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跨文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2016-05-30王芳朱学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跨文化影响

王芳 朱学敏

摘要:伴随世界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外界跨文化交际已日益频繁和广泛。这对现阶段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21世纪发展,培养具有实用语言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显得更为迫切。本文试图通过对在美国学习的150位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交换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做合理分析,探究跨文化学习经历对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学习动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51-02

一、探究背景

伴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全球化进程,英语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被学习、使用的语言。中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注意到了英语的重要地位。

最初的英语教学侧重教授语法和词汇。人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学习语言。故这一阶段教学探究的重点是如何高效的记忆语法和词汇,发展出大量强化词汇、语法记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体系下,多数学生在超过10年的学习积累后,其英语水平也仅能勉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

随着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认为“语言是一种信息交换的方式”的观点成为主流。这一阶段发展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引入互动交流,强调建立英文会话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强调交流的教学体系突出了语言作为思想交流工具的本质,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实践重点。但在实践中,即使是在校园环境中具备优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学生,在和英语母语人群交流时依然存在障碍。主流的观点认为,语言根植于文化,语言能力之外,文化背景的缺失是影响交流能力的重要因素,故继续重点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前提下,引入文化背景的培养,即探索跨文化学习的可能性,成为英语教学方法演化的重要方向。

一般认为,跨文化学习过程是特定语言和特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体验一般会包括一个完全沉浸到另一语言环境中(如留学),或者对另一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大量、频繁接触(大量、频繁的阅读学习语言写就的新闻、文学作品,了解学习语言所在国家的音乐、电影等)的过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跨文化学习强调学生和语言本土使用者的交流互动:学生很容易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更容易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重建他们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模式。实践上,留学或短期交换学习是跨文化学习实践的理想方式,或在强调交流的教學体系中,通过引入全英文授课、外教、多媒体教学和鼓励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的会话等方法营造的人工第二语言学习环境。

研究指出,跨文化学习体系下的学生不得不去主动适应文化冲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变化,并可能会尝试更主动的去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来度过文化冲击。在这一意义上,跨文化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可能是这一教学模式带来的最显著的不同之一。由此,我们认为跨文化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可能是度量跨文化学习效果的重要度量。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在美国学习的150位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交换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做合理的分析,探究跨文化学习经历对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变化的影响。

二、跨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一)实验描述

通过对在美国学习的150位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交换生做问卷调查分析了跨文化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环境下居住生活的时间和他们在第二语言学习上能取得的成就存在一定的关联。故此研究将学生入学的时间(以学校提供的学籍注册时间为准)作为一个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因素和动机的关系,文献将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动机划分为两个类别: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Gardner & Smytthe,1981)。融入型动机可以理解为对其他文化族群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的开放程度和认同程度,在极端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是对群体的自我认同(Dornyei. 2003:p.5)。比较多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在生活上融入目标群体的努力和期望。相对的,工具型动机则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反应学生的价值取向。

文献实验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分别设计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43份。实际参与调查的143位学生中中国和台湾学生68位,日本学生26位,韩国学生32位,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12位。

(二)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表现出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近90%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包括了“认同英语在和来自不容国家的人们的交流中的重要性”,82%的学生的动机中包括了“为了和英语母语群体交流”,79%的学生表示参与本地群体的活动是学习英语的动力,72%的学生为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而学习英语,同时有52%的学生希望通过流利的英语赢得当地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在工具型动机上,93%的学生意识到了英语对其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将职业发展列为学习英语的动力,另有91%的学生的动机为在当地生活,89%的学生为找出工作,86%的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81%的学生为了变得更加博学。

我们认为学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生活时长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关联,实验的结果说明这种关联并非是线性的。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针对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问卷,学生们对相应问题所打分数和的平均值,我们以这一平均值度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机。无论是融入型动机还是工具型动机,分数平均值随留学、交流时间的增长都表现出来先增强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留学、交流时间少于一年的学生们给出了最高的平均分,留学、交流时间在一到两年的学生们给出了最低的平均分,留学、交流时间大于两年的学生们给出了次高的平均分。

(三)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个人兴趣、自我完善角度考虑,还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跨文化教学环境下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英语学习的良好动机。在融入型动机方面,90%的学生认同“为了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交流”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交流的欲望成为驱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动力。工具型动机方面,93%的学生将英语学习视为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的实用价值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原因。相比为了通过测试的应试型动机,跨文化教育环境下的学生高比例的认可语言在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实用价值,表现出了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

另一方面,留学、交流时间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并非线性关系,无论是融入型动机还是工具型动机,留学、交流时间少于一年的学生都给出了最高的平均分。尽管留学、交流时间大于两年的学生给出的平均分较留学、交流时间在一至两年之间的学生有所恢复,但依然低于留学、交流时间少于一年的学生。就培养、增强英语学习动机而言,一年之内的跨文化学习可能是最具有性价比的选择。

(四)实验局限性

虽然实验的结果显示,有跨文化学习经历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但无法定量分析跨文化学习经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程度。实验数据反映出跨文化学习时常和学习态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但实验并非跟踪同一批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随留学时长而变化,而是就不同的留学时间区间分别选取学生样本,这种样本选取方式影响了实验结果置信度。

三、总结

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学习者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学习者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世纪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应通过跨文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力度研究目的文化,研究跨文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1).

[2]常晓梅,赵玉珊.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4(25).

[3]Dornyei,Zoltan,and Peter Skehan.“1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003).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跨文化影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