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集体备课的思考

2016-05-30刘凤平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振跨学科因材施教

刘凤平

简单地说,集体备课就是在一条主线指导下进行的集思广益的过程。

通过实践,我重新认识了集体备课,就是共同商量,定出学习目标,预设讨论文本,即先形成共案,然后由一人主备(主笔),再由任课老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班级特点形成个案。

那么,集体备课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备教材,钻研教材,胸有成竹。对于文本,我们要反复研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自己对文本熟悉了,那么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及时引导、点拨、质疑。

备学生,掌握特点,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性格差异、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绝招。我们现代人要根据学情预设问题,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任何一件事都有一百种方法达成目的,殊途同归,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本质。

备教法,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对于同类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法,縷出一条提纲挈领的线索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知识发散迁移,而不是一味地搞什么题海战、持久战,这样一来,学生厌学,老师倦怠,效率很低。

备整合,统整内容,融会贯通。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大单元教学。当然这只是单科课程教材的一种整合,殊不知,整合还包括跨学科教材,甚至班会、校队活动等资源整合。

备大家,集体攻关,跨组协作。关于设计跨学科的知识或拓展,我们可以跨组讨论,积极备课。

在备课时,我们要心中时刻保持“四个度”,即备课的力度、深度、宽度和高度。

在个体和集体中寻找平衡点,这个既指教师个体和教研组这个集体之间的平衡,又指学生个体和班集体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备课的力度。

在已有和未知中寻找相通点,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创新,利用规律,探求未知世界的奥妙。这就是备课的深度。

在生活和学科中寻找启迪点,生活中的素材取之不竭,我们喜闻乐见的实例也很多,汲取其中有意义的部分一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备课的宽度。

在教材和学生中寻找共振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编制也随之发展,我们要在教材中发掘闪光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审美能力和知识储备发生共振。这就是备课的高度。

集体备课其实就是考验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主要工作,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上好一堂高效课,首先要从集体备课做起。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共振跨学科因材施教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