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穿越大型半充填溶洞施工技术

2016-05-30叶建文

科技与企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处理技术

【摘要】云桂铁路富宁隧道D4K341+050~D4K341+176段揭示大型半充填溶洞,纵向长度126m,推测溶洞横向宽度40~54m、高度20~50m、隧底充填物厚度10~15m,最厚达32m,溶洞走向复杂多变,各段形态各异。因隧址位于地下水位线附近,充填物在地下水冲刷下容易流失,基底不稳,通过多种方案比选,采用桩板结构刚性过度,桩基置于完整基岩一定深度,确保隧道基底及右侧边墙稳定。

【关键词】富宁隧道;充填溶洞;处理技术

引言

云桂铁路云南段富宁隧道全长13625米,为全线I级风险隧道之一,该隧道采用“两横洞+两平导+一斜井”的辅助坑道模式组织施工。隧道不良地质有断层破碎带、危岩落石、堆积体、岩溶、岩体破碎、软岩大变形、松软土和膨胀岩土。其中在D4K341+050~D4K341+176段揭示一大型半充填溶洞,在堆积物中有未充填的空间及通道,充填物主要为碎块石土夹砂土及黏性土夹碎块石土等,为溶洞坍塌、溶蚀及流水携带来的堆积物为主,块石成份为灰岩,大小不一,无胶结,呈松散状,稳定性极差。因隧址位于地下水位线附近,受季节变化,充填物在地下水冲刷下容易流失,基底不稳,通过多种方案比选,采用桩板结构刚性过度,桩基置于完整基岩一定深度,确保隧道基底及右侧边墙稳定。本文针对该溶洞的整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今后遇到类似情况,确保快速通过溶洞,且确保结构稳定提供参考。

1.富宁隧道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云桂铁路云南段I标富宁隧道位于云南省富宁县新华镇那农村境内,设计为客货共线双线隧道(开行双层集装箱),隧道起止里程D4K339+026~D4K352+651,全长13625m。隧道一般埋深100~400m,最大埋深455m,最小埋深为10m。

全隧揭示溶洞共10余处,其中大型溶洞两处,分别为D4K340+760~D4K340+840段的大型全充填溶洞和D4K341+050~D4K341+176段的大型半充填溶洞,其整治方案均为桩板结构刚性过度。本文结合D4K341+050~D4K341+176段大型半充填溶洞的初支防护、衬砌结构和排水系统以及基底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1.2 溶洞规模

通过施工开挖揭示、物探以及钻探等综合勘察分析,该溶洞纵向发育里程为D4K341+050~D4K341+176,主要发育于线路右侧及右侧基底,溶洞长度126m,推测溶洞横向宽度40~54m、高度20~50m、隧底充填物厚度10~15m,最厚达32m,溶洞走向复杂多变,各段形态各异。

D4K341+050~D4K341+150段岩溶发育于线路右侧及右侧基底,充填物为块石土夹砂土、黏性土,充填物厚月20~30m;D4K341+150~D4K341+176段线路左侧填充面至隧道拱顶以上亦有岩溶发育,充填物为块石土、粉质黏土,其中粉质黏土占较大比例,该段充填物厚约25~50m。溶洞在纵向呈瓶状,瓶口朝向小里程,瓶底朝向大里程,平面近似长方向,主要发育于线路右侧。推测溶洞平面范围约5300m3,体积约149000m3。

1.3 工程地质

溶洞发育于泥盆系下统芭蕉箐组(D1b)白云质灰岩地层中,为大型半充填溶洞,在堆积物中有未充填的空间及通道,充填物主要为碎块石土夹砂土及黏性土夹碎块石土等,为溶洞坍塌、溶蚀及流水携带来的堆积物为主,块石成份为灰岩,大小不一,无胶结,呈松散状,局部可见砂土及黏性土充填,稳定性极差。

1.4 水文地质

岩溶区域处于岩溶水季节变动带,雨季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高于隧道洞身,旱季无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位下降后低于隧道洞身,因此,隧址位于地下水位线附近,受季节变化,充填物在地下水冲刷下容易流失,基底不稳。该段隧道汇水面积较大,地下水发育,正常涌水量为4454m3/d,雨季最大涌水量8908m3/d。该溶洞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且水位上升后形成较高水压,对隧道衬砌及防排水不利。

2.岩溶整治方案

2.1 超前地质预报

富宁隧道主要采用物探结合钻探的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主要包括TSP、红外探水、地质雷达、超前钻探、加深炮孔等。对多种预报手段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结合现场实际揭示地质情况、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和判断,进一步调整施工措施和方案。

(1)物探:每隔100米采用地震波探测仪对掌子面前方100米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位置、规模作较详细的预报,粗略探测围岩情况和地下水情况,每循环搭接10米;在地震波探测仪的基础上采用红外探水和地质雷达对前方30米范围内地下水和围岩情况做较详细判断,每循环搭接5米。

(2)钻探:在物探预报结论的基础上采用钻探手段进一步进行验证,更直观反映前方地质情况,超前钻探每循环30米,与上一循环搭接5米,每次钻探3孔;每循环施钻炮眼时,利用部分周边眼施作加深炮孔,准确探测较近距离的危险源,确保施工安全万无一失。

