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6-05-30陈艳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陈艳梅

摘要:高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对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4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为一体的具有教育、引导功能的基础课程,它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学习及接受等基本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外在“规范”向内在信仰转化,注重知识传授向实践转化。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教学模式是紧密契合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与特点,结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接受程度与学习心理,与教学培养能力目标零距离对接的较为稳定的、目标指向性突出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高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以“德”与“法”的拓展领域知识为传授基础和理论创新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与课内基础理论教学并存且相辅相成、能独自成体系运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大学生为实践主体,以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寓教于各种创造性、启发性、感受性、研究性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以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哲学依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对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就是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能动地吸取社会环境对自身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影响,在亲身实践中逐步明确人生目标、陶冶人文情怀、感悟世事善恶、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储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经过独立观察、思考与学习研究,学会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将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大学生现代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养成。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心理學基础。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反对教师成为机械灌输知识的机器,重视传授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成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实践中领悟规律、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促使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化与外化的飞跃,实现知行统一。这种指导性的学习方式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非常适合。

3.人的社会化理论是“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社会学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化的理论,蕴含着对人类社会本质和基本趋势的独特理解,他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的自主活动与人的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来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主动或者被动融入一定的社会环境,将所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自身的生活实践,并通过主观的学习、接受、领悟与思考的过程,将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内化为己有,并因此促进个人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获取社会对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的认同价值。《基础》课实践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了解各种社会现象,经过主观的理解、消化而产生一定的理性认知,并能够主动将理性认知与所学理论结合起来,经过慎重比较与理智选择,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一致的思想道德与法律观念、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内化于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发展为一定的道德能力,这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1.围绕理论讲授主线,加强课堂实践教学设计。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尤其注重了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内容设计,在课内实验学时比例加大。“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关键是由教师主导掌控。授课教师根据理论讲授内容,提炼主题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方案;策划紧密结合所教授对象的专业学习、思想活跃程度、生活环境特点、创新创业与就业需求等实际情况,采用教学案例分析、经典观点辩论、职业情境体验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锻炼学生是非善恶的思辨分析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这种课内实践教学可以直接与基础理论知识相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另外,课内实践教学投入经费少,组织比较容易,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讨论教学。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讨论背景材料的搜集与讨论准备的过程。教师依据一定的授课目标,在理论教学之前或之后选取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精心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展开讨论,使学生抒发情感、发表见解的同时,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该教学法的实际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状态,克服了传统理论课“填鸭式”被动教学的弊端。讨论教学法关注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定意义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最具心灵冲击力的效果直观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将发生在某一领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经过材料梳理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认识社会、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引人之处在于典型案例所展示的情景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以展示案例的方法将所学的理论阐释清楚,使学生在对典型案例分析、探讨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这一方法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形象生动,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能活跃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融入了一定情感、情绪氛围的充满感性与感知色彩的一种教学设计,是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主观情绪色彩的、以具体形象为载体的生动感人的具体场景,以唤起学生一定的情绪情感与态度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用可感知的形象描述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之可见、可触、可感,从而引起丰富的想象,通过具体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与潜能,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飞跃。情景剧就是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2.搭建平台依托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和研究性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論观点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除了一般性的分散社会实践之外,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崛起工业、现代养老服务业等多个视角,为大学生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1)参观访问。选取适当时机,带领学生参观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等。

(2)社会服务。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使自身志愿者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积极主动深入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走访,使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及现实现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修养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以诚信为本,以素质立足,做一个诚实守信、敢于努力拼搏的有用之才。

四、“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实践教学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给学生的自主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动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将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旨在培养大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