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 强干弱枝

2016-05-30夏玉桥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舅鸡蛋文章

夏玉桥

【文题呈现】

在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会使你终身难忘。提起你的笔,以“家乡的 ”为题,把你这种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全题目;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3.不少于600字。

【原文】

家乡的地皮菜

马菊

“好吃的来喽,都来尝尝我的手艺吧!”妈妈叫着我们大家。我们一个个可都是小馋鬼,一溜烟儿跑到了厨房。

到了厨房,我们都拿起筷子开始品尝大鱼大肉了,没有一个人把筷子伸向那个黑乎乎并夹杂着一些鸡蛋的碗里。但只有我这个夹菜慢的人,争不到好的,才注意到这个卖相不好的食物。我夹了一块到嘴里,觉得这个很有嚼劲儿(“嚼劲儿”一词用得好,突出了地皮菜特别之处。),再加上鸡蛋的浓郁香味,简直是太棒的一道菜了。我细细地品尝着,不禁地砸吧着嘴。(“砸吧”一词,表现了“我”津津有味品尝地皮菜的情态。)

太好吃了。他们看见我这一举动,都抢起了这一道菜,我还没从这个味道中缓过神儿,就被他们三下五除二吃光了。我说:“你们都是土匪呀?”他们却笑我吃得慢。我问妈妈:“妈,这是什么菜呀?你从哪儿买的呀?”妈妈说:“这个菜你还是第一次吃呢!你哥以前在家的时候吃过,这个菜叫地豆皮,是我从地里摘的。”我说:“太好了,那我们吃完饭再去摘一点儿吧!反正我们家今天人手多。”妈妈说:“傻丫头,这个只有下过暴雨,再有几天阴天才会有呢。等下一次吧!”我贪吃的欲望就这样破灭了。虽然现在吃不到,但我还是缠着妈妈,问她一些问题。妈妈忙得不可开交,不愿搭理我,但她还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缠。(应集中笔墨写地皮菜,不要牵扯太多无关紧要的内容。)

妈妈开始讲述,就在这时那几个好吃鬼像长了顺风耳似的,也闻声赶来,毫不客气地搬着板凳占个有利位置。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一到下雨天,她们姊妹几个就会提着小草篓去大坝子上拣地豆皮,为自家的餐桌上添上一道菜。她们会比赛谁拣得多,有时还会把我小舅带去呢!但是他很调皮,自己乱跑,一个不小心掉进了大水塘里。小舅呼喊着救命,幸亏人多,及时地把他捞了出来。她们把小舅带回了家。姥姥看见了,还教训她们没把小舅看好,然后给小舅换上了一套干净衣服。(这一处故事,只与文章的情节有关联,而与文章的主题没有联系。建议删去。)姥姥把这些地豆皮洗干净,给她们做了地豆皮全席,烧了个汤,炒了个鸡蛋,还凉拌一个呢!妈妈说当时吃起来可真是好吃呀!至今那个味道都让她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听妈妈说完,更增强了我想吃地豆皮的意愿了。我在脑海中想出了大量的吃法。好好吃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我在心里计划着,等下一次再有阴雨天时,我一定会多拣一点儿,留着慢慢享用,因为那个味道简直是太绝了,让人吃一口就难脱其中了,它吊着人们的味蕾。妈妈说过地豆皮炒鸡蛋是最好吃的,我觉得也是,给你们推荐个做法吧!做地豆皮时一定要把它洗净,鸡蛋打入碗中加盐和黄酒打匀,黄酒可以去除腥味。炒锅中倒入油,鸡蛋放进去翻炒。炒热后,先把鸡蛋出锅,再在炒锅里倒一点儿油,把地豆皮放进去,加些少量的盐继续翻炒片刻,这时再倒入鸡蛋,撒上葱花,一道美味佳肴就大功告成了,保你吃了第一口就想着第二口。(应抓住关键动词,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炒地豆皮的过程。)

我想大多数人不知道地豆皮是什么吧?其实地豆皮是我们蚌埠一带的方言,学名是“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是踏青的美味之一,还与“荠菜”齐名呢!

【病文诊断】

内容繁杂,头绪太多。一是人物的头绪多,文中“我们一个个可都是小馋鬼”,“我们”指哪些人?作者没有说明白。相反,还在后面的行文中断了线。同时,人物多也造成了故事头绪多,故事头绪多了,人们不知从哪儿读起。这种方式的行文,既让人感到结构松散,又分散了读者品味文章的注意力。二是故事枝叉多,冲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地皮菜的故事,本来应该从采集、观赏、加工制作、品味及感悟一条主线写来,直达文章主题。可是文章说说话就走岔路了,一会儿岔到“我们”争食地皮菜上,一会儿又岔到小舅掉进大水塘里。

【升格指导】

删繁就简。在人物头绪中,把“我”家的一群小亲戚这一头绪删去,只保留“我”与妈妈展开情节。还要顺着这个单一的头绪,理出一条叙事的线索,以贯通全文。

强干弱枝。一是要增强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对采地皮菜的环境氛围予以适当的描写,还要对品地皮菜进行细腻的刻画,并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着力提升文章的主题。二是在叙事中做到详略得当。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要详写,对与文章主题较远的内容要略写。写作时要做到有详有略,切不可喧宾夺主。