2.2 开挖支护

(1)开挖:因该溶洞主要发育于线路右侧,左侧为完整性较好的弱风化灰岩,隧道洞身结构处于偏压状态,为防止沉降变形超限及确保运营期间结构安全,隧道开挖断面较原设计放大100cm。

(2)加强支护:为防止岩溶在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该溶洞段由IV级B型复合衬砌变更为V级C型复合衬砌。采用全环I22b型钢钢架加强支护,间距0.6m/榀;

(3)超前支护:拱顶至线右边墙部位采用φ108管棚超前支护,环向间距0.3m,每循环施作长度根据钻进情况确定,管棚根数根据右侧溶洞向下发育情况确定,每循环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同时拱顶至线右边墙部位增设φ42大外插角(45°)小导管,环向间距0.4m,大外插角布置,每1.2m一环,每根长4.5m,施作根数由现场实际确定;拱顶偏线左至起拱线处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0.4m,每环19根,每1.2m一环,每根长4.5m。管棚及小导管内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为0.5~1.0MPa,并根据注浆效果优化调整注浆参数。取消拱部系统锚杆。

(4)系统支护:左侧边墙系统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4.0m,间距1.2m(环向)*1.0m(纵向)。取消右侧边墙系统锚杆,右侧边墙径向采用φ60钢花管注浆加固,钢花管长6.0m,间距1.2m(环向)*1.0m(纵向),注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并根据开挖揭示情况、超前地质预报及管棚揭示情况优化调整支护参数,根据注浆效果优化调整注浆参数。

(5)溶腔整治:对初支背后空腔采用C25砼回填密实。

2.3 基底整治方案

根据富宁隧道D4K341+076~+176段开挖揭示地质、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及补勘地质情况,经经济技术比选,对隧底D4K341+076~+176段基底溶洞采用钻孔桩-托梁-底板衬砌结构,结构形式见图1。具体措施如下:

(1)桩采用直径1.5m钻孔桩,桩长6~31m,桩横向设置一排,纵向间距5m,共设置19根,桩采用C35钢筋砼,桩底嵌入基岩不得小于3m,桩顶伸入横梁1.5m,桩长自横梁底算起。

(2)桩顶设置横向梁,梁长9.0m,梁截面尺寸2.0m(宽)*2.0m(高),梁一端置于钻孔桩上、一端置于稳定基岩上,并对梁端设置1m(高)*1m(宽)*2m(长)的楔子嵌入基岩,梁采用C40钢筋砼。

(3)考虑8~21#桩桩长较长,钻孔桩长细比较大,为提高桩-托梁基础结构整体刚度,8~21#桩间设置纵向连系梁,梁截面尺寸1.0m(宽)*1.0m(高),梁长65m,梁采用C40钢筋砼。

(4)筏板与二衬结构底板共用,厚度1.5m,宽14.02m,筏板采用C35钢筋砼,双向双层配筋,筏板10m一单元,每隔10m设置横向施工缝。

(5)D4K341+076~+176段分别于D4K341+076、D4K341+106、D4K341+126、D4K341+146、D4K341+166处共设5道变形缝。

2.4 衬砌及防排水

2.4.1衬砌防水

(1)D4K341+076~+176段段二次衬砌拱部、边墙及仰拱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10。

(2)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拱部及边墙部位铺设防水板加无纺布防水。

(3)D4K341+076~+176段拱墙环向施工缝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加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底板环向施工缝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加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纵向施工缝设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加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施工缝环向数量按10m一道计列,纵向施工缝数量按2道计列。

(4)变形缝宽度2cm,变形缝填充聚苯板并加设钢边橡胶止水带和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变形缝内缘采用双组分聚硫密封膏嵌缝。

2.4.2衬砌排水

(1)D4K341+076~+176段排水采用双侧沟加中心水沟的方式。侧沟主要汇集地下水,同时起到沉淀和兼顾排水的作用,中心沟采用盖板沟的形式,主要用于排水。侧沟与中心沟之间每隔3m设置一道横向100PVC排水管。

(2)D4K341+076~+176段二次衬砌背后设50环向盲沟,每3m一环;两侧边墙脚设80纵向透水盲沟,并每隔3m将地下水引入洞内侧沟。环向盲管、纵向盲管直接弯入隧道侧沟。

2.5 监控量测

隧道开挖后,随着应力释放和重新分布,围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位移和性质变化,在结构受力复杂,地质情况差的条件下,更应该建立严密可靠的监控量测体系,一是为施工安全提供准确信息,二是为调整预留沉降量提供数据支撑,三是为二衬施工时间提供信息依据,进而指导施工安全和质量。

3.结束语

通过采用钻孔桩-横向托梁-筏板结构刚性过度该溶洞,可有效提升隧道结构安全性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可以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时间和沉降量。

(2)为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后提供泄水通道,不会危及隧道结构安全,减少因水压上身后形成的渗漏水病害。

(3)通过对溶洞的安全防护,衬砌结构的特殊设计,确保施工期间及今后运营期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鸣冲.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穿越大型半充填溶洞综合处理综合研究.武汉,2010

[2]张国权.隧道穿越大型充填型溶洞基底注浆处理.武汉,2009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2010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J1149-2011,北京,2010

作者简介

叶建文(1972年4月),男,2015年7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处理技术
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探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展研究
浅议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简析常用园林生态水处理技术
浅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Java千万级别数据处理与优化
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