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镜花缘》的女性理想

2016-05-30王毅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李汝珍镜花缘

王毅敏

摘要:《镜花缘》的主题具有多向性,妇女问题不是《镜花缘》探索的唯一问题,但在长篇小说中,《镜花缘》是对妇女问题探讨最全面、最深入的第一部。本文就从李汝珍的女性理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产生的根源、所寄托的作者理想三个方面来探讨《镜花缘》的女性理想。

关键词:镜花缘;李汝珍;女性理想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51-02

李汝珍作《镜花缘》,目的是“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即为天下才女立传扬名。他借众花仙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纷繁绚丽的女性世界,来寄托自己的女性理想。《镜花缘》的主题具有多向性,妇女问题不是《镜花缘》探索的唯一问题,但在长篇小说中,《镜花缘》是对妇女问题探讨最全面、最深入的第一部。

一、李汝珍的女性理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女性应是独立的个体。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赛过须眉的女中豪杰。如骆红蕖首次登场时,短短几句描写,一个柔中带刚的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再看那顺畅流利的动作,短短几分钟就将一只男性都恐难制服的“斑毛大虫”收拾得清清楚楚。第十五回中尹元说“……幸亏小女结得好网,卖给渔人,可以稍获其利。……”这是描写尹红萸的一段。只凭侧面陈述,我们就清楚地了解到她不仅为家人解决了衣食问题,也让自己在外邦有容身之地。还有姚芷馨和薛蘅香二人,她们自食其力的同时还帮助他人,充分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四位流落海外的花仙子出场的安排看似无心,却暗含女性寻求独立的发展过程。骆红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尹红萸进一步肩负起家庭的责任,那姚薛二人更是将自己的技艺传于他人。《镜花缘》中的女性,已不是依附于他人的“菟丝花”,她们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其次,女性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镜花缘》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男女平等。而作者对于男女平等的要求又是多方面的。一是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宗法制度严密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根深蒂固。即使接受教育,也以家庭训导为主,所学内容大多为《列女传》、《女诫》等书籍。针对于此,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女子可以接受教育的理想国度“黑齿国”。如《镜花缘》第十八回里所呈现的女学制度,就非常全面;二是女性接受教育是为走入社会去参与政治活动,实现自身价值。《镜花缘》借助的历史背景,即为女皇武则天当政的时期。作者将众多女性参政的现象置于作品中,来表达自己这一观点,借此对女性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加以肯定;三是女性可以借参政的方式,和男性一样提出自己的要求,说出自己的心声。(见《镜花缘》第五十一回)押寨夫人敢于表达,打也要打得明白。这一段显然是对男子纳妾这一不良风气的谴责。在小说中李汝珍还抨击了穿耳、缠足等摧残妇女健康的陈规陋习。在女儿国,林之洋可是尝遍了所有的“酷刑”。作者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他想让男子亲身去体会个中滋味,引起共鸣,从而揭露这种恶俗对妇女的摧残之酷,主张坚决“尽绝其习”。女性地位的提高,受教育是先决条件,参与政治是必要准备,只有解放自己,达到男女平等才是目的。李汝珍提高女性地位的理想,也正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花朵”才能茁壮成长。

第三,有“才”也有“情”。笔者认为作者是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展示百花才女的学识、能力和多才多艺。才女们的才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史子集等方面的学识;二是琴棋书画等传统的文艺才能。《镜花缘》中的女子大多都具有某些方面的专长,如井尧春、井尧萱、孟瑶芝、卞素云等长于琴道,燕子琼、易紫菱等精于棋术,林书香、印巧文、谢文锦等妙于书法,阳墨香、祝题花、白丽娟等通于绘画;三是医学算术等应用科学知识。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频繁,海外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冲击着传统的只钻研经书的知识分子。作为当时一名较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李汝珍最先把这些知识引入女性的才能中。其中米兰芬,就精通数学。四是骑射等体育技能。我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大都缠足束胸,不可能有好体魄,更不用说拥有体育技能。而且当时的男性,大都欣赏弱柳扶风的病态美。但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却塑造了许多英姿飒爽、坚毅刚强的女子形象。如颜紫绡、燕子琼、易紫菱等,深谙剑术,飞檐走壁,气度非凡。而且百花有才还不够,还得尊敬长辈、幽默风趣、善良正直。读来,“花朵”们无不散发着幽幽“才”与“情”。

二、李汝珍女性理想产生的根源

1.李汝珍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首先是历史原因。清代嘉庆年间,女性问题更是变得异常敏感。代表女性觉醒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就随之产生,并迅速繁荣。如《红楼梦》、《镜花缘》、《随园诗话》等;其次是经济因素。明以来,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型的生产关系冲击着社会各阶层和行业,也为女性从旧模式、旧习俗中解脱出来,创造了可能;第三是思想动力。阳明心学的崛起,泰州学派的传承,从思想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反对歧视、束缚妇女的意识成为明清社会思潮的一股潜流;第四是文化冲突。明清时代以哲学为主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启蒙洪流,其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对、批判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提倡个性的解放和独立,反对禁锢和摧残人性;最后是政治作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准备。可见,李汝珍的女性理想是时代的产物。

