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伊朗高访看中国智库外交

2016-05-30王文

对外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伊伊方智库

王文

2016年1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14年来第一次访问伊朗。作为同一天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高访最重要配套活动“中伊智库‘一带一路对话”的承办机构,笔者参与了此前一些重要双边协议的商谈,全程亲历协调了两国智库对话,切身体会到伊朗对中国的超高期待,以及伊朗被解除制裁后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和精英的心态。同时,此行也使笔者对于我国智库未来如何运作收获了诸多心得。

中国伊朗关系史上的最高规格智库对话

在高访日举行的中伊智库“一带一路”对话是以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伊朗外交部、经济部等两国四大部委为支持单位,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双方都给予了高规格的支持,伊方邀请了三位前驻华大使、前外交部副部长等重量级嘉宾;中方也邀请了前中东特使吴思科、中国银行前副行长张燕玲等资深人士,被两国舆论普遍视为第一次真正有官方高层支持的中国伊朗智库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在开场致辞中讲道,这次智库对话将开启中伊交流史上的三个“最”:“最高规格的智库对话,最大规模的思想碰撞,以及中伊智库交流对话机制的最初建立。”伊朗国家电视台前后两天实时滚动记录了这场智库交往事件,在国内,央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都整版报道了相关情况,可谓盛况空前。

在开幕式上,伊朗经济与财政部副部长哈扎伊在致辞中脱稿讲道:“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在我看来是当今世界政坛最重要的国事访问。原本我是被安排参加习主席活动的,但智库对话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我必须来参加。一是表达伊朗官方对智库的支持,二是伊朗把中国看作兄弟。”作为中国官方代表,具体承担国家“一带一路”办公室有关工作的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也做了积极的回应,他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伊朗的关系,并始终坚信,中伊关系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双边关系。”

有了官方的积极支持,双方智库对话嘉宾打开了话匣子。有的伊方代表感慨道,在伊朗被制裁的最困难时期,中国一直在提供援助,是靠得住的兄弟;有的则说,伊朗是中东最稳定的社会,中国应该给予更大规模的投资,至少不应低于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规模;更多的伊方代表则控诉国际秩序的不合理,屡屡提出要与中国一起改变国际秩序的期许。而中方却显得更为理性,大多讲述的是两国的历史文明渊源,以及具体的有待实现的合作项目和机制。这使得一些伊方智库学者有些耐不住性子,对于我们来自中国的好朋友没有回应他们要改变世界秩序的想法疑惑不解。于是,中方几位嘉宾回应说,中国外交是综合性的、全球性的,不可能只是对伊朗一家;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贡献者,也是改革者,但中国不是革命者。中国外交政策不希望制造敌人,而是希望国家崛起为世界带来和平红利。拉中国在世界“干革命”,恐怕是过高的期待。

如此回应多少让一小部分伊方学者感到几分失望,但更多人感谢中国的坦诚,进而将话题转到了“一带一路”等更多的务实合作上来。伊朗的最重要智库、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扎赫拉尼還悄悄地把笔者拉到一边,强烈要求单独聊聊一些更具体的合作。

智库外交实现了“一带一路”“五通并举”的重大进展

更让人称道的是,在对话会上,两国签署了《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大学和伊朗外交部、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备忘录》,该协议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重要大国之间官学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智库合作协议,是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的重大成果之一。协议涉及大量共同研究的合作项目,而伊方非常想借这个协议,在政策沟通上实现重大突破。比如,扎赫拉尼明确提出,伊朗对于加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G20机制等具有强烈的意愿,希望得到中国智库与决策层的支持。这份协议也意味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初步建立了“官学联合、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合作模式,真正使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访实现了在“一带一路”领域政策、基建、金融、贸易和人文等“五通并举”的重大进展,大大推进了中伊两国的关系。

伊朗处于“一带一路”交会地,同15个国家相邻,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伊朗拥有世界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国土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其8000万人口的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面积与人口双双居世界前20位。伊朗基础设施底子好,拥有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相当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2016年初,被美国制裁了36年的伊朗被解禁,明显处在经济潜力释放的前夜。在德黑兰,北方国际公司负责人说,德黑兰正在修建的五条地铁,全部由中国公司承建。据一位旅游公司老总透露,未来3年,伊朗将会迎来3000万外国游客,仅德黑兰就要再建至少250家星级酒店。在街上,笔者常常看到行驶中的力帆、长安、吉利等国产名牌汽车。

中国连续7年保持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4年,中伊双边贸易额创下518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中国是伊朗原油的最大购买国,能源合作是重要压舱石。报道称,伊朗总统鲁哈尼在与习近平共同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习近平主席是伊朗被解除制裁后第一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在今后十年要把两国贸易额扩大到6000亿美元”。两国当日签署了17项协议,包括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金融、高铁、自由贸易区、能源等。有人预计,伊朗被压抑的外国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美元。据估计,解除制裁后的伊朗如能保持年均8%左右的经济增长,那么,每年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在高访日前后,笔者在德黑兰遇到许多随访的中国企业家,他们都表示在伊朗看到了未来的国际投资重大商机。

当然,伊朗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外国投融资体系还亟待提升,对蜂拥而至的外国人的适应度还需调适。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可以用时间来弥补。从长远看,2016年的伊朗非常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不同的是,伊朗对全球大国的判断力远比当时的中国要更清晰。很明显,伊朗得了“发展饥渴症”。如果“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不仅可以在伊朗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间级对接,甚至能够成为“一带一路”的旗舰店,因为“一带一路”需要有的不只是意愿,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潜力。伊朗一样都不缺。而在这个进程中,智库的作用相当重要。

为何中伊智库的推进能够如此顺利

伊朗虽然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但中国与伊朗的社会交往并不算多,为何能够在伊朗呈现如此良好的“一带一路”推进状况呢?

首先,重要部委对智库的充分支持和对智库的信任是首要前提。很长时间以来,此次对话会一直都与两国重要部委保持沟通,并得到全力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国决策者对智库作用的高度重视。

其次,在当地的人脉经营与细致的工作积累是基础条件。笔者四年前曾访问伊朗,并连续在大众媒体上发表了《伊朗十记》,以切身经历阐述了伊朗是一个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国家。该文引起了伊朗官方和社会的关注,被翻译成了波斯文。至此,笔者所在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伊朗方面便建立了联系。2014年6月,曾担任伊朗外交部长多年的最高领袖外交顾问韦拉亚提博士访华,钦点要去中国人民大学,并“屈尊”成为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同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十二国智库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伊朗驻华大使、前外交部副部长等多位政要与会,并发表重要观点。此后,人大重阳代表团先后四次访问伊朗,与当地来自政坛、企业界的人士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协调,进而获得了伊朗方面的充分信任。

再次,资深重要人士对“一带一路”的全面参与是必要因素。双方都给予了高规格的支持,双方人士均有参与,被两国舆论普遍视为第一次真正有官方高层支持的中国伊朗智库对话。

最后,双方智库对具体议题的坦诚沟通与相互理解是长期动力。这次对话后,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扎赫拉尼对笔者说,这次对话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中伊对话,希望能够早日进行第二轮。

可见,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尤其是智库外交的模式,并不容易。但只要持之以恒,成绩就一定一天比一天更显著。期待“官学合作,互推共建‘一带一路”的跨国智库合作模式早日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rdcy2013。)

猜你喜欢

中伊伊方智库
中伊贸易网
日伊方3号机组重启
全球影响力分析框下的中伊能源合作关系研究
微智库
微智库
中伊媒体对话会在德黑兰举行蒋建国发表主旨演讲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本期导读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