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探析

2016-05-30许艺腾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8期
关键词:重塑中国梦大学生

许艺腾

摘要:中国梦提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追梦热情,成为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当代大学生的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信仰危机,中国梦的提出则为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使大学生精神信仰有了依托和追求。高校通过创新大学生精神信仰理念、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开辟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关键词:中国梦;精神信仰;大学生;重塑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治国理念,发出追梦的号召,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科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提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追梦热情,成为一种新的精神信仰。

高校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为数字化一代。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电视节目中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等致使青年大学生对星座爱隋、算命卜卦等无厘头的信仰表达方式给予了极大热情。当前大学生信仰娱乐化、生活化特征尤其明显。同时,各种宗教信仰传播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致使部分迷茫和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上当受骗。有的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认识模糊,这些无疑都是当代大学生精神迷失和信仰危机的表现,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指南和保障,也是我们重塑当代精神信仰的途径、指南和保障。当然,这也包括重塑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经不起各种诱惑,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怀疑态度,甚至被动学习接受产生反感态度,对走中国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丢失信仰和追求,部分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停留于口号呐喊。在中国梦语境下,整合高校、社会与家庭等资源整体力量,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并将这种精神信仰落实到每个人的人生理想、行为准则和心理动机等方面。

在中国梦的语境下,如何重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当前不少高校举办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中国梦系列活动,但是这种学习是否能让大学生精神信仰明确的坚定信仰中国梦理论体系,还是只停留在表面学习与实践,并未落实到深层次的信服、尊敬和崇拜。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创新大学生精神信仰理念、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改善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方法、开辟塑造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新途径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精神信仰。

一、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能够指引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高校的大学生的精神信仰教育理念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精神信仰重塑中,学生是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精神信仰重塑过程中,使学生将教育要求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校在精神信仰重塑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促进其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国梦阐发自我学习的兴趣。

(二)建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重塑不仅是高校的职责,全社会都应该齐抓共管,树立全社会育人意识和全校育人意识。在精神信仰重塑领域,高校在大学生课内外活动中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

(三)树立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精神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大学生精神信仰不仅需要根深蒂固,还需要不断更新和重塑,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理论体系新内容。

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

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必须在良性环境中运行。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家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分别起着渠道作用、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所以,优化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加大营造良好的精神信仰环境的力度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良好的高校形象

学校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重塑主要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中国梦理论体系的精神信仰相关知识外,还应改善校园环境。高校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高校形象,营造勤奋好学的学习氛围。教师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校园活动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应以高品位和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目标,以科技、学术、思想、文化等方向为主要内容开展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加大净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力度,使高校网络成为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新平台。高校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重塑依靠其系統性、专业性等促成大学生精神信仰的铸就。所以,高校在大学生信仰重塑中提供主渠道并施展着主导作用。

(二)积极优化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真、善、美的真性情,学生能得到健康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文化层次,形成良好的家风,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对大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信仰重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重塑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交往等途径。当前,全国掀起惩治贪污腐败之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三严三实”活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等,增强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党风廉政建设也为学生呈现社会正能量。树立起共产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效果。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也为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社会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但是,社会文化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大学生中出现了对西方文化过度追捧,而对中国梦理论体系的精神信仰认同度不高等个别现象,说明该群体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所以,社会环境在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中起着推动作用。

三、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方法途径

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是一项施教难以达到较好效果的问题之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如理论教育法、典型学习法等,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也应采用新方法。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方法,将灌输教育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找合适的切入点,把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现实与未来理想结合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体系,开辟网络精神信仰重塑阵地,创新两课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校园新媒体文化的引导和监督。坚持将党的优良传统、崇高信仰和革命精神内化到大学生精神信仰中去。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解决的是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信仰重塑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梦理论体系指导下,紧密结合社会具体实践,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按照其思想行为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神信仰重塑。高校要树立“知行统一,知行转化”的指导思想。转换相关理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等更符合其认识过程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重塑中不仅要重视学校课堂理论教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作用,同时更要积极面向社会,依靠马克思主义正确信仰的强大力量勇于接受社会现实。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也包括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精神信仰重塑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过程中,教育者把信仰内容和信仰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将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这是“内化”阶段,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转化为实现信仰的良好行动和行为习惯,这是“外化”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稳定的信仰。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重塑大学生精神信仰才能顺利展开。

(三)重塑精神信仰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中国梦语境下,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要与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及中国梦理论体系密切结合。但二者不完全等同,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是重塑精神信仰的最终目的。传授知识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知识来影响他们的精神信仰,最终将其化为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向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的教育。隐性教育是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隐性教育不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切实提高精神信仰重塑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渗透式教育。通过教育者“身教”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等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使精神信仰重塑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高校教育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中国梦的弘扬者,承担着将大学生的个人梦汇至中国梦的大境界中。

其次,陶冶式教育。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人,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直觉感受教育的发展事态,使自身精神信仰境界得到提升。也可以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坚定信仰目标。如,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学校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大型节日等活动之中,凝练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相信中国梦理论体系。此外、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将无形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

再次,新媒体教育。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高校教育者也能从中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捕捉舆论的热点导向,更好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国梦的话语方式更贴近青年学生,高校教育者应主动占领微博这一网络微阵地,建立完善的精神信仰网络,不断丰富党建和团建网站,设立“马列网”、“爱国主义网”、“红网”“中国梦”专题板块,开通理论学习、学生服务、法制教育、心理咨询、思想道德等模块。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或相关实践活动的微博、微信,实现网上师生互动交流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梦理论体系教育,塑造起精神信仰。

最后,社会实践教育。在精神信仰重塑中,实践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信仰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动。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叫,国梦”教育也需要知行统一。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依靠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进社区、走基层等实践服务活动;参加日常劳动。如校内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依托社会考察开展实践教育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凝聚梦想正能量,树立正确信仰。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为重塑大學生的精神信仰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使大学生精神信仰有了依托和追求。高校通过创新大学生精神信仰理念、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环境、开辟大学生精神信仰重塑的方法和途径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

猜你喜欢

重塑中国梦大学生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沧:再造与重塑
大学生之歌
重塑灵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