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改革构想

2016-05-30张越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8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

张越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当今时代与IT齐头并进的热门专业,财务人员在所有企业和单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在经济社会中,财务的掌控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根本。但是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一流水平,因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能够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高校也没能够在财务管理方面做出杰出的研究成果,文章我们就探讨一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合作;制度

财务在21世纪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关注点。很多国家在高校财务管理方向上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使得财务迎来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尽管中间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但是关于经济的课题确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关经济和财务类的书籍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区域,确实应当立足于现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反思和优化。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财务专业中,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很少更新教学内容。不可否认这样有利于逐渐形成教学模式的体系,但是财务和经济是随着世界潮流变化而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社會。尽管许多高校进行了课程模式的改革,增加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校内很难做到高水平的仿真,教师自身理论高于实践的特性也决定了校内的仿真是难以有所收获的:而在校外,更是因为财务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众筹、投资、股权分配、收购重组等重要环节当中,仅仅是能够打打杂,做一些复印、跑腿之类的的工作。

专业的趋向性也使得高校针对财务管理的内容模棱两可。会计、财务、金融和经济在许多高校的实际教学操作中几乎没有差别,使得学生不能够明确的认清自己的专业,因而难以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尽管对口专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于专业无用论也喧嚣尘上,但是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专业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还是一条必经之路。

西方经济学是二战后的主流,西方对于二战后重新建立经济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欧美高校甚至包括以色列,都在经济、财务等专业上保持了极大的创造力并能够将这种创造力开发及维持下去。他们的教授内容以及接触到的生产企业都是极具时效性的,因此他们在创新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二、财务管理专业问题的梳理

笔者认为造成财务管理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我们下面就对上述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从高校内部分析

第一,我国高校的财务理论尚未完善;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国的财务专业尚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西方经济学在二战后统领了整个世界的潮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爆炸,各个经济体都在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由于高校条件限制,无法第一时间接触的最为先进的经济理论,导致财务管理的教学不能够与时俱进,从而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壁垒。

第二,我国高校的教师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教务人员选拔的层面来看,我国高校财务教师的实践经验很难满足财务管理发展的需求,编制壁垒也将非常有经验的财务总监级别的人员挡在了高校大门之外。在财务管理的教授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极其抽象的理论通过实例展示给学生,而现在高校内的财务教师几乎没有从业经验,因此难以推进课程改革。

第三,高校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建设较为落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落后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配不均,而实践教学又仅仅是走马观花,并不能够真正的投入精力去实践。作为财务管理,只有通过真正的去管理,才能够体会其中的运用,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压力和危机感。

第四,人员创新能力及转化能力有限:我国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于西方国家是较为封闭的,没有发达的企业群作为依托,学生和教师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因此纸上谈兵的创新就谈不上是创新。

第五,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实验教学建设。

(二)从企业内部分析

第一,企业发展不均衡,很难比肩国际先进企业。国际性企业通常可以进行大数据管理,而财务管理也有各自的完整体系,他们同时保持着与高校的紧密合作,随时将高校的理论和高校的人才(教师或者学生)整合到自身的资源当中,从而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发挥到极致,一直保持在行业的最前端。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要有超前的理论和实践理论的能力。

第二,企业自身的保密性和局限性:我国企业大多数没能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财务管理部分的内容及其保密,公司除财务以外的员工几乎很难接触到甚至了解到其中的内容,更不要说在企业实习和实践的学生,因此,所谓的校外实践基本都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收获,仅仅是走了个过场。这种弊端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公司壮大、包容性和容纳能力逐步提高以后,同时,同合作的高校之间保持高度的信任,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践。

(三)从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大数据的共享,而经济漏洞也使得所有企业难以接纳外来的体系和方法。企业没能够就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区别开来,而学校也没有就两个专业进行区分,导致财务管理没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做出了这种转变,通过委托培养或者开放财务管理的内容,来吸引优秀学生通过实习,毕业之后转为正式员工的方式,壮大并创新自己的财务管理团队。

三、改善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想要从根本上晚上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明确专业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专业最终要服务于市场,这种联系是永远都存在的。市场对于财务管理的需求反馈于高校的理论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财务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结构应该适应并高于与企业财务的相关需求,将会计原理作为基本课程,财务管理作为通论,作为通论的课程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并结合公司理财、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经营学等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企业认可度。

其次,实时专业绩效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改革、建设取得成效的评判标准是需要实时通过市场的反馈进行绩效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教学效果也需要通过绩效分析进行检查,通过社会的认可度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再次,要提高校企合作,实现深度的横向和纵向的融合。没有比企业更好地实践和战场,高校的理论也需要通过企业的实践而实现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需要从真正的企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巩固知识,了解其优势和弊端,再将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用理论去修正实践中的漏洞。

最后,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应该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例如,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让学生自己组织对当地的公司和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和论文分析。通过实地调查,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接触到实际操作的专业技术。也可以请有资历的名师和企业家来校实地给学生讲解具体的管理操作专业技术。再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应该重视的部分,能够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一线的专业实践,而且能够有机会再企业中担任角色,增强了与企业沟通,从诸多层面与企业之间达成了一致意向和共识,也实现了学生实习的真正意义,避免了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四、结语

相比于国外IVY联盟和欧洲高校的财务管理的先进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够仅仅依赖于高校自身,更应当是投身社会,就像耶鲁大学依托于华尔街,斯坦福大学依托于硅谷,我们的财务管理专业也应当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和研究,真正做到双动力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对于高校教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重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认真分析其发现现状,了解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实际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高校教学提纲、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校企的深入合作、维持科研和实践的同步发展等等,根据现代高校教育指向、社会企业对于学生的基本需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的专业建设,从而有效的对财务管理的专业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