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的研究与进展

2016-05-30李兴欣陈雪品刘彬洋门秀丽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8期
关键词:肾小球内皮细胞多态性

李兴欣 陈雪品 刘彬洋 门秀丽

摘要:糖尿病肾病(DN,Diabetic nephropathy)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DM,Diabetes mellitus)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尚未阐述完全,高血糖介导的代谢失常和血流动力学途径是主要因素。近年来,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DN伴炎症介质水平升高。文章对DN炎症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糖尿病并发症;高血糖;代谢失常;血流动力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63-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8.032

DM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DN是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DN早期出现肾脏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逐渐堆积,造成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肥大;晚期发生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引起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近年研究认为,DN主要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多种炎性因子参与引起的肾脏慢性损伤性疾病,炎症是DN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是综合文献资料,对DN炎症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1 炎症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s,CK)是主要由激活的淋巴因子和巨噬细胞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因子是参与炎症反应的CK。

1.1 白介素-2(IL-2)

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为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不仅可促进Th0、CTL的增殖和调节免疫系统中白血球的细胞活性,还能够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抑制自身免疫系统失衡。研究表明DN患者IL-2水平降低,抗感染能力下降,可能与炎症发生机制有关。

1.2 白介素-6(IL-6)

IL-6在许多细胞中均有表达,是可以调节肾小球细胞有丝分裂并促进肾小球细胞增殖和产生、释放前列腺素(PG)的重要因子。DN早期和中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电荷屏障破坏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均可引起蛋白尿。安新焕等人通过对昆明地区246例T2DM患者的白蛋白尿进行检测,得出IL-6-634G/G基因携带者体内IL-6含量上升,此基因可能是DN发生的原因之一。

1.3 白细胞介素-10(IL-10)

IL-10是负调节因子,参与免疫、炎症、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生物调节,在自身免疫疾病、严重感染疾病、肿瘤及移植免疫等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DN的病程越长,IL-10表达水平越高。肖憬总结并进行临床研究得出DM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重,CK释放增加,使血管痉挛,进而导致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其中IL-10在肾小球层内皮细胞表达,是系膜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系膜细胞的增生,通过自分泌的方式降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的合成,同时调节TH1细胞的反应,抑制血管通透因子的活性,从而导致了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蛋白量升高。可自身分泌生成,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

1.4 白介素-18(IL-18)

IL-18在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自身分泌生成TNF-γ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及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徐莹等测定DN患者的血清IL-18含量,发现其能诱导TNF-α的产生从而促进IL-6的生成,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IL-18在DN患者中含量上升,可能会成为判定该种疾病发展的一个标准。利用PCR技术测定DN患者IL-18基因序列得出:带有-137C等位基因的人DN发病率高于正常,推测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促进IL-18表达而提高了其患病风险。

1.5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TNF-α具有对抗胰岛素、升高血糖、损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它可刺激系膜細胞产生氧自由基,使过氧化物脂质代谢产物含量增多,细胞内膜损伤,基底膜损伤,产生蛋白尿。TNF-α促进胰岛β细胞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起细胞毒作用。TNF-α的含量随着DN的病情发展,表达水平升高,可以用来判断糖尿病肾损伤的程度。

2 趋化因子(chemokines)

趋化因子( chemokines)是指能够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2.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在许多细胞内均有表达,在DN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糖基化氧化应激产物的增多等都可以刺激肾脏中的固有细胞表达MCP-1。MCP-1激活黏附分子诱导溶酶体的释放,促进超氧阴离子和胶原产生,诱导DN的发生。张亚丽等用STZ建立DM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等技术来观察MCP-1的表达水平,检测到DN组MCP-1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得出MCP-1可促进DN的发生与发展。

2.2 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 chemokine ligand 16,CXCL16)

CXCL16是一种新型的由侵入部位的防御性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粒细胞的迁移和浸润,最近发现,它在多种炎症疾病中表达水平升高。杨敏等通过临床研究得出CXCL16在DN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并提出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XCL16水平升高会提高其摄取氧化型LDL的能力,提出足细胞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巨噬细胞一样,因摄取过多氧化型LDL而受损的假说。

2.3 白细胞介素-8(IL-8)

IL-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可被其刺激与激活并产生一些活性产物,从而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杀细胞作用。IL-8刺激血管内皮因子释放,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升高,产生蛋白尿。临床研究表明DN患者IL-8水平升高,提示IL-8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

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3.1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整合素家族参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它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为干细胞的非分化增殖提供了适当的微环境。当β1整合素丧失功能时,上皮干细胞逃脱了微环境的制约,分化成角质细胞。此外,ECM通过调节β1整合素的表达和激活,从而影响干细胞的分布和分化方向。通过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南京DN患者的α2β1Bg1Ⅱ基因多态性研究表明:α2β1整合素Bg1Ⅱ基因多态性与DN存在相关性,Bg1Ⅱ+等位基因可能是DN的危险因子之一。

3.2 选择素家族(select family)

