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会师 中国安宁”

2016-05-30丁兆丹邓春富闫正宇高维海李冠然王偲

北京支部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会宁会师长征

丁兆丹 邓春富 闫正宇 高维海 李冠然 王偲

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的会师地。

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有“秦陇锁钥”之称,自公元前114年汉置祖厉县开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公元531年,北魏取“从此天下就会安宁”之意,改称会宁县。会宁,自古是丝绸古道上的历史重镇、文化名城。

历经两年,跨越15个省份,翻越40多座高山险峰,渡过近百条江河,经历600余次重要战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终于在会宁地区实现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阴谋的破产,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任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7月23日,我社“长征·踏歌寻根”报道组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驱车,沿青兰高速疾驰150余公里,晚11点抵达会宁县。夜色朦胧中,沿着汉唐古风浓郁的文化街行驶了几分钟,“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门牌映入了眼帘。高高的门楼上,灯光星光辉映中,一面鲜艳的红军旗帜铺底,毛泽东手书的“会宁好地名 好地名呀 红军会师 中国安宁”的匾额分外醒目。

80年前,一个云霞漫天的傍晚,就是在这个地方,篝火映红脸庞,歌声响彻云天——庆祝红军三军会师联欢会召开了。古老的会宁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雄伟的城楼上红旗飘飘,抗日的标语贴满四城,欢呼红军胜利会师的口号此起彼伏。数千名红军将士高唱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

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

欢呼三个方面军,

百战百胜英勇弟兄。

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

走向抗日最前线!

……

“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

“联欢会是在哪里开的?谁主持的?有什么故事?”在采访第一站——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一名当地的小姑娘一路紧随我们的报道组,不停地追问着解说员。

这次偶遇让我们对会宁的红色故事更加充满了期待。小姑娘叫王艳,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她从小对红军故事很感兴趣,趁着暑假随家人来参观。

“三军会师联欢会是1936年10月10日傍晚在我们县城明代文庙大成殿前举行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党员郭晓靖边走边绘声绘色地解答着:“大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中革军委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贺电》。”走进大成殿,郭晓靖指着大殿中央摆放的大供桌说:“这张桌子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了,是朱总司令宣读贺电时的讲台,现在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我们的镇馆之宝。”

《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贺电》是长征途中中央发出的唯一一份庆祝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贺电,是三军会宁会师的有力证据。

“朱总司令,张总政委,彭司令员兼政委,贺总指挥,任政委,徐总指挥,陈政委,转一、二、四方面军各军事政治机关,各军、师、团、营、连、排、班首长及全体红色战士同志们:(甲)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一楼大厅的墙壁石刻上,我们低声吟诵着《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贺电》。贺电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称呼,把营、连、排、班长称为首长,这是中央文件、通电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这一独特的称呼反映出党中央、毛泽東同志希望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能够团结起来,壮大革命力量,完成北上抗日大业的迫切心情和无限真诚。

“三军会师”为什么选择在会宁?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原主任杜永胜为我们详细地说起缘由:“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战,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会宁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6年9月下旬,毛泽东在陕北保安讨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时,就选定了会宁。”

那是1936年9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毛泽东正准备吃晚餐,周恩来来了。两位伟人边用晚餐,边商议三军会师地点。周恩来喝下一口小米稀饭后把话引入正题:“主席,现在二、四方面军即将北上,一方面军也正南下迎接。关于三军会合的地点,请主席考虑一下,军委也好提前协调安排。”

是到了考虑三军会师地点的时候了!在此之前,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出发,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11个省,渡过22条大江大河、翻越22座大山,进行重大战役战斗380多次, 突破了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自1935年3月底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长驱1万余里,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红军第2、第6军团1.7万余人,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后与红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历时11个月,转战湘、川、黔、滇、康、青、甘、陕等8省,进行战役战斗110多次,行程2万多里。

毛泽东思考片刻说:三军会合的地点是要慎重考虑,选个好地方。上次和国焘会合,选了个两河口,结果分道扬镳了。这回再不能重蹈覆辙。说着,他抬头问:军委其他同志有什么意见?周恩来回答:我和德怀同志商量了,认为放在会宁为好。见毛泽东正在沉思,便接着解释: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北控靖(远)、海(原),西障定(西)、临(夏),南蔽秦(安)、通(渭),东跨隆(德)、泾(源),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二、四方面军北上必须经过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既占领了枢纽地区,又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毛泽东突然问:“胡宗南现在到了哪里?会宁那边敌人兵力如何?”

