的设备和技术,而且富有灵活的经营能力。特别是一支庞大的供销员队伍,走南闯北,经纬四方。广大供销员善于捕捉商品信息,鉴别产品质量,判断市场动向,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龙港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渐兼顾渔、农业以外的产业发展,提高了收入,扩大了交往对象和行动范围。

民营经济是龙港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导向激活了龙港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民群众构成了龙港镇发展的主要力量。龙港镇农民行动空间扩大和交往活动的多样性促使龙港农民转化,不同的交往空间具有不同的约束条件,在村庄或者集镇交往空间,农户很少与社会和市场打交道,生产生活需要大多家庭供给。随着户籍制度松动和土地制度的改革,龙港农民的行动空间和交往活动多样化,更多的卷入经济生活、资源配置、政治生活领域中。分析龙港镇农民转化为工商业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龙港镇农民的行动范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地缘关系;而传统的小农活动范围几乎局限于举例自己最近的集市或者村落范围。其次,当行动范围扩展后,交往的对象撇开传统的血缘与地缘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之余,还从事其他行业,这就使得农民的交往对象随之扩大。龙港农民身份转化正是基于其行动范围扩大和交往对象的改变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分工、交易和市场化[J].南方经济,2014(11).

[2] 张群群.交易概念的不同理论传统及其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1997(11).

作者简介:徐达(1990- ),男,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工业化市场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