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沈从文的“希腊小庙”

2016-05-30刘星辰王文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船夫翠翠边城

刘星辰 王文涛

笔者发现在众多《边城》课例中,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忧愁。二是对主题理解有些封闭,没有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及文学史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探究和把握。本文旨在这两方面有所开拓。

一、抒情的叙事

传统小说重在通过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铺陈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主题思想,而《边城》这部小说则更重在抒情,给人以诗性的阅读体验。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叙述也刻意虚化,人物设置极其简单明了,故事与时代背景关联甚浅。小说总得说来就是以极简单的人物和极简单的情节构架而成的极简单的故事。

1.极简单的情节

但就情节来说,《边城》写了两个故事,翠翠的故事和翠翠父母的故事,它们戏剧性矛盾冲突都极少。翠翠父母的故事涉及翠翠父母和老船夫,翠翠的故事则基本只围绕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四人展开。作为叙事线索的爱情故事波澜不惊,全然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悦读者。

2.极简单的人物

在刻画主要人物如翠翠时,作者极少对其进行性格和外貌特征的描写,“用文笔描绘少女的外形,是笨人干的事情。沈从文画少女,主要画她的神情,并把她安置在一个颜色美丽的背景上,一些动人的声音中。”而在性格塑造上,则常用“沉默了一个夜晚”“忽然哭起来”等语言一笔带过。

还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沈从文在文章中摒弃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为小说中的人物注入了有异于主流道德形态的思想准则。翠翠的名字信手拈来,得之于周遭苍翠的竹篁,老船夫甚至全无姓名记载,即便有提及天保、傩送名字的由来,也全然不涉及宗姓背景,与传统思想中追求“名正”的观念不同,从而也摆脱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在涉及婚恋大事时,作者更是强调个体感情的自主自由。作者也借着老船夫之口将走马路(以唱歌获取芳心)与走车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而视之,全然没有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明煤正娶”的要求和“聘则为妻奔是妾”的伦理偏见。边城社会的思想是符合人道天意的道德准则,一副顺乎自然、不悖人性的道德新框架得以构建。

3.极意象化的叙事方式

在叙事层面上,沈从文采用削弱故事线性时间的形式,强化小说的写意功能,使得抒情特质凌驾于叙事之上。很明显的一点,“沈从文的小说往往是用季节的颜色、声音来计算时间。翠翠的爱情发展是跟几个端午节连在一起的。”又如在描写人物时,时或糅进景物的描写,这种描写也无不充满颜色、声音、气味、与人物心情相衬托、相一致。总之,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都在美妙的自然背景与人文景观中退居次要地位。

4.诗画的语言

《边城》的山水画特点极显著,许多研究者都有评价。李健吾认为沈从文的《边城》是画画,“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汪曾祺更是认为沈从文是风景画大师。山水画式的语言风格也使得小说充满抒情意味。

二、美丽的忧愁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的边城世界,但却不易觉察美丽背后隐含的忧愁,而这正是作者的核心情感取向。沈从文也曾在《习作选集代序》里谈到《边城》,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够欣赏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既定的命运

在小说一开头,我们就得知了翠翠母亲的悲剧,而悲剧产生的原因则是因“朴素的善”,即做军人的责任、尽孝的责任的无法调和所致。在翠翠第一次袒露心事时,爷爷“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爷爷明显是在担忧和命运的轮回,但他“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想尽力让翠翠有个幸福的归宿。然而在一系列的“不凑巧”下,悲剧又一次上演了,走的走、亡的亡,只剩翠翠独自一人等着归期无定的傩送。

翠翠和她父母的故事任着“朴素的善”和“不凑巧”的摆布和捉弄,发展成了悲剧,而这悲剧又仿佛既定命运一般。

2.杜鹃的隐喻

杜鹃的啼叫会引起悲哀和伤感。在这篇小说中,杜鹃这一意象多次出现绝非偶然。第十一章,老船夫想到翠翠母亲心中隐痛却勉强笑着时,翠翠正从杜鹃叫声及其他声音中想到各种事情。第十三章,黄昏时,别的鸟都歇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杜鹃的叫声和凄凉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了,“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爷爷不知道翠翠的心事,只顾着摆渡,翠翠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此时,“杜鹃又叫了”。杜鹃这一意象的不断出现,也隐喻着这个故事的走向将会是忧愁和悲伤的。

3.不仁的天地

《边城》这部作品突破了一般的“人的世界”,它是有“天地”的概念的,只有此才能解释这部作品的悲哀。《边城》所写的乃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比如为什么从翠翠父母的事情到翠翠的事情,都那么不能如人意呢?老船夫很深地想过。“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也就是说,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人只是一个点,处于天地运行中,他只能是置身其中,无法去征服它的。

三、多样的主题

《边城》的主题是极丰富。在教学时“牧歌说”“重塑典型说”“象征说”这几类观点可在互为参考探讨,扩展同学的横向及纵向思考、探究能力。

1.牧歌说

沈从文谈及《边城》时说:“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营造出一片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理想人生形式的愿望。

2.重塑典型说

鲁迅塑造出了许多如阿Q一样,代表着愚昧麻木、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中国形象,而沈从文则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形象,他们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热情大方,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3.象征说

这类观点认为,《边城》不只是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因不能自主把握自己人生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凉人生命运的认识,和自己生命从自在向自为路途中,遭受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

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意义和思想内涵等远比笔者探究阐释的丰富、复杂,我们在教学时应当不断深入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这座“希腊小庙”。

猜你喜欢

船夫翠翠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船夫和风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船夫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