周恩来当即汇报:“胡部现仍在天水地区。据侦察报告,会宁只有甘肃省保安团和县保安队400多人守卫,兵力十分薄弱。”

毛泽东说:“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得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而起的呐。”

周恩来也被毛泽东的豪情和幽默所感染,笑着说:“主席联想得好。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杜永胜进一步解释道:“实际上,党中央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不仅仅在于会宁地名好,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另外三点:即会宁便于红军‘行、打、藏。行——会宁北邻黄河,是红军北进黄河实施‘宁夏战役的必经之地,也是接近黄河的最短距离;打——会宁是陇中战略要地,加之独特的地形地理条件,占据会宁不仅有利于红军运动防御作战,而且有利于红军的东进转移;藏——会宁耕地广阔,人口较多,村落集中,民风朴实厚道,有利于红军集中休整,补充给养。”

会宁会师期间,虽然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但对于红军会师一直都在运筹帷幄之中,一刻不曾间断对红军的领导和关怀。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张红军党员登记表,记录的是一位名叫李道存的湖北黄安籍红军的家庭历史情况。这张党员登记表是三军会师后遗留在县城周家大院里的,不识字的周大妈后来把它剪成枕头样子,保存在绣花枕头套里,直到1996年被她的儿子周大勇发现才交给了纪念馆。

这是一张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党员登记表,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岁月里,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坚定信仰。正是凭着这一点,红军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为了纪念红军三军胜利会师,建国后会宁人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三塔环抱、象征红军三军胜利会师的会宁县地标——会师塔就是一个见证。年逾古稀的会宁县原政协主席王价是1986年建造会师塔的亲历者,当时他提出了“三塔合一,红墙绿瓦,六边塔形,仿古风格”的建造理念。“这是纪念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的时候,会宁县人民自筹资金兴建的。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为会师塔亲笔题写了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这个题名并没有署名字。当时,邓小平题写完塔名之后没有落款,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多都牺牲在长征路上了,有好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

长征途中,红军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烈士的遗骨。各路红军长征出发时20多万人,到会宁会师期间时仅有7万余人,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革命的力量和火种保留了下来,宝贵的长征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铁流后卫”血染大墩梁

7月的会宁,天高云阔,群山披绿。一大早,迎着薄雾晨曦,报道组沿着县城一路往南,行驶约30余公里,来到了中川镇大墩梁战斗遗址。

“三军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就是大墩梁阻击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党员段亚平沿路介绍。

1936年10月,为了将红军在西北地区一举歼灭,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调集胡宗南第1军、王均第3军、毛炳文第37军、东北军第67军和骑兵军5个军,组织“通渭会宁战役”,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此时的会宁地区,国民党大军压境,凭借着优势兵力和飞机的支援,相继攻打红军控制的通渭、马营、华家岭、会宁等要地。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红军指战员们英勇作战,顽强抗击。

担任大墩梁阻击战的是红5军。红5军是一支鐵军,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打的仗最多,吃的苦最多,伤亡也最惨重,但红5军的战士个个都英勇善战,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称为“铁流后卫”。

报道组一行气喘吁吁地爬上了海拔2200米的大墩梁制高点。一场新雨过后,土地湿润松软,草木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山顶上,高高耸立着“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茂密雪松环绕四周,枝条上挂满了洁白的花朵,默默缅怀着英雄先烈,无声诉说着当时激烈的战斗……

10月23日,与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的红5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上。在副军长罗南辉的指挥下,红军先后5次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为了节省有限的子弹,战士们多次冲入敌群,用刺刀、木棒、枪托和敌人搏杀。看着死伤无数的战场,敌军不得不变换进攻的方式。他们从兰州调来了7架飞机,在大墩梁上空呼啸着,俯冲着,轮番将一排排炸弹疯狂地投了下来。没有树林遮挡的光秃秃的大墩梁陷入了一片硝烟战火中。85岁高龄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吴福来生前曾动情地回忆当时作战的情形:“我们打了两天两夜。敌人死了四五千。红军人不多,勇敢得很,个个向前,没有一个后退的。”

不幸的是,几枚炸弹投中了红5军指挥部,副军长罗南辉再次负伤,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闻讯后悲痛不已:“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

战士们含泪掩埋了他们敬爱的副军长后,继续投入战斗。飞机轰炸过后,敌人蜂拥而至,接着是一场又一场残酷激烈的肉搏战,有的战士牺牲时口中咬着敌人的手指头,有的战士倒下后仍手持卷刃的马刀。

