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2016-05-30崔乐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8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质量施工技术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土木工程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依然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尤其是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因此应加强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文章在介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现阶段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土木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8.056

近年来,随着建筑数量日益增多,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日趋重要。施工技术对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严格把关。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精确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进而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保证。因此,本文在分析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1 外加剂的使用

一般来说,混凝土在浇筑后,混凝土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若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之差大于25℃,气温的变化都可能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以及工程的质量。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应需采取一些办法来使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减小。一般来说,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往往采取的措施是考虑施工方案的制定以及较高的技术手段,但是还应注重外加剂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而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外加剂一般应用在混凝土中。本文所说的外加剂主要为三种:减水剂、缓凝剂以及膨胀剂。

1.1.1 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减水剂属于混凝土外加剂中的一种。减水剂的分类标准不同,减水剂的分类内容不同。若按照减水率进行划分,减水剂包括普通和高效两种减水剂。总的来说,减水剂的作用是延迟水化温峰的出现,使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降低。减水剂在应用时应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减水剂的掺量不要过多。若减水剂掺量过多的话,会导致混凝土的塑性收缩更加严重,混凝土在初期水化过程中就出现表面开裂的现象及缓凝时间增加;其次,留意混凝土的坍落度的损失情况。若采用的是高效减水剂,应留意其坍落度的损失情况,因为该减水剂的坍落度损失较快;最后,减水剂的选择应与水泥相匹配。若水泥与减水剂不相匹配,会造成水泥的应用效果不佳,所以需在施工前考虑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匹配程度。

1.1.2 缓凝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缓凝剂属于外加剂中的一种。缓凝剂的作用是帮助混凝土拌合物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延长硬化的时间。缓凝剂的掺加有助于确保混凝土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塑性状态,进而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振捣处理,使多层浇筑更加方便。总的来说,缓凝剂延迟水化温峰的出现降低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情况,使混凝土在泵送过程中确保混凝土的性能。

缓凝剂在应用时应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在缓凝剂的选取时应考虑混凝土的缓凝时间。若缓凝剂在掺加时过量,混凝土可能长期不会凝固或者导致后期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其次,混凝土的最佳掺量应根据温度情况进行考虑。缓凝剂的类别不同,最佳掺量会有所不同,最佳掺量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再次,缓凝剂在应用前需检验水泥适应性。对于含碱量较低的水泥,缓凝剂的添加的效果较好;最后,缓凝剂尽量不要独立使用。若在混凝土中只掺加缓凝剂,坍落度的损失情况以及缓凝效果都会不太理想。另外,缓凝剂的使用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混凝土长期不凝或者强度降低的现象,应将缓凝剂与其他外加剂互相配合,使其缓凝效果更佳。

1.1.3 膨胀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由于其体积相对较大,收缩应力和温差应力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添加膨胀剂来补偿收缩。膨胀剂在应用时应注意一些事项。首先,温度的变化对膨胀剂的性能有所影响。一般来说,若对混凝土的內部温度控制得不好的话,膨胀剂的性能就难以正常发挥;其次,在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养护湿度的情况影响膨胀剂的性能。膨胀剂的反应离不开水,若水分不够,会导致膨胀剂未反应的成分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化学产物诸如钙化石,进而对混凝土造成一定的破坏;最后,膨胀剂的发展应与强度发展相匹配。若膨胀剂的发展速度太快,会使膨胀剂的作用产生于塑性阶段,而膨胀所起的作用不大,反之,若膨胀发展速度较慢,则会影响混凝土的稳定结构。

1.2 混凝土的运输

现阶段,较多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混凝土。而商品混凝土的使用重要一项内容是混凝土的运输。运输时间的长短关系着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应加强对混凝土的运输过程管理。混凝土的运输过程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首先,应确定出合适的运输工作计划;其次,运输工作计划的确定需要根据所建工程的特点,得出相应的材料所需量,然后制定出合适的运输步骤,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混凝土的分层以及离析等现象;最后,应对混凝土的坍落度指标进行控制,以满足所建工程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管理的目的是要减少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所出现的时间浪费现象,从而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1.3 混凝土的振捣和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在受料斗上加满混凝土所需材料,且应安装上网筛,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从而避免物料在输送的过程中因为空气的阻塞,而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进度有所拖延。若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出现了大粒颗径的骨料或者其他与混凝土无关的物体进入到施工的泵管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排除,以免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同时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泵管管口与下落的高度应控制在2m之内,且时间应有所保证,确保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所操作的流程小于混凝土初凝所消耗的时间。另外,混凝土一旦开始浇筑,应确保其连续浇筑,保证其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还应及时进行振捣。振捣棒插入的深度应不低于50mm,进而使混凝土之间的缝隙减小。并且在操作过程中,振动棒的插入点也需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振捣棒在插入过程中与混凝土的角度为90度,且振捣棒的移动应按照砼的浇筑顺序来进行,从而避免混凝土的漏振现象;其次,混凝土的振捣棒的移动半径应不超过300mm;最后,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与模板的距离应为振捣半径的0.5倍。在振捣和浇筑的过程中,应使各项操作内容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最终使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所

保证。

2 建筑混凝土技术存在的不足

2.1 混凝土的生产环节出现问题

在混凝土的生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有较多的施工单位为了获取不当的利益,降低工程成本,进而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价格较低质量无法保证的施工材料,廉价的材料对施工的质量影响很大,若相关单位监管力度不够,就会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经常出现配合比失误的现象,使其与要求的标准相差较远。有些单位在混凝土运输时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使其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使混凝土有所凝结。

2.2 混凝土养护出现问题

混凝土技术是一个整体,若其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施工过程的失败。但是,现阶段,很多单位都对混凝土的振捣、浇筑和运输等过程较为重视,而对混凝土的养护有所忽略。例如,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并未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有一些单位对混凝土的养护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深究,这就导致混凝土的养护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混凝土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

2.3 施工技术人员的能力不够

当前阶段的施工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和施工经验不够丰富,导致施工现场出现意外时,未能及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使整个工程的隐患留了下来。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混凝土的生产

混凝土的生产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对砂、石子进行各种筛选,选出最佳的产品。同时在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避免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3.2 加强混凝土的施工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种细节,避免因小失大的现象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每一步操作都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完成,进而确保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应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应结合工程的特点和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完成。

3.3 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量,这就涉及到施工人员的选择。在施工人员选择的过程中,应进行严格把关,不仅要考虑其专业知識的储备量,还应考虑该人员的道德素质。对于应聘进来的员工,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提醒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4 结语

对建筑混凝土技术进行研究是当前施工所需,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不仅能减少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还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因此本文在详细介绍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现阶段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只是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现场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进而使建筑混凝土技术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勇.探析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4,(18).

[2] 王涛.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0).

[3] 史宣勇.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2015,(20).

[4] 王冬.关于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A].2015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作者简介:崔乐平(1964-),男,安徽巢湖人,八冶建设集团第二建设公司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责任编辑:小 燕)

猜你喜欢

土木工程工程质量施工技术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