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奋进谋求新突破 创新发展应对新常态

2016-05-30杨志泉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对策建议

【摘要】十二五以来,旬邑县经济总量温和扩张、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但仍存在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持续下行、投资凭颈制约、消费扩张阻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通过对十三五面临形势分析,提出了调结构助推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促提质增效、拓展模式推动工业经济、完善体系发展旅游、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对策建议。

【关键词】旬邑;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总基调,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果畜富民、旅游兴县、城乡一体”五大战略,突出“保增长、强基础,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重点,真抓实干,顽强拼搏,推动了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温和扩张,增长步入新常态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接近50亿元,为49.32亿元,2015年达到104.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3倍,五年间增加了55.6亿元,年均增加11.12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持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2011、2012,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15%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18.4%、17.9%和16.2%。2014、2015年增速开始降低到15%以下,分别为10.2%、8.4%。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低于“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3.4个百分点,且增速逐年回落,全县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人均GDP水平明显提高。人均GDP先后突破2万元、3万元大关,到2015年达到39503元,较2010年增加21371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5.8:59:15.2,相较“十一五”末,一产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1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9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国民经济产业格局,全县第二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正在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农林牧漁业总产值达51.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74.2%下降到2015年的68.6%,牧业比重由18.9%上升到20.5%,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5.2%上升到9.6%,林业、渔业由1.7%下降到1.3%。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1.25万吨;生猪存栏49.5万头;园林水果产量57.1万吨,其中苹果产量55.1万吨,“马栏红”苹果荣膺央视“2015魅力农产品”。全县建成国家级“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现代农业园区省级2个、市级3个,落实各类家庭农场32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县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园区支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县工业经济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13家增加到19家,完成增加值6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2%,较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五年间,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2.7%,年均拉动经济增长14.4个百分点,工业是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规模工业中,煤炭工业产值占90%以上,为全县工业支柱行业。

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以“红色经典游、休闲度假游、生态人文游”为主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大型超市等服务行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电子商务等,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通过不懈努力,现代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县域发展的“软实力”不断增强,2010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04、8.03、9.22、10.42、13.94、15.9亿元,2015年是2010年的 2.27倍,年均增量1.78亿元、增速10.2%。

(三)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先后实施了“百万头生猪养殖”、煤矿技改等一批产能扩充项目,百岭寺水库、蚂蚁沟示范园等一批水利设施项目,咸旬高速、旬耀红色旅游公路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县城集中供热、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旬邑中学新校区建设等一批民生项目,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景区建设项目。2011—2015年,全县四年间累计完成投资额326.3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投资的3.38倍,年均增长23.27%。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举办“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等文体旅游活动打造旬邑名片等,以旅游带动消费。止2015年底,全县注册旅游运营字公司5家,建设商务酒店2家,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培育农家乐接待户60户,全县全年接待游客3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同时,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宽乡消费渠道,改善优化消费环境,消费流通领域繁荣活跃,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获得长足发展。201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亿元,是2010年的2倍。

(四)经济运行质量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增强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55.4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4.48亿元,年均增长2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10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9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由2010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2亿元,年均增长22.8%。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210%,年均增长32.7%,平均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8.6个百分点。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10年全县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2.9%,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为16%,止2014年底,全县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到99.3%;农村低保标准由2010年每人60元/月(贫困)和70元/月提高到2014年的每人130元/月和170元/月,城镇低保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290元/月提高到了2014年的每人375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一直保持在了100%。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5516元增加到2015年的28409元;年均增加2578.25元,增长12.9%。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368元增加到2015年的9614元,年均增加1049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4.2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1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3.8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30.1亿元。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7897元、2188元增加到2015年的16024元、4695元,年均增长15.2%、16.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下降到了30%以下。

二、全縣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体量较小。经过多年发展,全县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虽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4.9%,但仍较全市县均水平低个2.8百分点,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中仅列第十位,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依然突出,且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呈逐年下滑趋势,由2010年21%滑到落到2015年的8.4%,五年时间下滑了12.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扩张势头进一步有所回调。

(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是服务业占比偏低。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1:64.9:12,一产占比偏高,高于全省、全市9.8、7.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低于全省、全市13.1、13.8个百分点;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四年间年均增加量占生产总值年均增加量的10.3%,仅一成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低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0.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二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70%以上,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90%以上,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三产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接近五成,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三)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农村劳动力要素外流,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缓慢,农业效益低下。随着全县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下降,农业从业人员相对匮乏,农业生产人工费用不断增加;加之农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更新不快,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十分缓慢,农业效益低下。三是农村二、三产业欠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缺乏相应的龙头企业拉动,农业生产停留在初加工、粗加工阶段,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四)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是作为能源生产大县,煤炭业为全县工业支柱产业,受国内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全县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回落;受市场需求、产品品质影响,产品销售艰难,部分企业不能全力生产;二是非煤规模工业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我县非煤规模工业企业从2011年的2家增长到2015年的9家,非煤规模工业企业个数所占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大,但全县非煤规模工业企业均处于在建成长期,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过小,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三是投入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四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

