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与实践课恰当把握学生活动的“度”

2016-05-30张桂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学生活动综合与实践解决问题

张桂霞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其教学实践要理解它的目标要求和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解决问题;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83-02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综合与实践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要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主要以教学《量一量 找规律》为例,谈综合与实践课怎样恰当把握学生活动的“度”,提高学生活动的价值。

一、解读“综合与实践”的目标要求

《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力求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一学段主要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第二学段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第三学段强调以“课题学习”为标志的研究性学习。可见,“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使数学课程具有了一定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二、把握“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实施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怎样设计和实施,才能深层次地把握好学生活动的“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呢?

(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课程标准》倡导“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数学”,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现实,注意将现实生活题材引入数学。

例如教师出示拉力器,挑选了一名高大体壮的男生和一名身材弱小的女生“出场”,学生禁不住嗤嗤地笑。由于力量悬殊,他们拽拉力器伸长的长短相差也悬殊,学生更禁不住哈哈大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力量的大小和弹簧伸长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践证明,根据创设情境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设计理念,用拉力器导入最贴切,选择这种学生熟悉的拉力器的变化作为观察对象,在欢笑声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分析,让学生体验“探(思)数学”的成功

“问题分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的活动情境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和步骤,以保证活动过程的有序展开。怎样引导学生做问题分析呢?

首先,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本质上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实践的结果、解决的办法等情况下参与活动,需要自主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能,尽最大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教师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教师没有代替学生选择“称数学书”,而是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把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体解决“称什么”的实际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甄别、判断、选择,一层一层像剥竹笋那样,一步一步地逼近“目标”。

其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

对数学来说,“问题”是心脏,“方法”是行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让学生发现要称量物品的“质量相等”的属性,是找到“数学书”的前提。教师要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魅力

“实践操作”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指学生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體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的过程。这是“综合与实践”的核心阶段。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努力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活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方法。

如教学《量一量 找规律》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分析数据,归纳规律。那么,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让学生看数据、描点、连线,是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熟悉数据、感悟数据、体会数据特点的过程,为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做铺垫。这样用物化的手段不露痕迹地分化难点、强化重点。

综合与实践课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放手不是一放了之,该放的要放得开,该收的一定要收得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不能谈“教”色变,不能摒弃引导和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提高数学素养,分辨和把握好“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尝试后再引导和点拨的。如《量一量 找规律》的教学中,制作简易秤活动“三绳两节一套”的引导是教师“有所为”的举措,实践证明是必要的。

(四)解释应用,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神奇

“解释应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分析、操作和体验进行交流反思,得出结论,拓展应用,从而获得一些直接知识、检验或形成自己的活动经验的过程。“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二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综合地应用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是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领域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的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

例如《量一量 找规律》的教学,学生先把测量收集的数据以数的形式填写在统计表格里,再以统计图的形式描点、连线,绘成近似的一次函数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概括出函数表达式,合情推理,抽象出规律。而学生收集数据用到了统计,处理数据用到了数、式、方程、函数、表格、图像,找规律用到了计算和推理,对得出的结果通过实验检验,用作预测、推断等,这样综合应用不同的数学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个表达、展现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体验、感悟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初步认识。

可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不但关心问题的结果,而且关心求得结果的全过程,也就是关心问题解决的整个思考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地进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和解决问题、操作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三、落实“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评价

和传统的教学不同,“综合与实践”不是围绕一堂课来展开的,也不是局限于一个章节去组织、安排教学的。因此视野要开阔,要用“联系”的观点,统筹规划的思想,挖掘、拓展“课内与课外”、“数学学科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学生兴趣、活动有效性的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实验报告等。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如《商品价格调查》活动,一年级学生只停留在口头表达,半文字、半符号的记录少数品种;而高年级的学生不仅会用统计表,还会用统计图,分门别类地调查统计、推理、预测,有的还会设计调查表,统计后形成调查报告,呈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性依据之一,发挥“小调查”的“大作用”。

“综合与实践”的评价多元化并强调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评价学生时,可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参与等辅助形式,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评价。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包括兴趣、积极性、思维方法与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法、讨论与表达、反思的習惯、合作精神等。

评价的形式多元化。可采用课堂观察、平时考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但不要把“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作为书面考试的内容,而要更多关注平时的考察。

综上所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展开是一种丰富的学习经历,强调学生体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旨在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根本上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刘凤翥.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京莉.数学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洁.体验"做数学"[J].人民教育,2003:15-16.

猜你喜欢

学生活动综合与实践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学生活动对教学的影响
医学院校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