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熙凤管家的悖谬与合理

2016-05-30何琴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荣国府贾政王夫人

何琴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

以前教这篇文章总是把重点落在人物的塑造上面,好像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学生的启发下,我也不由得陷入沉思。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在教学这一章节时,师生共有三个疑问,也可以说是三处悖谬。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势浩大的出场彰显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可实际上她只是贾琏的妻子,而贾琏只不过是贾赦的庶子,按说地位并不高,但整个贾府的庶务却是在他夫妻二人的执掌之下,一个管着内院,一个管着外院。这是悖谬之一。

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王夫人在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又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王熙凤则回答“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去过了目好送来”。而当时邢夫人是在座的,王熙凤不向正宗的婆婆禀报大小事务,而是向婶母禀报,隐隐地透露出王夫人才是那个真正握有贾家管家权的人。王夫人只不过是嫡次子夫人,她又为什么能越过嫡长子妇邢夫人握住掌家之权呢?这是悖谬之二。

林黛玉去贾赦家,是从贾母处出来,然后“往东过荣府正门”的。而她从贾赦家出来去贾政家是坐车“又进了荣府”。清朝,继承制度基本沿袭明制,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相结合,嫡长继承和共同继承并存。又将身份继承分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二种。封爵继承制度适用于世袭贵族家庭和军功家庭,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贾赦是嫡长子,贾政只是嫡次子,贾赦继承了荣国公的爵位,按道理贾赦应该住在荣国府的正院,可是正院住的却是贾政,而他作为国公爷嫡长子却住在从花园隔出的房舍。这又是为什么呢?此为悖谬之三。

要找到这三处悖谬的合理性,归根结底要看荣国府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掌家权力之争。了解了二房掌权的原因,那王熙凤掌家看似悖谬,其实都能找到它的合理解释。按照清朝的礼法,大房会成为理所当然的掌家人,而贾府却恰恰有悖于礼法,却不被人指责还被人称道,连宁国府要办丧事都要到荣国府借用大管家王熙凤,那只能说明在这场争端当中二房大获全胜。那到底是什么让二房有如此底气呢?

首先我们要来看两房男主人的PK。

第一,比出身。据周汝昌分析,贾赦和贾政都不是贾母的亲生儿子,而是贾代善弟弟的儿子,贾代善将贾政过继为自己的儿子,而贾赦只是贾代善的侄子,自然不能掌管荣国府,但为何又袭了官?张爱玲考证《红楼梦》“旧时真本”,贾家只有贾政一房,还没有贾赦邢夫人,也没有宁国府。还有一派认为贾赦不是贾母亲生,而是贾代善之妾所生,是庶出,只有贾政是贾母嫡生。所以,贾赦虽然袭了爵位,由于贾母的“偏心”未能执掌荣国府。其实不然,庚辰本《红楼梦》讲得很清楚,“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这段文本再也明白不过了,贾赦贾政都是贾代善的亲生儿子,也都是贾母的亲生儿子呀!贾赦还占据着“嫡长”之名。

第二,比官职。冷子兴说“长子贾赦袭着官”,他应是承袭了荣国公的爵位,还有一等将军的官职。“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原欲以科举出身,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任员外郎了”。贾赦的官职明显高于贾政。

那为什么出身和官职明显优于贾政的贾赦会落败呢?那就要看接下来的两项了。

第三,比人品。政老爷“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林如海语),家里的妾室也就周姨娘、赵姨娘几个;而贾赦却是“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去做,整日和小老婆喝酒”。不仅如此,《红楼梦》中也有多处对比。元春省亲一回里,贾府在热火朝天地修建省亲别墅,而贾赦“只在家高卧,有芥豆之事,贾珍等或自去回明,或写略节,或有话说,便传呼贾琏、赖大等领命”。而贾政任学政期间“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因此回京后得到吴巡抚保举,皇上擢升他为工部郎中。元春、王子腾去世后,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皇上念贾政勤俭谨慎,即放了江西粮道。贾赦犯事,丢掉了荣国公世职,被抄家流放,贾政却能保全自身,还能得回家产并世职。

第四,比助力。俗话说“夫荣妻贵”,但实际上妻子同样是丈夫不可缺失的助力。这兄弟二人第四项比的便是这最大的助力。

这就轮到了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大比拼了。

《红楼梦》中邢夫人的戏份并不多,但有一回她却是重头戏,那就是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这“尴尬人”指的就是邢夫人。邢夫人在红楼里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她。首先尴尬的是她的身份。从书中看,邢夫人应该是贾赦的填房。填房介于原配和姨娘之间,行事的分寸很难把握。对丈夫贾赦,邢夫人是只知承顺以自保,“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连贾赦要强娶鸳鸯,她也跑前跑后地为其张罗。最可笑的是为秋桐数落凤姐贾琏:“不知好歹的种子,凭他怎不好,是你父亲给的。为个外头来的撵他,连老子都没了。你要撵他,你不如还你父亲去倒好。”真正应了贾母那句“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的讽刺之语。

