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教学弊端浅析

2016-05-30张霞艳

大东方 2016年9期

摘 要:多媒体教学与过去的传统教学相比,更受学生青睐,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为一体,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需要我们一分为二来看待,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势必走入误区,本末倒置。

关键词:伤害思维;堵塞想象;淡化态度;冷冻情感;抹杀个性;削弱价值

如今,出外學习的机会越来越多,校内的教研氛围也越来越浓,学习也好,教研也好,最后几乎都集中在上课——示范课。很多课听下来,大有收益。但细细想来,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那就是无课件不成课。不妨放大一下,无论什么课也都这样不加思考地“鼠标点点点,画面飞飞飞”,会怎么样呢?

一、伤害思维,堵塞想象

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优点是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缺点是画面晃动太快,画面代替了思维过程,结论通过画面展示,而不是通过想象得出,因此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想象的发挥。它具有很强的预设特征,每一步都有是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让学生一步一步沿着老师的课件走下去,老师也是机械地操作鼠标,成为鼠标的奴隶!这是一种定向式、带着任务的驱动式的学习。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老师上《桂花雨》一课,当讲到“摇落的桂花像雨一样飘落下来”的时候,学生还来不及想象当时的场景,屏幕上已经出现了落英缤纷的画面。还有老师开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读到“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时就开始播放flash课件,山崎岖,水蜿蜒,风呼啸,雪飘飞,一会儿凄凉冷清的边疆,一会儿繁荣热闹的京城。笔者以为这些教学行为貌似想象的催化剂,实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在伤害,让学生慢慢地关上了想象的大门,使他们变懒,促成他们对电脑屏幕日益产生依赖心理。而教师还在沾沾自喜,自以为用画面取代学生闭目想象的过程很高明,却不知电脑时代的学生正在远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淡化态度,冷冻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沟通和交流在什么样的层面上来进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现在的公开课乃至平常课似乎都少不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师生间的启发、问候、表扬等互动少了,甚至有时整节课教师都很少发言,只是不停地点鼠标,学生像看电影似的。这样,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很少,阻碍了课堂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极少的板书,极少的思考,教师由原来驾驭课堂,变成一个被课件操控的“机器”,不知不觉地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也由原来的师生双边互动活动变成了一个老师时刻不忘操作课件、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机灌”的学习模式。

因此,过多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阻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教师为了应付課件,目光投向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投向学生,用课件代替讲解,用课件代替朗读,用课件代替板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唯恐打乱了自己的思路,唯恐打乱课件播放的顺序和流程。这样的课将本应多感官引导的东西变成了多感官刺激,表面上看似乎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其实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教者在课前忙于课件内容的制作,在课堂上最担心的不是学生答不上问题,而是多媒体设备千万别出问题。一句话,鼠标点击率高的课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少情感,缺交流,学生多呈现麻木状态。

三、抹杀个性,削弱价值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不同于车间流水线式的程序控制,而应是百花齐放,缤纷多彩。然而多媒体课件因其具有事先预设的特性,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千人一面,抹杀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从某个方面来讲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大多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由于受课件的限制,教学过程已经事先准备完毕,多媒体具有这种程序化的特点,使老师基本只能服从课件预设的轨道运行自己的课,这些灵感也只好忍痛告别,使课堂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

四、课件的制作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

教师应该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具体情况的研究,而课件的制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它设计和美化,占据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费时更长。如果在这方面付出太多,老师钻研教材教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有人会说,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资源共享的时代,无数免费的教学课件在等着你,不必要什么课件都自己亲手制作,这样又导致另外一个弊端,前面说到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容易变懒,其实最先变懒、降低课堂含金量的应是教师。所以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前,教师们习惯性的思维就是先上网看看人家是怎样备课上课的。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淡化了对教材的处理,削弱了对学生的研究,甚至时间紧迫时,有的教师会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课件就上课,连设计思路都不是自己的,哪里还谈得上因材施教?其实从实用性和教学效果而言,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整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不是像幻灯片一晃而过,过后即忘。

伤害思维,堵塞想象;淡化态度,冷冻情感;抹杀个性,削弱价值。这几句是笔者对多媒体用过头时其危害性的归纳。也因为这些危害平常并不为人们多加注意,所以笔者特意将这种危害性放大到很严重的程度。但笔者并不反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更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否定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绝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方式,要做到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能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萍,曾锴.多媒体教学热闹中的冷思考[J].关爱明天,2015,(12):622。

[2]保广明.试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弊端[J].青年时代,2015,(12):174-174.

[3]黄泽云,梁昌明,常磊等.基于学生态度的规避多媒体教学弊端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18-218,219.

作者简介:

张霞艳(1973.8—),女,汉,籍贯:湖南省,学历:本科,毕业院校:200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计算机专业,现有职称:一级,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麻园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