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6-05-30周强李晓萍

学理论·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整体性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

周强 李晓萍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于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03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管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民族复兴的总目标“中国梦”、“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四个全面”改革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新思想奠定我党治国理政的新格局,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出的包括“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等,都深刻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来学习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有助于深入把握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精髓。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末的时候才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前十年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的研究随着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才进一步得到发展,客观上也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要求。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助于对我党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把握和科学认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提出了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从整体性的视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其系列讲话精神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来思考,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领会。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践的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那种名为现实而实际上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这样讲道:“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其出发点是人。王荣栓教授在其著作《重读马克思》中指出:“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人的解放的纲领体系和科学理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不讲人的解放就没有半点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围绕人的解放问题,对鲍威尔兄弟把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进行了批评,他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他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突破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性,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消灭私有制,消除人的异化。恩格斯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露了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工人遭受非人的待遇,并指出工人阶级应该为争取自身解放而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学。”[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喊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马克思要实现的解放不是部分人的解放,而是整体的全人类的解放。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学说一点不为过。

(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著作,蕴含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基本确立了新的人的本质观,相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把资本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局限仅仅归结为私有制,并且所指的人也是个体的、感性的、自然的人,没有对现实中的人产生真正的认识这一点来讲,他已经认识到他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8《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并且提出了大概的设想,未来社会将会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整体性依据和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5],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是我们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而且它也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说在当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始终坚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生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价值取向

“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导向。而且指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强调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理念,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我党历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从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发展中国、解决中国问题,提出治国理政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集中体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当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以人民作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快了实现现实的、具体的、每个人的最终解放的步伐。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张瑞才书记在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时就曾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论上的价值旨归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民的福祉。”[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多次强调人民主体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就业、扶贫等。对于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化解产能过剩,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9]要求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从无产阶级自身行动的指南来讲,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依赖于能否找到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1]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从它的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我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也应立足于服务最广大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13]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是什么别的主义,我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一切实践应以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造福人民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推动经济建设。从党的十三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今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5]这一论述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信心,深刻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理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16]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7]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基本的民生保障网也正不断织就织密。

四、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党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被写进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总书记讲话内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并且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贯穿,“姓马容易,信马难”,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角度来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新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王荣栓.重读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8.

[3]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二○一六年版)序[EB/OL].

央视网新闻,(2016-04-20)[2016-05-01].http://news.cctv.com/

2016/04/20/ARTISgly8FqO33wG7LUuN6o2160420.shtml.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2).

[8]张瑞才.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J].思想战线,2015,41(5):98.

[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光明日报,2014-10-16(1).

[1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11]改革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 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N].光明日报,2016-04-19(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3]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15-05-29(1).

[14]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6]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N].人民日报,2016-04-29(9).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9.

猜你喜欢

整体性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