(五)投资凭颈制约因素明显。全县投资总量虽在不断攀升,但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县投资项目在不断减少,投资项目储备不足,民间投资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一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我县投资项目多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大部分为中小投资项目,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较少,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几乎没有。二是工业投资占比在不断减小。2013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1%,2014年为38.9%,2015年为26.43%,工业投资占比逐年降低,且工业投资主要依赖传统的制造业投入,缺乏高科技行业的投入。

(六)消费品市场扩张阻力加大。一是居民收入低,对市场消费的支撑力不强。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决定其购买力,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15年分别列全市第十、第十二,属于偏低水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加之日益增大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形成的压力,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不强。二是消费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行业企业大量扎堆,经营环境不佳,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购买力外流。全县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的好的服务业企业较少,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加之电商、网购对实体消费的冲击,导致大量购买力外流。

(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6: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成因为:一是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全县农业产出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不高,务工人员劳动报酬偏低、收入较少;三是城镇化水平低下。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1.8%,较中、省、市分别低22.97、20.77、15.93个百分点,在全市十三个县市区中仅高于武功、礼泉列第十一位,城镇化程度不高,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三、“十三五”经济形势的预判

根据十二五期间全县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态势,以及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预期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发展步伐放缓。

(一)有利條件和因素。(1)从宏观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继续加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力度,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传统产业设备更新、生态环保、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我县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等制约因素逐步消除,为大众创业带来利好条件。三是各级、各界对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地区关注度的提升和支持扶持力度的加大,对旬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2)从产业方面看,一是近几年来,旬邑持续扎实推进的果树新栽、果园更新换代、果业品牌建设和果畜互动工程,巩固和强化了苹果产业的优势主导地位;二是咸旬高速、旬铜高速的全线贯通,将旬邑拉入了“大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加之全县上下持之以恒的环境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味不断提升,为吸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旬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有力支持。

(二)不利条件和因素。(1)从产业方面来看:我县依旧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多,加之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增长空间有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不强。第二产业是我县经济增长的引擎,煤炭产业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以上,工业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去产能”对煤炭企业影响较大。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新型服务业的支撑,而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2)从投资、消费和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三驾马车”的角度看:受国内经济增长进一步减缓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投资企业融资困难,投资项目减少;周边县区旅游业发展壮大,对我县带来不小冲击,从而影响了消费市场,而我县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全县消费市场乏力;我县属于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县份,投资和消费的基本要素绝大部分来自县境外,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的“消”冲减了投资和消费的“涨”。

四、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一是狠抓招商引资。立足旬邑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招引一批符合旬邑发展特征、成长性强、带动力强的项目,集聚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二是推广第一产业向二三产延伸。旬邑农业以苹果为主,在做好农业种植的同时,应拓展与果业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如果箱的生产印刷包装、果酒果干的制作等;在巩固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及深加工、冷藏储运、批发配送、零售等关联产业。三是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利用旬邑路路畅通的机遇,有重点的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发展三方物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到位、辐射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启动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进一步拓展家政服务、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等服务领域。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方面投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产品品种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引进一批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延链、并链、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三)拓展工业模式,推动工业经济。一是现有的煤炭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发展精洗煤和精选煤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对原煤进行分级转化和梯级利用,降低消耗,巩固产能,稳定增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二是鼓励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兼并整合县域内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加快对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三是依托产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发展能源化工、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非煤产业,做大做强园区规模和提高园区产出。

(四)完善旅游体系,推动旅游发展。一是加强旅游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符合旬邑实际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强化旅游政策的制定、产业的规划、行业的管理、项目的招商和形象的推介等职能,将分散、粗放的旅游管理转变为集约化、规范化旅游管理,完善旅游配套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逐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旅游“空挡”时期资源的利用。建设一系列体验性活动场所,如根据景区的特点建设相对应的拓展训练基地或建设滑雪场,拓宽旅游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景区的回头客源。三是加大旅游宣传。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包装宣传,可策划一些宣传炒作新闻进行宣传,在高速路口、交通要道和公共场所等显眼位置设置旅游宣传牌、指示牌和标志性建筑,扩大旬邑旅游的知名度。

(五)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提高投资质量。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强的特点,民间投资发展水平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因此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民间投资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新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结构;引导民间投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为其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电力、热力、水等基础设施产业,为民间投资搭建平等参与开发公共资源的平台。

作者简介

杨志泉,性别:男,职称:统计师,目前从事工作:政府统计,单位:旬邑县统计局,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对策建议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浪潮下保险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