【升格佳作】

家乡的地皮菜

马菊

又是夏季,又是连绵的雨。我望着窗外,心想:“原野里又该长出许许多多又大又肥的地皮菜了吧,妈妈又该施展她的厨艺了吧。”片刻间,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地皮菜在我们家乡还有两个名字——地豆皮和地溜皮。我很小的时候便认识了它。

还记得那是一个午后,那天,妈妈很晚才回家,随后就直奔厨房做起饭菜,我当时好饿。“好吃的来喽,来尝尝我的手艺吧!”没多久,妈妈就吆喝起来。饥肠辘辘的我拔腿就跑进厨房里。“咦?今天这一盘是什么菜?”我心里嘀咕着。木耳似的叶片呈橄榄绿色,配上金黄色的鸡蛋和嫩绿粉白的葱花,好看极了。一缕缕淡淡的清香氤氲在厨房中,让人不由得垂涎欲滴。伸出筷子,夹一块放在嘴里,脆生生的,很有嚼劲儿。稍稍咀嚼两下,顿觉满口清香,再加上鸡蛋的浓郁香味,这道菜简直棒极了,惹得我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并不停地咂着嘴巴。(一个“咂”字用得好,把那种吃地皮菜的美好感受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太好吃了,我三下五除二就让盘底露了出来,随后急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菜呀?在哪儿买的呀?”妈妈说:“这个菜你还是第一次吃呢!叫地豆皮,是我从地里摘的。”我说:“太好了,那我们再去摘一点儿吧!”妈妈说:“傻丫头,那只有下过暴雨,再来几个阴天才会有呢!哪能说拣就拣呢,还是等下一次吧!”我不能去拣地豆皮,于是就缠着妈妈讲有关地豆皮的故事。妈妈说,地豆皮是农家的菜。在她们小时候,草地上、沟埂上、池塘边到处都是地豆皮,她们一拣就是一大筐。回家后,吃不了,就把它晾干,收起来等过年时烧肉吃……(通过叙事,丰富了文章内容,进一步表达了小小的地皮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同时,以妈妈年少时地皮菜的多与“我”年少时地皮菜的少形成对比,引出下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思索。)妈妈的几句话把我的口水引了下来。于是我天天盼下雨,下雨后我又盼连阴天,好拣些地皮菜吃。

终于等到一个连雨天。雨后,我和妈妈一同走到淮河的堤坝上。天蓝蓝的,草绿绿的,阳光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暖暖的。走着走着,猛然间我发现嫩嫩的小草下,藏着一片地皮菜。你看,它们一簇簇地拥在一起,重重叠叠地卷曲着圆润的边儿。看那水灵灵的样儿,我伸手一摸,又滑溜溜的,真的惹人喜爱。我轻轻地把它们拔起来,放到篮子里。妈妈也看到一大片,也在小心翼翼地拣拾着。不觉已是傍晚,西方燃起了晚霞,把我和妈妈,以及竹篮里的地皮菜全浇上了一层玫瑰色。(这一段,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表达了“我”对地皮菜的喜爱之情。)

回到家里,妈妈把地皮菜放进清水盆里,淘去泥沙,漂去碎草……晚上,凉拌葱花地皮菜、地皮菜炒鸡蛋、地皮菜红烧肉、地皮菜煨粉丝汤……拌、炒、烧、煨,妈妈做了一个地皮菜全宴,再配上一块薄薄的锅贴饼,吃起来,爽快极了。

饭后,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多拣一点儿。”妈妈说:“现在地皮菜越来越少了。”她又接着说:“地皮菜这东西,最娇贵。土地贫瘠它不长,土地肥沃它也不长。唉——”

我默不作声,似乎从妈妈的叹息中悟到了什么。(虽然没有说出自己悟到了什么,但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此所谓:“言已尽而意未止。”)

【佳作点评】

本文线索清楚,脉络分明。全文围绕地皮菜展开叙述,在初识之后,接着就是品尝、谈论、拣拾、淘洗、烧炒以及感叹与反思。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其次是描写细腻。如文中描写地皮菜一段:“看,它们一簇簇拥在一起,重重叠叠地卷曲着圆润的边儿。看那水灵灵的样儿,我伸手一摸,又滑溜溜的,真的惹人喜爱。”不仅从视觉触觉上描写地皮菜,而且还用了“水灵灵”“滑溜溜”两个词,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了作者的美好感受。

【升格反思】

在写作中,感受与表达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一方面,感受是连接生活与表达的纽带,没有感受这一纽带,表达无法与生活相关联,更谈不上表达生活,可以说,感受是表达的基础。另一方面,表达又不等同于感受,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往往都是零乱松散的,而表达却要求集中凝练,这就要求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必须对自己的感受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这篇文章,首先对感受的头绪有所修改。一是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头绪——“我”与地皮菜的故事,二是删除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件。这样,集中力量叙事,给人一种线索清楚、脉络分明的感受。同时,写作时须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强干弱枝。修改后的文章,在对地皮菜的描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使地皮菜这一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较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修改成功的原因,可以用“理头绪,缀花絮”加以概括。首先,在诉说自己的心灵感受时,要理出一条贯穿全文、表达中心的线索;二是在文章的关键处,要予以深入细腻的描绘。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

猜你喜欢

小舅鸡蛋文章
忙忘记了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神奇的鸡蛋画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母亲学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