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雁自比化真情

2016-05-30张坤

大作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雁群孤雁亲朋

张坤

原诗点击

孤 雁

(唐)杜 甫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②

望尽③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④,鸣噪自纷纷。

重点注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③望尽:望尽天际。④意绪:心绪,念头。

译文参考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在浩渺天空中与雁群走失、在云海弥漫中单飞的孤雁呢?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赏读提示

这首诗表面写一只孤雁,看似并无深意,但是一联系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此诗意蕴深远。这首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接下来的颔联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与“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着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出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边飞边叫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反映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作者笔锋一转,宕开一笔,从野鸦来着手:“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无忧无虑、喧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同伴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依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还要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首诗读来极为感人,它表现的情感是浓烈的,是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云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读后思考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颔联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突出了“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猜你喜欢

雁群孤雁亲朋
仿生物学无人机集群目标的雷达跟踪与辨识
一份疫苗一份心 亲朋团聚更安心
雁群的启示
天涯游子的象征
6万字的情书
亲朋相聚情意浓 莫因贪杯惹祸端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伴奏
大雁飞行的秘密
香包送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