这场悲壮惨烈的血战整整持续了两天,红5军伤亡887人。他们用惨痛的代价,胜利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掩护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

大墩梁上埋忠骨,烈士英名颂千秋。罗南辉和887名烈士的遗骨一同埋在了大墩梁。“当时牺牲的红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2岁,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段亚平无限惋惜地说。

站在高高的大墩梁战斗遗址上,抬眼望去,四周层层叠叠,尽是风光秀丽、黄绿相间的梯田,迎风旋转的白色风力发电机组点缀其间。这片曾洒下红军将士鲜血的红色热土,如今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家园。

“像大墩梁这样的狙击战,始终伴随着会宁会师前后,这也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不能一次完成的原因。三军会师是在战争状况下进行的,使会师地点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杜永胜向记者介绍:“实际上,三军会宁大会师是以会宁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8次大的会师。除会宁县城外,会宁县的青江驿、老君坡,静宁县的界石铺,隆德县的平峰镇、兴隆镇、将台堡(三地现属宁夏西吉县)和打拉池镇(现属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分别是红军会合的地点,它们都是会宁大会师的组成部分。其中,10月10日会宁县城的会师是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是历史性的、标志性的。”

为什么会宁县城的会师红二方面军没有参加?杜永胜说:“1936年8月16日开始,红二方面军陆续进入甘肃境内。由于连日降雨,突发山洪,渭河河水猛涨,加之敌军胡宗南、毛炳文、王钧部的围追堵截,所以正在奉命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延迟了10月10日与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部和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奔向会宁,与一、四方面军会师成了当时行军战斗的动员令。”

10月15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第2军、第32军,从通渭县义岗川进入会宁县侯家川骨头岔一带休整。17日,第6军从静宁县进入会宁县,第17师、第18师、模范师在杨崖集韩家岔宿营,军部和第16师到达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第9军会师。18日,第6军到达老君坡,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第5团政委郑雄率团携带物资前往慰问,两个方面军会师,当晚举行会师联欢,直到深夜尽欢而散。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实现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1936年11月21日至22日,在甘肃环县山城堡,红军又取得歼敌一个多旅的胜利。山城堡战役告捷,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协同作战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长征的最后一仗。这一胜利,挫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促进了国内和平的实现。

“将帅碑林”诉说军民情深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团结的象征 胜利的标志”“继承先烈遗志 献身新的长征”……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东北侧,苍松翠柏之间,是全国规模最大、主展将帅题词的“将帅碑林”。

踏着石板路,一面面碑文看过去,仿佛穿越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跨湘江,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拐角处,分别是原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团长韦杰和政委夏云飞的题词:“发扬长征革命精神 继承红军光荣传统”“纪念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五十周年”。在1936年10月2日凌晨,就是他们带领骑兵团千里奔袭,攻克会宁县城,打开西津门(今天的会师楼),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第一枪。这支神速的队伍,从宁夏同心城出发,马蹄裹布,昼伏夜出,长途奔袭,抢在敌军前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全歼守敌,占领了会宁城。

解放后,夏云飞将军曾先后四次来到会宁,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曾回忆道:“1936年9月30号,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通知我们到军团司令部接受战斗任务。军团长指示说,中央军委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命令我们打下会宁城,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宁县城这个地方很重要,是二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必经之路,国民党王钧部可能要阻止二四方面军北上,要占领会宁,你们要有奔袭行动,抢在敌人的前头攻克会宁城。”

漫步“将帅碑林”,王价仿佛有一肚子的话要讲:“我们筹备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60周年活动时,为争取到党政军领导和老将军、老红军的题词,我们几上北京,想尽各种办法登门拜访,求得支持。当时健在的10位上将都拜访到了。拜访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时,汪大姐对我们说,‘我是立了规矩的,不参与外面的活动,不见任何来访人员的,是你们的工作决心和内容感动了我。我也是長征的老红军战士,今天将刘帅的衣帽赠给你们,就是对你们的支持吧。”临别,汪荣华亲笔题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题词。

王价等人经过多方联系,最终收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36幅、上将题词35幅、中将题词38幅、少将题词75幅,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老红军战士、社会知名人士题词130幅,共300多幅,并将之雕刻成碑、竖石成林。

对此,会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桐说:“这份军民鱼水深情,对革命传统的基因传承,已经融入到会宁县人民的血液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会宁是红军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唯一经过全境、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当时全县只有6万多人,可以说倾其所有,‘最后一碗米端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衣裳,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好儿郎送到战场上。最终,400多名会宁好儿郎追随红军上了战场。”

