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小枣

2016-05-30肖复兴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枣沧县乡情

肖复兴

枣有多种吃法,枣也可以入菜,当然也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这样的做法。

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然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全部用小枣做成的,一盘端上来,红扑扑的,玛瑙一样层层叠叠全是枣。只是将枣去核,中间塞上一层粘面,使得这道菜红白相间,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浇上一层拌有桂花的浓汁,又使得这道菜玲珑剔透、晶莹透明,还多了一份浓郁的香味。

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粘面,就更有嚼头。粘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了。北方人都爱吃粘面,有了这层粘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这样的菜。家乡沧县被称为枣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起家乡的枣,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如果有家乡人从老家给他带来小枣,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了。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对于我来说,虽然一眼认不出来,看不出它和其他地方的枣的区别来,但只要吃上几颗,就会和别的枣判若两人般分得清爽。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唯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甜是足够的甜,父亲说甜得齁嗓子,哪儿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父亲自年轻时离开沧县四十多年之中,只回过一次老家,没给我们带回别的什么东西,但没忘记给我们带回家乡的小枣。所以,沧县小枣的影子和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里有父亲的一份乡情,也有我的一份朦朦胧胧的乡情。虽然还没有到过家乡;即使离家乡还很遥远,有了这小枣,家乡便像是会飞的云一样摇曳在眼前了。有诗人曾经说过乡情是一枚邮票,对于父亲和我,乡情只是家乡的小枣。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这道菜。

家乡热情的主人告诉我这道菜的做法:先将小枣用开水煮一下,去掉土腥味,让枣肉蓬松;再去核过油炸一遍;然后在中间塞上粘面烹调;最后浇汁起锅。做法并不复杂,但想出做这道菜的人,确实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

回到北京,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方法是一点不差的,也就是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橘易地而成枳吗?

毕竟那是在家乡。毕竟,一个是我童年的枣,一个是我故乡的枣。

心灵手札

在这篇散文里,作家写的是自己吃枣的经验,谈的是自己买枣吃的体会,还有作家对童年和故乡小枣的回味,但在这些看来很生活化的叙述里,却有着作家对朴素生活的留恋,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而在这些朴素大方的文字中,作家的心性、作家的思考、作家的人格、作家的情感等方面都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点矫饰的成分。

猜你喜欢

小枣沧县乡情
沧县人大常委会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沧县场景
小枣
乡情
沧县人大常委会视察民生实事票决项目落实情况
乡情如歌
一坛乡情煨酒
小黑豆和小枣
侨讯乡情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
沧县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保障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