邢夫人虽是大嫂,却是续弦;王夫人虽是弟媳,却是正妻。所以第一回合拼身份,她就要矮上三分,先天底气不足。

第二回合,拼自身能力。背景和身份虽然重要,但如果自知自重,还能赢得别人尊重。可惜邢夫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婪取财货”,还以此“自得”。“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身为贾府长媳,在金钱之上锱铢必较,雁过拔毛,在丈夫面前惟命是从,不敢规劝。这让贾府众人看不起,贾母尤为不喜。而王夫人却得到了贾母如下评价:“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的,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你姨娘可怜见的”。不怕老公还能被婆婆喜爱,这不得不说是她的本事。在第三十六回中,凤姐那么泼辣的人,碰到王夫人不苟言笑的时候,心里也是要发憷的。这可见王夫人治下之严。一个是人见人厌,一个却能得众人喜爱尊敬。这两人的第二回合,高下立见。

第三回合,拼子女。《红楼梦》七十三回邢夫人教训迎春时说“倒是我无儿女的一生干净”,可见她没有亲生的孩子。贾琏和贾迎春都只是她的庶子女,况且迎春懦弱不能为她助力,贾琏夫妻一直住在叔叔家,跟嫡母的感情可想而知。王夫人却育有三个孩子。长子贾珠虽然亡故,但儿媳李纨得贾母喜欢,况且还有一个唯一的第四代贾兰,又喜读书,众人喜爱。长女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后来还加封贤德妃。次子宝玉,“祖母便先爱如珍宝”“命根一样”,况且阖家这一辈就剩这一个嫡系男丁,身份之贵重可想而知。就连精明强干的庶女探春也说她眼里的母亲只有夫人。古代的女子出嫁后没有子女是可以被休弃的。而王夫人不仅有子女,而且子女都能堪大用。这一局毋庸置疑,王夫人大胜。

第四回合,拼家世。邢夫人胞弟邢德全曾向贾珍说过:“你不知我家底里。我母亲去世时我尚小,世事不知。他姊妹三个人,只有你令伯母年长出阁,一分家私都是他把持带来。如今二家姐虽也出阁,他家也甚艰窘,三家姐尚在家里,一应用度都是这里陪房王善保家的掌管。”可见邢夫人的娘家困窘,经常要向她打秋风。而王夫人来自金陵王,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真正的大家闺秀。哥哥王子腾也是官场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后升任九省统制;妹妹嫁给了紫薇舍人薛公之后,也是钟鸣鼎食之家。史、王、薛三家当中有两家都跟王夫人有关系,于是在王夫人和邢夫人的pk中,王夫人大获全胜。

综上所述,贾府的二房从人、钱、权、势都明显优于大房。作为贾家最高领导人贾母在选择接班人时,为了贾府的利益考虑,立贤不立长。鉴于王夫人的综合实力,尤其是优越的社会关系网,故而将家政大权移交给了王夫人。

那管家为什么又会是大房的王熙凤呢?按道理她要培养自己的儿媳的。那是因为二房青黄不接。王夫人四十多岁时,长子贾珠早已病逝,长媳李纨又是个德厚才弱的人,接不了自己的班;二儿子宝玉才几岁,娶媳妇还早着呢。于是想到自己的侄女王熙凤。那边是继婆婆,这边是亲姑妈;那边雁过拔毛,这边放权于己。两相比较,疏亲立现。于是就出现了王熙凤管家的局面。这样既缓和了与长房之间的矛盾,又为宝玉以后娶媳妇当家掌权赢得了时间。这一安排,体现了大房二房共同当家,对平衡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和维护荣府的团结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贾母十分高兴,贾赦邢夫人没话说,就这样,王熙凤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荣府的大管家。

至此,《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悖谬一一找到了它的合理解释,这看似只是一家之争,其实涉及到的是利益之争,这里面有个人私利,有家族利益,还有集团利益。这个掌家之权是各个利益团体的共同选择,大家互相妥协的最终结果。

猜你喜欢

荣国府贾政王夫人
Optical spectroscopy study of damage evolution in 6H-SiC by H+2 implantation*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荣国府,开启正定旅游史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乐观豁达的智士能者
荣国府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贾政也有温情时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