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国内“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研究综述

2016-05-30张烨

学理论·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

张烨

摘 要:近代中国的妇女组织自戊戌维新时期诞生,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为近代妇女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变迁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的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具体呈现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亦可为当代妇女组织的培育提供历史观照。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组织;妇女运动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65-02

当代中国女性在享受百年妇女解放运动果实的同时,也在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转型期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女性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等诸多问题,使社会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日益迫切,妇女组织正在发挥和将要发挥的多元作用不言而喻。近代中国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妇女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和时代特征,其在推动妇女解放、民族独立以及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具体历史作用亦不尽相同。

一、“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的概念界定

近代中国社会及近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复杂性,使得“近代妇女组织”的内涵、范畴难以明确界定。刘宁元较早对“妇女组织”进行了明确定义,他认为“妇女组织”是 “附属于政党、政权,根据其所隶政党、政权之政策、纲领,从事团结发动与引导妇女,开展妇女工作的机构。其产生,必在所隶政党、政权的监督之下;其运行,必依所隶政党、政权之要求。”[1]他指出“女性社团”不具备严密的组织和行政、指导性的职能,不属于“妇女组织”的范畴。①夏晓虹认为近代女子团体的特征是“基于女子独立意识的结合” “参与者往往不局限在某个狭小的地域范围”,最重要的是“共同的主张或理想”[2]。杨慧对妇女团体的描述和界定更加明确,她认为:“妇女团体必须是由群众自愿结合起来的,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网络,按照本组织的纲领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群众团体。”[3]

二、重要历史时期妇女组织发展状况的考察

1.基督教与早期妇女组织的发展。顾秀莲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一书对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妇女组织——传教士所兴办的女子学校、天足会等进行了梳理。裔昭印的《基督教和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一文梳理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涉及女性的社会改良活动,介绍了传教士在近代早期创办的一些不缠足团体和教会女校等妇女组织。尹翼婷的博士论文《近代中国妇女宣教运动研究——以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圣公会女部为中心》(山东大学,2013),以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圣公会女部两个早期的传教组织为例,考察教会女子教育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以及基督教女传教士与中国女性信徒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身份认同的差异。

2.辛亥革命前后。夏晓虹在《晚清的女子团体》《杭州师范学院》,1996(1)一文中指出,在经历了戊戌维新时期的萌芽后,20世纪初留日女学生的发起和推动,使女子团体的成立形成热潮,她认为晚清妇女团体“涵盖了多个阶层、多种类型,数目可观,分布广泛”。陈文联、胡颖珑在《论20世纪初年的女子社团》《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有40多个女子社团遍布全国8省4市及东京,其创建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紧密相连。吕美颐、郑永福在《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一书也指出这一时期的女子团体,表现出“数量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迅速增加”“女子团体趋于正规” “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特点。

3.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再次出现兴办女性团体和女性报纸、杂志的热潮。张楠把近代中国妇女社团的发展分为萌芽胚胎期、生长繁荣期、趋近大众期和曲折奋斗期,并认为五四时期的妇女社团处于趋近大众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4]。据顾秀莲考证,这一时期的妇女团体包括以爱国女学生为主体的各类联合会、妇女参政团体、较为特殊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具有国际宗教背景的中华妇女节制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等。且1919年至1920年间,各地创办的刊物多达20余种[5]。

4.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妇女组织的相关研究最为丰富。丁卫平的《国统区妇女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6)一文梳理了1935-1937年间国统区各地妇女救国会酝酿、成立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的抗日救亡活动。刘宁元的《抗日浪潮中的北平妇女抗日组织》,《北京党史》,2005(5)主要考察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北平地区的各类妇女组织及其救亡活动的各种方式。杨慧的《抗战前期的国统区妇女团体的考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把抗战前期国统区的大量妇女救亡团体划分为战地服务和前线参战团体,募捐团体,抗战宣传、生产劳动与教育团体和儿童保育团体。董妙玲的《中国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和作用》《中州学刊》,1995(5)对中国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发展概况、历史特点、历史作用进行了概括、分析。黄晓瑜的《抗日救亡中的妇女组织》《历史教学》,1986(9)分“先期的妇女抗日救国团体” “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抗日根据地妇女组织”三大类,呈现了这一特殊时期妇女组织参与抗战的形式和规模。

三、某类或某一重要妇女组织的个案研究

1.有关近代女学、女校的研究。乔素玲的《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一书在梳理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及社会变革间的关系。徐宁的博士论文《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上海师范大学,2013),以近代江南女校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探讨江南女校自身发展与江南社会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经济生产等若干层面变迁之间的关系。杨洁的《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从上海女学看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浙江学刊》,2001(6)、张羽琼的《清末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贵州社会科学》,2003(6)等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现地方女校的发展情况、近代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缩影和近代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场域。

2.女性报刊和杂志。夏晓虹在专著《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中考察了近三十种清末女报中历时最久、册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女子世界》。姚霏也在专著《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中介绍了晚清上海地区一脉相承的女报系统和社会影响。

3.关于“天足会”和“不缠足会”的研究。王海鹏的《<万国公报>与天足会》《贵州社会科学》,2006(1)介绍了基督教会以“天足会”的成立为标志的不缠足运动。樊心、亓曙东的《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浅谈戊戌变法时期的不缠足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详细考证了戊戌时期“不缠足会”的数量、规模、区域分布等。杨兴梅的《政权与妇女组织配合下的中共根据地反缠足运动(1928-1949)》《社会科学研究》,2012(5)则专题介绍了妇女组织在各个根据地推动反缠足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4.中国妇人会(后演变为中国妇女会)。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有章程、具规模的妇女团体。晨朵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文献——秋瑾提供的<中国妇人会章程>(残稿)》《社会科学战线》,1984(3)、郭长海的《关于中国妇人会和<中国妇人会章程>——与晨朵同志的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5(3)、刘宁元的《中国妇人会与北京女界赈灾》《北京社会科学》,2009(4)对中国妇人会成立、演变的基本情况,所举办的赈灾活动等进行了细致考证。

5.基督教女青年会。关于基督教女青年会较为早期的研究是陈秀萍的专著《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此后,蒲卫忠的《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发展定位与社会服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钮圣妮的《近代中国的民众团体与城市女工——以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劳工事业为例(1904-1933)》《东岳论丛》,2005(3)等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推进。

6.妇女指导委员会。有关妇指会的研究主要以夏蓉和宋青红为代表。其专著及系列论文,对妇指会的发展脉络、组织情况、社会活动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四、问题和展望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也使更多的研究空间得以突显。第一,缺少整体性的系统研究。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看到,现有的近代中国妇女组织研究多为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研究的独立性,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还需进一步推进。第三,缺乏相关的理论分析。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简单的史学梳理层面,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深入探讨,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尚未建立。第四,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目前有关近代中国妇女组织发展史的研究过多地强调妇女组织对近代革命进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9.

[2]夏晓虹.晚清的女子团体[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1).

[3]杨慧.抗战前期国统区妇女救亡团体的历史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77.

[4]张楠.五四时期(1919-1921)妇女社团的兴起及其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78-186.

[6]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8]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姚霏.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
试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对女子体育运动的影响
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试论汉冶萍发展与近代中国资本市场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
近代中国立宪改革失败根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