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富人”的日常何以成为外媒关注焦点?

2016-05-30贾钊

对外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利坚原乡中产阶层

贾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中国人已经富裕起来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阶层。这一群体不断壮大,在海外也逐渐引起关注。近来外媒屡屡就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做出富有新意的报道,引起海内外读者的浓厚兴趣。新近富起来的中国中产阶层是怎么成为外媒焦点的呢?让我们从外媒报道中看看门道。

近来,美国《纽约时报》一篇关于北京郊外度假小镇的稿件不仅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颇受关注,经由国内媒体译介,也在国内读者中意外走红,地产类和新闻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甚至将稿件中提到的楼盘名刷成了网络热词。

这篇题为《北京郊外的富人乌托邦:假装住在美国西部》的文章描写的是京郊“原乡美利坚”度假小镇,其英文名取自美国西部著名景点杰克逊霍尔,主打美式木屋文化。

这篇稿件将小镇的居民抽象为开着奥迪、路虎,憧憬美国生活的中国富人。但据国内媒体的后续报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中产阶层,包括退休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自由职业者等,他们也主动澄清了一些误读。

开盘十年,为什么还是外媒率先报道了“原乡美利坚”这个具有突出对外元素的典型事例?相较之下,国内外宣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有不少值得总结。

一、为什么“中国富人”总上新闻?

随着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大,中国新兴富裕阶层早已走上世界舞台。但是,其海外形象仍处于片面,甚至碎片化的阶段。近年见诸互联网的报道多是富起来的中国人在海外“爆买”奢侈品和奶粉等,间接树立了类似暴发户的形象。这也与国内外媒体相关报道不足有关。

曾经有外国朋友提出,外宣稿件的目标受众——西方主流读者,也刚好是当地的中产阶级——不会对中国的中产阶层生活状态感兴趣。

我们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群体在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外贸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巨大市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喜好或许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此外,中产阶层有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意愿与能力,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中产阶层新闻的对外报道是有广大潜在受众的。

这一判断也基本与外媒的报道实践吻合。去年以来,外媒驻华记者写出大量以“中国富人”、“中国中产阶层”为主角的报道。比如,《中国家长助国际学校财源滚滚》、《中国富人热衷购买运动装备》、《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游客酷爱潜水摄影》、《富裕中国人摆脱消费主义,选择简单生活》、《中国人对鱼子酱和松露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中产阶级偏爱进口水果》和《越来越多中国人爱上滑雪》,等等。

这些报道的显著特点即是关注“中国富人”的日常生活,在突出趣味性的同时,多条稿件还阐释了相关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读者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二、报道“中产阶层”的探索实例

最为常见的是将社会新闻和财经分析结合起来,如《“中高消费”令在华外企受益》、《生活水平提高、注重健康口味:中国人正远离瓶啤泡面》、《中国“黄金周”为“经济伙伴”带来惊喜,“私人定制旅游”深受中产阶层青睐》等稿件。

此外,外媒和国内外宣媒体还尝试了多种更具文化深度的观察视角。

美国《洛杉矶时报》1月21日的报道《在中国,加州的名字及其联想是金光闪闪的》,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中國城市里有不计其数的住宅小区叫做“优山美地”、“棕榈泉”和“橘郡”,许多旅馆起名“加州旅馆”,许多公司在注册时把“加州”或“纽约”作为商号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现象其实国内同行都司空见惯,但很少有人抓住这一线索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为什么外宣媒体未能率先发掘“原乡美利坚”这一奇异楼盘名称背后潜在的故事之原因。

《原乡美利坚》一稿在介绍居民对外国居住理念的认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小区设计中体现的开放、友善等特性。在中国城市典型的封闭式住宅小区,邻居之间可能都不认识。稿件也提到有些住户把房子前面的院子围起来,破坏了小镇原有的开放感。

新华社特稿《都市白领的“文艺情怀”:十六个女人一台戏》同样着眼于新兴阶层的社交需求和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讲述了一群白领通过社区话剧消除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增进邻里认同的故事。参与者认为,社区文艺活动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久违的归属感,让他们找到过去在筒子楼、胡同大杂院,街里街坊无话不说、互相帮助的感觉。

《南华早报》刊发的《富裕中国人摆脱消费主义,选择简单生活》一稿关注了一些富裕的中国人在遭受“过度消费”折磨后追寻“断舍离”的过程。稿件指出,富裕的中国消费者这几年显示出了强大的购买力,但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已经开始追求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需要的。

三、“中国富人”对外报道策略

基于上面的案例探讨,笔者认为国内外宣媒体在报道此类话题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着眼日常生活,抓住细节

不要忽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好故事是在细节中体现出来。讲述大问题,也要选能够引起共鸣的小切口。最后呈现出的即使是一个切片,或许是某个尚不具有普遍性的趋势,也有其独特价值。例如《原乡美利坚》一稿中,彼此陌生的住户在散步时碰见会相互打招呼,亲热地用昵称叫对方“香草”、“小狮子”和“老混混”。

2.突出涉外元素,贴近读者

香港《南华早报》1月3日发表的文章《中国的“绿手指”:随着北京富人在都市里闹中取静,园艺开始兴起》就讲了一个外国读者熟悉而中国富人刚开始接触的话题,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稿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外国读者不同的成长环境,解释了中国家庭在照料花园上遇到的挑战。“许多欧洲人或美国人拥有自家庭院,并从童年时就开始亲身参与园艺活动,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如何建造和照顾后院里的花园一无所知。”这一对比手法值得借鉴。

3.融入人文关怀,普世价值

一个好故事往往触及人类某种最本质的需求,比如《都市白领的“文艺情怀”》一稿中透露出的当代人对孤独的恐惧和渴望被群体接纳的需要。通过记录人们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稿件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普世吸引力的故事。在日常报道中,也应该避免过度娱乐化解读富人群体的行为。只有讲好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把传播者的观察和思考传递出去,逐步在海外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中国社会各个群体的客观真实形象。(作者供图)

猜你喜欢

美利坚原乡中产阶层
原乡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今年不举办“美利坚小姐”选美:这项赛事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强势归来——也可能一蹶不振 精读
美国“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美利坚的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