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与优化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2016-05-30朱立丽

学理论·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城镇哈尔滨产业结构

朱立丽

摘 要:本文在分析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与优化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即小城镇自身的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选择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增长极;走资源深加工之路;建设绿色小城镇;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立足产城融合发展;注重典型示范,探求高质量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关键词:哈尔滨;小城镇;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04-02

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也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本文中的小城镇是指:规模上,常住人口数量在10万至20万之间;功能上,介于城乡之间,兼具城乡特点;产业上,既优于农村,又区别于城市,具有较好的技术交流、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基础;实体形态上,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县城镇、建制镇和集镇。

一、目前哈尔滨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哈市围绕稻米、畜牧等产业链,将现代农业生产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增加9.5%;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 282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3.4万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4家,实现销售收入309.7亿元,带动基地面积1 360万亩。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3 222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810万亩。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18个,核心区面积达到1 000万亩。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30个,实施面积62.75万亩;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6个,示范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二是园区经济集群形成。哈市园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利民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宾西开发区的现代包装和农副产品加工、阿城的装备制造、依兰的煤化工为代表的四类园区经济集群,对全市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五常牛家工业园跨入省级开发区行列。三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哈市县域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26∶37.78∶50.96调整为2014年的11.1∶36.0∶53.5,县域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9.7%,工业化率约为28%。2015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6亿元,二、三产业发展向好。

2.小城镇载体功能有所提高。2015年,哈市累计投资45亿元,新建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400多公里,改造危桥265座,硬化村屯路面1 847公里。全市建制镇道路铺装率达到96.3%;新增排水管线约60公里,新增排水暗渠约15公里;全市农村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2014年撤并了82个村屯,1.8万农民实现了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有序转移。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8处,木兰、方正等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3.小城镇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4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万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77个,农村卫生院所达45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已建成文化礼堂280个、文化广场647个、文化大院327个、综合文化站19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达到1 88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空心化,缺乏经济支撑。哈市许多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而非市场。部分小城镇在缺乏产业和人口规模支撑的前提下,脱离实际大搞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外观像城镇,实际是农村”的情况。

2.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哈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小城镇和城市之间产业趋同的弊端。根据对哈市6个县域的调查统计,乡村集体工业内部15个行业产值结构与县以上工业相同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高达0.81。

3.小城镇类型及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哈市小城镇的类型主要有综合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边贸口岸型等,其中以农副产品加工型为主,数量大约占72%以上。多数小城镇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口的25%左右,不符合小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

4.产业层次低,关联度较差。目前哈市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是产业联系松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这直接导致产业技术进步成本较高,技术扩散速度慢,产业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5.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哈市乡镇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导致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生产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力量薄弱。

6.第一产业竞争优势小。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农产品一条龙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等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农业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品牌创新滞后,缺乏竞争优势。

三、调整与优化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1.小城镇自身的科学定位。哈市各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定位。建议地处交通干线,如双城、万宝等地域的小城镇,可致力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工、仓储、服务等产业,构建交通热线型小城镇;地处最佳城市经济辐射圈,如宾县等地域的小城镇,可将为中心城市服务的产业作为重点,构建卫星小城镇;对于资源丰富、交通相对闭塞的城镇,如:通河、依兰等地域,应以资源开发兴镇,构建开发型小城镇;对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城镇,如:尚志、延寿等地域,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构建旅游型小城镇。

2.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建议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本地市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如宾县有大小山峰72座,可以利用这一地域特点,发动农民在山地种植刺五加、核桃等经济作物,再与医药企业、食品企业合作将刺五加、核桃进一步加工成药品、保健品、食品,甚至可以进一步将核桃皮加工成工艺品,通过发展其他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选择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增长极。主导产业是立城之本,是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哈市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例如:建议受哈市主城区产业辐射较强的双城地域的小城镇,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各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小的县域,如木兰等地,可以承启农业区的优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一些资源型县域,如依兰等地,则可以考虑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强的县域,如宾县等地,可以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县域,如五常等地,应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水平,走产业集群的道路。

4.走资源深加工之路。例如宾县是黑龙江省烤烟基地,烤烟为主要经济作物,现今有近5万亩烟田,1 700余种植户,但没有一家烤烟加工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却成了“云烟”原料基地。如果宾县依靠本地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烤烟资源,大力发展烟草加工业,将实现更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5.建设绿色小城镇。第一,整农业结构,提高比较效益。由于哈市各地域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一地一业”。建议调整种植业结构,尽量以需求弹性高、附加值高的水果、蔬菜等产品代替玉米等传统农产品的种植。还建议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第二,调整工业结构,践行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企业是主体。因此,小城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应以“绿色”为本,要发展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广生态产品来实现,要用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作为衡量产能是否落后的标准;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真正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建立重污染企业的退出机制,关、停或转产不符合环境要求的落后技术和企业。

6.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提高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哈市小城镇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和低层次的生产服务领域。随着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第三产业结构也需做相应的变更,应兼顾较高层次的生活服务领域和生产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诸如:包括软硬件设计和服务、数据处理及其他计算机相关服务等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包括医学领域、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研发服务业;法律服务;包括审计服务、债务清理等业务的金融服务;包括市场调查、广告设计等业务的市场服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等业务的技术性服务;包括资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业务的管理服务;包括人才市场等业务的就业服务;包括商品运输、仓储等服务的物流业。

7.立足产城融合发展。小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产业与城镇相互促进、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为基础。首先,要将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哈市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将产业规划纳入哈市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使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其次,哈市小城镇的产业培育要以培育新支柱产业为重点,增强小城镇发展后劲,提升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哈市小城镇经济升级版。第三,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弥补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融资渠道狭窄的不足,为产业和哈市小城镇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8.注重典型示范。建议哈市小城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例如:宾县居仁镇根据本地“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理特点,建设生态农业实验区。在山冈上栽种果树和经济林木,缓坡饲养生猪和种植烟叶,林间养鸡养牛,形成“林果+烟叶+畜禽”的经济结构,打造“畜禽卖钱——树叶喂牛——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抓住了乡域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周边地域产生了示范效应。

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产业结构作为小城镇的支撑,能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小城镇定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通过整合政府供给制度及各种资源,改变生产要素之间的配比关系,达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最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哈市未来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小城镇哈尔滨产业结构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产业结构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