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技扶贫 “造血”致富

2016-05-30史瑞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专合造血陈伟

史瑞

8月15日,见到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狮湾村第一书记陈利军时,他刚从村扶贫基地回来,黝黑的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不时从脸颊滑落。

昨晚,一场暴雨让他彻夜难眠,今天一大早他便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应急排险。“基地里刚种下的桑树苗,是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希望,不能让这一场大雨给毁了。”这是压在陈利军心中一夜的“大石头”。带领大家扶正了树苗,又赶紧联系新苗补种,一根根树苗重新“站了起来”,陈利军紧锁的眉头松开了,一同参与抢救树苗的贫困户田平也露出了笑容。

贫困户组团入股

自去年从区纪委下派到狮湾村后,陈利军带领村民引水筑路,完善基础设施。但基础有了,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穷根”如何断,一直困扰着他。

陈利军一方面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积极开导大家不能等、不能靠,应积极主动参与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内江返乡创业“回家工程”,为每名村干部分好责任区,通过打“亲情牌”引导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就在这时,东兴区蚕桑局退休职工李全生进入了陈利军的视线。李全生在村里流转了520亩土地,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用来发展桑果种植及林下养殖。为了实现项目落地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陈利军提出了“党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桑果种植专合社,又从公司返租了50亩土地,建立狮湾村扶贫基地,与公司一起发展桑果种植。公司提供技术并按照每斤不低于5元的价格回收桑果。

在专合社内部,村集体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7万元作股占30%,全村23户政策兜底性贫困户以组团方式,将11万多元扶贫专项资金集中打捆作股占70%。陈利军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产1000斤,每斤5元保守计算,除去运行成本,23户贫困户平均收益在6000元以上。”

自加入专合社后,十五组贫困户涂加顺便一直在项目打工,“每天按照劳动强度能拿到40至80元不等。”涂加顺说,加上流转两亩地每年租金是800元,以及专合社种植收益,“这三项收入让我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了哟。”如今,狮湾村还成立了劳务公司,把村里的劳动力统一登记在册,一方面协调项目用工,一方面保障村民权益,对贫困户和残疾人实行优先用工。

增收实现“短平快”

在资中县发轮镇庙沟村,村委会旁有一幢两层高的蓝色厂房。刚进门,就听到“吱吱隆隆”的织布声,眼前三四十名妇女正忙着赶制蚊帐和床单。

庙沟村众成缝纫加工厂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建立“工厂+贫困户”的纺织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村民增收脱贫的重要载体。八组村民孙金花是返乡农民工,因在深圳制衣厂干过多年有经验,因而在厂里兼任现场管理员。她介绍说,自缝纫加工厂投產以来,已接了两单生意:一单是为隆昌的家纺厂加工8000床被套;一单是为成都的家纺厂加工3000多床蚊帐。“我们生产的第一批被套已经交回厂家,加工品质获得厂家的高度肯定。”

孙金花说,按照上午7点至12点,下午1点至7点的作息时间,每天都有几十名接受过培训的妇女参与加工产品。“现在村里的留守妇女不打麻将打衣服了。”

在投产以前,驻村第一书记陈伟利用下派“娘家”就业局的资源优势,邀请市、县就业局的缝纫老师现场指导,在庙沟村开办了电动缝纫专业培训班。36岁的贫困户张华英是首批缝纫班学员,经过10天技能培训,直接进厂上岗,她已经是厂里的熟练工了。“尽管允许农忙时间请假,但自开工以来,我一天也没有落下。”她希望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凭借自己年轻、手脚快的优势,可以多挣点钱,早日摆脱贫困。

陈伟表示,参加庙沟村首期电动缝纫专业培训的80名学员中,有56名都是该村贫困户。而按照目前的订单规模,贫困户当月学会技能当月就能上岗,周期短、见效快、零投入、零风险的居家就业模式,可保证每人每月稳定收入在2000元以上。同时,村里还有10名妇女通过技能培训,成为熟练工后,被招收到了成都、重庆的家纺厂,实现了劳动力的双向流动。

致富还靠“中长稳”

庙沟村有1600多名留守人员,其中留守妇女近400人。出于职业敏感,陈伟建立了全村留守人员的劳动能力台账。“在老人、孩子、妇女的留守人员结构中,妇女更具有劳动力。”

庙沟村的脱贫计划精准定位于留守妇女这一“主力人群”,缝纫加工和肉兔养殖两个项目都发挥了她们的优势。陈伟认为,增收致富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短平快”,还要“中长稳”。

在内江及周边的自贡等地,肉兔的市场需求稳定,“但是过去村民养兔受市场信息不通的制约,钱都让兔贩子赚去了!”回乡创业的养兔能手查秀英说。

庙沟村建立了由党员贫困户扶贫资金、项目扶贫专项资金以及社会资金三方出资的兔场,还成立了养殖专合社,包括了全村71户贫困户。他们不仅能通过产权和股权“分红”,还能通过养殖获取收益。这也创造了“贫困党员+贫困户+社会资本+养殖大户”的党员精准扶贫新模式。

村里还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这些钱都是找各个部门支持的,基金为无息贷款,如果亏了还将酌情予以减免。”陈伟表示,村民创业怕亏本、怕风险,而这样的设计就是让村民能大胆做事。

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他又思考如何从撂荒的土地上“做文章”。庙沟村有种植血橙的历史,但收益颇微。陈伟决定,改良品种的同时引进公司种植中药材。

加工产业立竿见影、快速收益;养殖产业周期适中、稳定收益;种植产业周期较长、长效收益。在产业结构上,庙沟村能实现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这也被陈伟称为庙沟村自我“造血”的“三期计划”。

本文供图/资中组

责编:李静

猜你喜欢

专合造血陈伟
Repulsive bubble–bubble interaction in ultrasonic field∗
陈伟教授简介
四川省广汉市黍鑫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粮食专合社联合社 搭建行业沟通协调平台
陈伟博士简介
咸丰 审计增强支部“造血”功能
Recent Progress in Heavy Fuel Aviation Piston Engine
安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证研究
论泸县畜禽专合组织的现状及对策
对当前畜禽专业合作组织现状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