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6-05-30王畅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问题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过于强调学生的“集体性”而忽视其“个性”、过于强调学生的“精神性”而忽视其“自然性”、过于强调学生的“可塑性”而忽视其“主体性”以及过于强调学生的“纪律性”而忽视其“自由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

纵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虽有推行,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依旧存在很多偏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现象。

一、过于强调学生的“集体性”而忽视其“个性”

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中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儒家以协调、平衡为根本的泛道德思想仍将是潜在的评价标准。它强调了集体的主导性,强调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服从性,重视他人、集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了个人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很少会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来挖掘“人”的价值。这就必然导致了我们忽视个体的进取性、主体性,过分“优化”集体性的行为而把“不合群”的行为视为异类而加以否定。由于传统的制度、历史的需要以及认识的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个性发展有所忽视,导致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对整体的高度认同以及对群体的绝对服从,忽视甚至否定人的个性、人的自我价值和正当需求。这些在教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第一,对集体性的推崇就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的“灌输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被要求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相背离的,它不利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

第二,强调学生的集体性将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的一致性,教师用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每一个学生,而不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姜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过于追求集体性则必然导致教师以培养整齐划一的“听话型”、“服从型”的学生为终极教育目标,统一的知识目标、相同的能力目标和整齐划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彻底抹杀学生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则恰恰相反,它追求的就是对学生人格化的培养,主张在教学中“顺自然”、“展个性”,使学生成长为独特的人。

二、过于强调学生的“精神性”而忽视其“自然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有意淡化人的自然性,不重视人的物质利益的偏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精神性”主要是指高度的革命性和理想性,用生活中英雄人物的完美形象来要求教育对象,这显然是高于社会实际和人们的思想现实状况的,具有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的特点。受此影响,在现实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无意识地忽視掉学生的物质性需要和自然性需求,把学生看成是完美的天使,进而对每一个学生都提出了“至键”的要求,将很多至高至纯的精神属性方面的高要求强加给学生,这无疑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留下的弊端之一。回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有明显的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的倾向,更有用生活中英雄人物的完美形象来要求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教给学生理想的信念,一旦有了正确的信念,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人也就能朝着“完人”转变。而事实上,这些榜样都太过理想化,太过高于现实,使得这些榜样的故事在学生眼中仅仅是个“故事”而少了榜样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学生,全面地看到他们的“精神性”和“自然性”,尊重学生,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

三、过于强调学生的“可塑性”而忽视其“主体性”

人的确具有可塑性,人的可塑性赋予了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它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生理基础。可是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片面地理解了列宁的“灌输论”,从而致使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看中知识的灌输,进而演变成“填鸭式”教学,整个实际教学中都忽视了受教的主体,缺乏了对知识的内在诱导。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师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利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将富有主体意识的学生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让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理论化说教。这种过度功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学生完全成了任教师随意“塑造”和“刻画”的客体。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而学生则完全没、有了主体性。这无疑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的不是决定教给学生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来学习什么。

四、过于强调学生的“纪律性”而忽视其“自由性”

“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的人,具有群体性和合作性,为了实现自己和群体的共同奋斗目标,就不能不遵守一定的群体规范,例如道德、习俗、纪律、法令、法律和法规等。”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纪律性。然而,我们在要求纪律的同时,应该看到追求自由也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追求自由,力图挣开所有的束缚和限制。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偏差就是过于强调学生要有“纪律性”,要求学生无条件地遵守纪律,企图在纪律的要求下培养出“纯而又纯”的“听话”的学生。这无疑是束缚了甚至是否定了学生应该拥有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王菲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传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 [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徐巍、何赛雄.论我国中学政治课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 文史博览(理论),2011,07:85-87.

作者简介:

王畅(1977—),女,辽宁大石桥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鞍山市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課题编号:as20163056。

注:本文系2015年度鞍山师范学院硕士导师专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5yjszx14。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