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野下九寨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6-05-30韩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九寨

韩芳

摘 要:九寨侗乡是一个很典型的地方,它处于侗乡腹地,在民族学上,它是侗乡南北两大文化区的交汇之所,兼有两区之美。由于地处僻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九寨”已成为人类文化学研究上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是研究侗族文化的典型基地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九寨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挑战与矛盾,需要亟待解决。下面笔者将从分析九寨侗族文化面临的现状入手,对该区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九寨;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基本概况

九寨,侗语称“juhxait”,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西北部。九寨是个地理区域名称,是一个侗族山地社区,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北部方言九寨土语。历史上,九寨因由九个规模较大的侗寨及其子寨组成一个侗族社区而得名。不同的历史时期,九寨的范围也不一样。明清时期,九寨包括王寨、黄门、瑶白、石引、平秋、高坝、皮所、魁胆、小江九个侗寨,称“老九寨”。民国初年,锦屏县正式恢复(1914)建县后,县城从铜鼓迁至王寨,王寨从九寨析出,彦洞归入九寨范畴,称“新九寨”。现在的九寨,习惯上指平秋镇和彦洞乡所辖行政区域,是一个自然地理和民族聚落上都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面积共计202.5平方公里,人口2.75万余人,侗族人口占99.3%。

九寨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是侗族文化核心保留地。在封建时期九寨长期处于“未沾王化”,融入中原主流文化汉文化较晚,在习俗、饮食、服饰、礼仪、节日、歌舞、崇拜、信仰、禁忌上独具特色,成了锦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其中侗族刺绣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秋北侗婚恋习俗、侗族歌簦、平秋重阳“鞍瓦”、瑶白摆古、侗年、侗族北部方言歌会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民族文化存续现状

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九寨侗族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宣传、弘扬侗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和社会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文化事项正在逐渐退化和消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还存在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发展步伐不快、挖掘范围不广、品位提升不高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九寨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侗族特征和特色逐渐消失

侗语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对侗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九寨地区虽然大部分群众还是用侗语进行交流,但现在许多小孩基本都是讲的汉语。有的家长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要求小孩讲普通话不讲本民族语言,久而久之,加快了民族语言的流失。在九寨知晓侗文的更是少之又少,仅一两人能做侗汉双译,这些对民族语言的保护都极为不利。在服饰与建筑上,随着侗族地区与其它民族交往的加强,青少年装束已基本融入社会大潮,汉装已成为日常的主要服装。侗族建筑以工艺精巧、美观别致而受人们所称赞,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寨火的频繁发生,侗寨的建筑受到很大影响,如平秋、瑶白等民族村寨许多传统民居已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侗族干栏式特色民居逐渐消失。

(二)侗族文化、习俗发生改变

歌舞、节日、民间文学等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歌舞可谓丰富多彩,单就侗歌而言就有大歌、情歌、白话(垒词)、酒歌、山歌、嘎花歌、摆古歌、叙事歌、踩堂歌、交友歌、哭嫁歌、哭丧歌等。但现在会唱侗歌的青少年越来越少,有些歌种仅仅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他们一过世,人走艺亡,就会面临消失的境地。许多侗族乐器已无人会吹,基本失传。出现了侗寨无人学歌、无人吹笙的尴尬局面。侗寨的民族节日和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淡化了传统性和民族性。就拿侗年来说,救民、彥洞、瑶白等旧时过得隆重的村寨现在也仅仅停留在亲友之间吃吃饭喝喝酒,原汁原味的祭祀、踩歌堂、赶花园等活动已逐渐淡出。

(三)侗族文化发展后继乏人、教育乏力

据了解,九寨地区外出务工的中青年达到80%以上,这些人正是文化相对较高、思想较活跃的人群,他们离开了侗寨,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环境,其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缺乏自觉与自信。加上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的人甚至瞧不起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由于受应试教学压力、经费、师资等影响,在九寨地区推行的民族文化进课堂、双语教学等都只是零星开展,没有纳入规范化教学,导致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教学。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九寨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生态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并与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共生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是文化的基因库。因此,只有在活态的文化生态视野下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文化空间下予以保护,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

(一)建立九寨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立九寨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完整的保存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土壤和各种传统文化事项。在平秋、瑶白、黄门等民族文化村寨实施传统民居修缮、环境整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工程项目。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景”和保存原貌的原则,完成传统村落的规划,还原传统村落面貌。在已建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侗族刺绣生产传习基地、高坝北部侗族山歌生态博物馆、平秋婚恋习俗传习所、瑶白摆古传习所等。推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二)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培养传承人

在平秋、彦洞所在地的中小学开展以民俗表演、民族音乐、民间手工艺等为重点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建立常规化的项目传承人进学校授课制度,实现传统文化“口传身授”传承方式向现代“课堂教学”传承方式转化。发挥九寨侗族文化艺术业余学校的作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众文化机构、协会等社会力量到学校开展侗族文化的传习教授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三)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区域文化知名度

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南部方言区已蜚声海内外,而侗族北部方言区却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我们的文化没有特色,而是没有对九寨侗族文化进行提升和打造。九寨大歌庄重典雅、和谐自然,九寨嘎花曲调和谐,热情奔放;侗族刺绣工艺精湛、技艺特殊,;瑶白摆古形式独特、内涵丰富,这些侗族文化的瑰宝都需要进一步的宣传和提升,要将训练有素的歌队拉出去表演,把优秀侗歌介绍宣扬出去,侗族刺绣要走生产性保护与市场运作之路,努力让侗歌、民族节日、侗绣品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大众的视野。

(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科学制定九寨侗族社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在旅游工作中要注重突出九寨侗族文化特色资源,以其文化符号、传说、礼俗和信仰等构成景区文化的核心要素,使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资源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结合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心,设立相关器具、手工制品的展示体验区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俗活动、展演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域,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留守乡土,使文化生态场中确保人的参与与传承,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在民族文化生态视野下,通过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将突破以往某一特定文化场所的范围提升到更大的文化空间,实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让古老的文化得到科学的保护与传承,让我们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记住乡愁,留住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陆景川:九寨风情.

[2]傅安辉.九寨民俗--一个侗族社区的文化变迁.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九寨
九寨行(外一首)
九寨神仙池(外一首)
从成都到九寨途中(外三首)
九寨风光今胜昔(外四首)
童话九寨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九寨水绿如蓝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