选择素是存在于多种糖蛋白或糖脂分子上的具有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的分子,并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其主要通过凝集结构域识别配体,因此选择素分子的配体的分布较为广泛。

3.2.1 P-选择素(P-selectin)。P-选择素介导的细胞在机体炎性反应和血栓初步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可使内皮细胞高度表达P-选择素从而导致白细胞滚动、黏附增强,胰岛素能明显抑制P-选择素功能,故推测DN微血管病变与P-选择素介导的细胞黏附、血栓形成及促进炎症有关。

3.2.2 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E-选择素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研究显示,DN的血清sE-selectin水平高,可作为判断其病情的指标。微血管病常始动于内皮细胞的损伤,而sE-selectin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增加,加剧了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附于血管内皮,使局部生长因子等表达和释放增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3.3 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Ca2+ 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family,Cadherin家族)

最初发现Cadherin家族是一种介导细胞间相互聚集的黏附分子。随之发现,有另外两种黏附分子与其有同源氨基酸,因此将其命名为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对细胞的选择性聚集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用PCR和westernblot方法将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内的P-cadherin进行检测,得出DN组大鼠肾小球内P-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P<0.01),可作为判断DN进展的指标。

综上所述,炎症机制已经成了研究DN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研究,阐述了DN发生的炎症机制,为临床治疗DN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子桐,张超,沈雪梅.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5).

[2] Y.Ishibashi,T.Matsui,M.Takeuchi,S.Yamagishi.Metformin Inhibits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induced Renal Tubular Cell Injury by Suppress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via Reducing Receptor for AGEs(RAGE)Expression[J].Horm Metab Res,2012,(12).

[3] 王昱,鲍晓荣.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肾病[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11).

[4] 姚春莉.血清IL-2、IL-8及TNF-α水平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8,(24).

[5] 杜立樹,平龙玉,张曼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IL-8、IL-2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4).

[6] 杨浩,姜涛,宋秀霞.CRP、IL-6和TNF-α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1,(4).

[7] 安新焕,宋滇平,刘华,王玉明,段勇,冯霞.IL-6基因启动子区-634C/G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5).

[8] 唐小平,万沁,陈枫,陈丽丽,陈庄.2型糖尿病与白细胞介素-10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

[9] 王江东,房辉,闫全志,周东浩,姚会君.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0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592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1).

[10] 肖憬,詹翔,桑圣刚,陈慧.白介素8,白介素10联检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

[11] 白琳,邓洋,薛晔霞.SCD40L、IL-10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5).

[12] 徐莹,董霞,徐同道,周艳,刘鹏,张玉,戴红双,周立红.白细胞介素18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2).

[13] Kazunari Miyauchi,Yumi Takiyama,Jun Honjyo,Masatoshi Tateno,Masakazu Haneda.Upregulated IL-18 expression in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with nephropathy:TGF-β 1 enhanced IL-18 expression in 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8,(2).

[14] 侯斌,石峻.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s-CRP、Hcy、TNF-α、IL-6和IL-8的水平檢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3).

[15] 曹竞文,何庆,张明,于俊娜,张榕榕,牛文彦.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脂肪细胞脂联素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0,(5).

[16] 程惠玲,张丽,张振.趋化因子受体CCR4与CCR5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

[J].预防医学论坛,2009,(11).

[17] 魏平,梁瑞凯,谭明红,匡剑韧,宁宁.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MCP-1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9).

[18] 张亚莉,冯婕,姜莎莎,李燕,孙吉平,王慧芳,于琳华,郭尚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全科医学,2013,(27).

[19] 唐若澜,魏麓云.CXCL16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2,(4).

[20] 杨敏,李艳波,尹嘉晶,王红杰,王君,田慧.CXCL16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6).

[21] 姚春莉.血清IL-2、IL-8及TNF-α水平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8,(24).

[22] Yoshihiro Kamada,Hitoshi Matsumoto,Shinji Tamura,Juichi Fukushima,Shinichi Kiso,Koji Fukui,Takumi Igura,Norikazu Maeda,Shinji Kihara,Tohru Funahashi,Yuji Matsuzawa,Iichiro Shimomura,Norio Hayashi.Hypoadiponectinemia accelerates hepatic tumor formation in a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mouse model[J].Journal of Hepatology,2007,(4).

[23] 王尧,黄欢,胡艳红,孙子林.α2β1整合素Bg1Ⅱ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11).

[24] 王瑶,段文若,丁元美,李晓红,申黎艳,于民民,马小莉,栾健.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9).

[25] 李明,梁玮.C反应蛋白、E选择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黑龙江医学,2008,(10).

[26] 李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12-脂氧化酶活性及P-cadherin表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77);华北理工大学省级创新性实验(X201641)。

作者简介:李兴欣(1996-),女,湖南岳阳人,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糖尿病并发症;门秀丽,华北理工大学病理生理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蒋建华)

猜你喜欢

肾小球内皮细胞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雌激素治疗保护去卵巢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机制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GlobalFiler~? PCR扩增试剂盒验证及其STR遗传多态性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痰瘀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研究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