2.李汝珍的生活环境。《镜花缘》成书于海州,据学者们考证,海州湾一带上古时属于东夷之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这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气息。李汝珍生活的板浦,就是海州南部一个重要的盐业地区。据说徽州有一种风俗,男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多少识了些字,就要出门做生意,女子倒要博学多识。这似乎就是《镜花缘》中黑齿国的原形。清顺治末年丁耀亢所作的《续金瓶梅》中,就对徽州这一习俗有详细描写,书中出现了“女学馆”、“女开科”、“女状元”等情节。这对李汝珍创作构思,及其女性理想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启示。

3.对《红楼梦》的相对继承。我们阅读《镜花缘》时,常觉得有《红楼梦》的影子。前者的命运有“金陵十二钗”正副册来记载,后者的前世今生则有泣红亭碑文来镌刻;《红楼梦》中众姐妹的活动中心是大观园,众姐妹的才情技艺是通过游园观景,结社赋诗、填词联句,猜谜行令、弹琴吹萧或议论古今来展露的,而《镜花缘》中众才女殿试取中后,在卞园赋诗作画、谈书论学,弈棋谈卦、拆字行令……各显其能。可见《镜花缘》是在《红楼梦》的基础上将女性问题引入实质,寄托了自己的女性理想。如提倡女子独立,开女试,反对缠足、穿耳对女性的残害,反对纳妾,要求男女平等等。

三、李汝珍女性理想的寄托

本书取名“镜花缘”,暗含“镜花水月”之意。且书中多有影射虚幻之处,如“梦中梦”唐闺臣、“水中月”田舜英、“梦中人”孟兰芝等。语其虚幻,是谓不可实现,李汝珍的女性理想就是他关于女性的设想。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也得到了解放,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等等与之相应的权利的产生,女性的花朵在新社会开放得异常美丽。只是处于清代中叶的李汝珍是看不到的,他也只有借助《镜花缘》来表达、描绘理想,将这种理想置于“镜幻”中。一部《镜花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女性理想呢?

1.女子各尽其才的社会理想。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将女性置于自身与家庭之外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中予以关照,扩大了她们的活动范围,给予她们多纬度、多层次的展示空间,让她们各尽其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都在男权统治之下度过。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平民女子,几千年来都处于“男尊女卑”的“卑”(悲)位中。女科的开设,使天下才女纷纷响应。《镜花缘》里的武则天并未在中心地位,但有限的笔墨却突出了她的强大影响力。如前文提到的押寨夫人训夫,反对纳妾,表达男女婚姻平等的思想;黑齿国完善的女子受教育的制度,是对女性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憧憬。寄托了作者全部女性社会理想的,要算是女儿国了。在女儿国里,一切以女子为中心,她们代替男子做男子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实现了女性当权治国的理想。这是作者为女性设计的最佳社会理想模式。李汝珍这一社会理想,是一种超前的思想,其进步性和历史性不容忽视。

2.全面的女性理想。不难看出,在《镜花缘》中的诸位女子都集才、貌、情于一身,可谓全面。既为花仙子的化身,貌美如花自不待言。原本就是百花仙子下凡,已非人,而是寄予作者理想的神。她们或于危难关头挺身相助,风雨同舟;或为孝亲去历尽艰险;或为江山社稷而赴汤蹈火。这种种友情、亲情、豪情,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儿女私情。作品对佳人才识胆智的歌颂,尤为突出。我们已经见识了其“才”的异彩纷呈,而且如上文所述,她们还能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一方,流惠百姓。这样的女子谁人不爱,谁人不想?所以,也只能是理想。

3.富有情趣的生活理想。且书中举凡丝竹音韵、抚琴著棋、挥毫泼墨、医学算术、以及酒会、灯谜、双陆、马吊、斗草、投壶等各种百戏之类都写得花样百出,绰约有致。才女们的生活被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超凡脱俗的她们在这样的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据当时记载来看,她们虽不能和男性文人一样自在出游,但社会视野和经验在不断增长和扩大中。而相对于当时这种女性状况,作品中的才女生活就更加富有情趣。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也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结语

虽说理想与现实总是冲突的,作品中的“花”也都是“镜中之花”,但作者的大胆设想,和对妇女问题较为深刻的阐释,不仅使世间女子领略了一回如“花”般的生活境界,同时还给她们的未来规划出一个宏伟的蓝图,也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保忠.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女性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2]马勤勤.女性的重写与重读——试论三维视野中的《镜花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

[3]王瑜.对《镜花缘》女性意识的审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3).

[4]马济萍.胆识与贤智兼收 才色与情韵并列——从女性关怀的视角看《镜花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5]王洪泽.“神话”的实质是“误读”——对《镜花缘》中妇女观念的再认识[J].宜宾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李汝珍镜花缘
镜花缘(视频)
《镜花缘》,果真一番镜花水月?
镜花缘(13)
镜花缘(10)
镜花缘(7)
镜花缘(2)
镜花缘(1)
镜花缘(8)
《镜花缘》中的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