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裕异军突起,为何出乎毛泽东意料

2016-05-30

党史天地 2016年19期
关键词:华野粟裕陈毅

粟裕从毛泽东警卫连连长做起

“无湘不成军”,湖南这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南蛮之地”,近代以来,出了一拨又一拨的军事人才。其中,1955年授衔元帅的就有3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大将则有6人: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

与陈赓等几位老乡大将不同,他们(黄克诚除外)很早就和毛泽东有着不小的渊源,可谓知根知底,而粟裕虽然也是见面“泪汪汪”的老乡,与毛泽东的交情却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粟裕的异军突起,的确出乎毛泽东的意料。

如果说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少年得志,风光无限;一种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那么粟裕显然是后者。

他虽然赶上了男儿向往的铁血时代,随朱德上了井冈山,见到了闻名遐迩的毛泽东,但一来是兵头将尾的小小连党代表,二来没有当时最吃香的过硬文凭(黄埔军校毕业),在当时并不引人注目。

粟裕虽然以毛泽东为师,默默地跟着他学打仗,不断琢磨他运兵遣将的战法。但很长时间里,毛泽东却还不大熟悉这位勤勉的好“学生”。

1929年6月,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黯然离开了前委书记的岗位,到福建永定的天子洞养病。

当时,粟裕还是红四军的基层干部———3连连长,奉命带所部保卫毛泽东。他把全连百来号人马分为两拨,自己亲自带一部分跟在毛泽东身边,另一部分则安排在驻地附近活动,随时注意四周的动向。

毛泽东尽管心情不大好,但对粟裕这位“卫士长”开始有所了解,也很欣赏他的细心周到,觉得安全有了保障后(蒋介石的陈维远部就在附近),便放心地埋头写自己的东西。

1年后的1930年底,粟裕走上了高级指挥员行列,出任红64师师长。这个师虽然是装备简陋的师级单位,却与红军主力林彪的红四军一样,一度直属红一方面军总部指挥,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直接指挥。

粟裕与毛泽东的接触因此多了起来。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粟裕为毛泽东献了一条锦囊妙计,因此大获全胜,活捉了张辉瓒。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时,粟裕带红64师与黄公略的红三军一起,在板坑打败了蒋介石的公秉藩部。战后,他与政委高自立将战况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的请示写成短讯,派通信员送交毛泽东、朱德。这封简短的信函,见证了一场枪林弹雨的厮杀,是至今发现的粟裕与毛泽东直接对话的最早文电。

毛泽东得到粟裕牺牲的假消息

如果再这样对话一两年,粟裕的军事才干被毛泽东多注意几回,他再上升一个台阶,成为军级或军团级主官,应当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他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1932年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再度“下岗”,3年后的长征路上才复出,粟裕也就在师级岗位上徘徊了近8年,成为真正的“老”师长。

毛泽东到了延安,站稳了脚跟后,开始想起留在南方丛林里的老部下们。

粟裕这个当年的警卫连长,就是毛泽东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个。毛泽东多次设法打听粟裕的情况,期望这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战术家”还活着。更残酷激烈的抗战即将开始,此时太需要会打仗的人才了。

但毛泽东“侥幸”的期望沒能成为现实,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

1937年5月,陕北热热闹闹地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致开幕词时,首先庄重地宣布悼念在以往斗争中牺牲的同志们。粟裕作为“英灵”,就被他排在了以李大钊为首的烈士名单上。

没想到,7个月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向延安毛泽东报喜:“粟裕还活着。”

毛泽东闻听后,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因为粟裕在浙南山区多年的沉寂,毛泽东又从当年的一个方面军统帅,成为了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此长彼消,这时候的粟裕,还未能获得与毛泽东再次直接对话的权力。

但毛泽东一直在关注着粟裕,也不断从粟裕那里获悉诸如韦岗处女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等意外的捷报。毛泽东还不时通过新四军军部给粟裕打气。

1945年6月,粟裕接连3次取得天目山大捷。这是从游击战转变为大兵团正规战的一次纯熟大演习。毛泽东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极富远见地对在场的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这个统兵打仗的“钦定”数据,后来全军只有3个人达到且超过了:解放战场的林彪与粟裕、朝鲜战场的彭德怀。

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七战七捷,首创打败蒋介石美械装备的“盈利”模式,令毛泽东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亲自提笔起草文电,将这一仗作为范例通报全军学习。此后,毛泽东开始对粟裕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倚重。据杨尚昆回忆,在七战七捷之后,毛泽东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且对一些重要战役,“毛主席常说,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

粟裕这匹千里马,没有让伯乐失望

在山东野战军陈毅与华中野战军粟裕争论时,毛泽东屡屡站在后者一边,不但令陈毅“仿粟裕办法”,1946年10月,他还干脆将华东战区方面军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了粟裕。

司令员陈毅还在其位,战役指挥权却给了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军队最核心的事务:打仗。这个古今罕有的稀奇事,是毛泽东用人的一个创举。

粟裕这匹埋没了多年的千里马,没有让伯乐失望。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一个比一个胃口大,也一个比一个惊世骇俗,第一年就打出了全军各战区第一的战绩。

当粟裕偶尔马失前蹄,雨季里的南麻、临朐打成了消耗战,未能完成战役目标,华野统帅部的其他人颇有责难微词,粟裕主动向毛泽东写检讨请求处分时,毛泽东不但未予责怪,反而温情脉脉地慰勉有加:“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不仅如此,考虑到粟裕有作战指挥权却无人事权的独特指挥环境,毛泽东还将华野分为两部,主力部分交给粟裕:“山东主力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5个纵队。”

毛泽东有个“霸气”的规矩:党内同志上门,不论地位高低、资历大小,从不出门迎“客”。

但有两个人让他破了例:一个是林彪,1942年伤愈后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十分兴奋,亲自前往迎接;还有一个就是粟裕。

1948年5月,粟裕奉命前来商量华野战略行动。毛泽东又激动异常,大步迎出门外,拉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这是距1931年后,毛泽东与粟裕的首次见面———他们整整17年没见了。

毛泽东对蒙哥马利说“数粟裕最会打仗”

这次见面之后,毛泽东不但改变了自己浪漫的“渡江跃进”主张,采纳了粟裕不过江的战略建议,还将华野的一把手陈毅调往中原,让粟裕接替其位:“华野还是你来搞。”粟裕再三向毛泽东推辞,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

毛泽东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毅去中原后,原来在华野的职务继续保留,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之职实际统率华东野战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后,毛泽东每临大战,屡屡电示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粟裕在毛泽东这种超乎寻常的信赖之下,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横扫千军,连战皆捷,与其他野战军的战果凑在一起,一个新的共和国雏形也就呼之欲出了。

1949年到后来,粟裕受到的倚重有增无减。

进入1950年,毛泽东对粟裕的倚重,甚至还超过了他的第一爱将林彪。不仅未答应粟裕提请林彪指挥台湾战役的建议,仍然令他负责此战;朝鲜战争一爆发,毛泽东还将粟裕从东南调往东北,列为了挂帅人物的首选。

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泽东很谦虚,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摘自《名将粟裕珍闻录》,张雄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华野粟裕陈毅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粟裕谈黄桥战役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陈毅论参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