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种“温柔的命令”伤孩子

2016-05-30曲韵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商量磋商命令

妈妈单方面的商量

案例

有位妈妈发现女儿表现出了良好的乐感和对钢琴的兴趣,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让她将钢琴作为一种爱好。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门票。可是女儿就是不想去,音乐会当天上午,正式跟妈妈说她不想去。妈妈既没责骂女儿,也没有强行命令女儿,而是给她讲为什么要听音乐会,讲得女儿哑口无言。到吃晚饭时,女儿已经不再明确反对去音乐会了,只是慨叹:“我要是生病了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听音乐会了。”

整个过程听起来很像是与女儿“商量”:从提前告诉女儿音乐会的安排到说明去音乐会的理由,非常细致、周到。可惜,这不是“商量”,这是温柔礼貌的“命令”或“告知”,并没有考虑女儿的理由。

后来,妈妈了解到,女儿和院子里的几个孩子发现了一只流浪猫,他们约好了音乐会那天一起去看这只小猫。与去听音乐会相比,女儿更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关爱一只小猫,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女儿培养与同龄人集体行动(团队活动)的能力,其重要性不亚于提升女儿的音乐修养。其实两者也未见得冲突。例如,如果让女儿去联络通知其他几个孩子改时间去看小猫,倒正好帮助女儿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

为何不坦诚地沟通

这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的,除了区分“商量”和“温柔的命令”外,还有两点:一是为什么孩子没有直接把原因—— 与伙伴们约好了看小猫,告诉妈妈?妈妈的态度不可谓不好,时间也够充足,但是孩子就是在事前没有说出直接的原因,这值得我们警醒。孩子是因为害怕什么而不敢说吗?那么孩子怕的是什么呢?是被误解?被否定?还是被猜测?也许孩子是不愿说,因为根据以前的经验,说了也没有用,孩子已经不再有心情、有希望、有意愿去与父母沟通了,无奈又无力。如果是这样,那做父母的可就要检查一下长期以来与孩子是怎么“商量”事情的。

第二点,在知道了原因后,重启与孩子的磋商也不晚,为今后的顺畅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当时你告诉了我们自己不去的理由,我们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也许能找到最好的办法。但是如果事先不说,那么我们无从知道你还安排了别的事情,当然无法充分考虑你的需要。磋商中的坦诚和信任,是要求双方都要具备的。

你有一个橘子,我有一个苹果,如果想既能吃到橘子,又能吃到苹果,就需要磋商了,通过磋商我们可以排出吃橘子和苹果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将其做成水果沙拉或打成果汁、果泥一起吃。

倾听孩子真正的心声

“温柔的命令”有时比“粗暴的命令”危害性更大。后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会继续(即使只是在心里)去分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并努力想办法实现它。而前者会令孩子无从反抗,承认父母的要求比他们自己的需求要正确、要有道理,是真正为了他好,因此他们自己是错的、自私的、不应该的。然而,孩子真的能够认可这个结论吗?他的内心会不会纠结呢?

有的时候,父母会错误判断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把本来不该由孩子来思考和决定的事与孩子商量。例如,去不去幼儿园是没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的是妈妈送还是奶奶送;吃青菜是没有商量的,但是怎么做、吃哪种青菜可以商量;去听音乐会是没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如何既去听音乐会,又满足其他的愿望。

其实,只要父母肯用心、肯用脑、不自以为是,这本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多问一句话:“孩子,你这么想或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千万不要小瞧或者笑话孩子的回答,他们的回答也许听起来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们的回答里,你能发现真正的动机、原因和目的。父母一定要谦虚,要懂得问;一定要会听,要听出孩子的心声。

(曲韵 心欣向荣心理工作室创建人,澳大利亚积极心理治疗与跨文化咨询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商量磋商命令
商量
和人商量办法多
只听主人的命令
你会和别人商量吗?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学会商量
移防命令下达后
这是人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