这番话实实在在道出了会宁人民对红军的支援和贡献——

筹集钱粮支援红军。会宁平均海拔2000多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庄稼,粮食打得并不多,但据考证,当年会宁县为红军贡献出近700万斤粮食,平均每人100多斤。1936年9月的《红色中华报》上有这样的报道:“仅在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约70余万斤)。”

节衣缩食支援红军。当时的会宁,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在水贵如油的会宁,为使红军战士得到较好休养,会宁人宁肯用祖厉河的咸水,也要让红军使用珍贵的窖水。同时,会宁人民为红军支援生猪、牛羊达2889头(只), 布匹衣物6380件(匹),此外还有大量的银元。

支援红军西渡黄河。当年木料缺乏,会宁人的住宿主要是以土窑为主的建筑,木料结构房屋极少,为了解决红军西渡黄河造船材料及其它军需物资,会宁人民甚至拆掉了仅有的木房、门窗,送来老人的棺木板等木料支援红军造船。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会宁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

救护红军伤病员。三军会师后有数百名红军伤病员不得不留在会宁。红军撤离会宁地区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搜捕,为了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会宁人民冒着杀头的风险,寻医找药,掩护救治,使他们大部分伤好归队,留下的伤残人员也平安度过了生死关。

10月20日,朱德率领红军总司令部、红军大学部分学生以及第4军、第31军从县城北门出发,浩浩荡荡向北进发。前来送行的群众,挤满了街道两旁,依依不舍地向红军挥手致意,有的人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朱德握着县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和群众代表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会宁人民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对红军的支持,谢谢父老乡亲!红军已把火种播在了这里,你们要让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烧毁旧世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天地!”

“长征精神”泽被红色沃土

“父亲生前经常和我们讲起小红军舍身救他的故事。”夕阳西下,微风吹拂,在红军会师楼前,魏继征接受了记者采访:“如果没有80年前红军小战士对父亲舍生相救,就不会有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魏继征的父亲名叫魏煜,80年前,是刚进入会宁没几天的一名小红军舍身救了他一命。红军会宁会师期间,丢掉会宁城的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从几个地区调集兵力进行反扑,而且不断地从兰州调来飞机轮番轰炸,妄想夺回会宁城。一天,4岁的魏煜正在县城街上玩耍,飞机又来了。眼看一颗炸弹就要落到眼前,一名路过的红军小战士一把抱起魏煜,飞奔到旁边一个铺子里,把小魏煜掩压在自己身下。炸弹爆炸了,小魏煜右手小拇指被炸掉,那位红军小战士却牺牲了。

朱德闻讯赶来,悲痛地说:“他是我的小老乡,今年才14岁,12岁就参加了红军,他的父亲、哥哥都死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母亲在给红军送粮食的途中,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他们一家人都为革命牺牲了,他可是独苗啊,没想到却留在了这里。”

独苗的小红军救下了独苗的魏煜,小红军却永远闭上了眼睛。魏煜的父亲魏鸿儒大受感动,把红军小战士埋葬到自家的祖坟旁边,并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的坟上添一捧土、点一柱香,以表达对小红军的感恩和纪念之情。魏煜长大后娶妻生子,魏鸿儒分别给三个孙子取名魏继征、魏续征、魏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是的,我们都不会忘记,年轻一代更不会忘记!就在采访魏继征的地方,报道组先后遇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甘肃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这些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感受着长征精神,以心灵缅怀革命先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领队张利明对记者说:“我们实践团11名成员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寻访战斗遗址,访问老红军后人,深受教育。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领队王艳艳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我们1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一起策划了‘缅怀先烈,重走长征路和‘关爱老兵活动,亲身体验身边的长征精神和优秀文化,自觉成为革命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如今,长征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宁这片热土,随着时光流转,闪烁出耀眼的光环。以长征精神为指引,会宁人民开辟新的征程。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打造红色圣地,建设绿色家园,铸就金色希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特色产业走出新路子,扶贫攻坚结出新硕果,生态建设美化了新家园……

清晨,我们登上海拔近2000米的桃花山,这里建起了微缩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主要景点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用万分之一的时间,走完万分之一的长征路”,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当年数万红军将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道道防线,从瑞金一路走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越雪山、跋涉草地、激战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历尽艰难险阻,最终走进会寧,走向延安,完成北上抗日大业,创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壮举。

站在山顶上,俯瞰整个会宁城,群山沟坳之间,是一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段亚平指着不远处的山峰,自豪地介绍:“山后,就是我们的引黄入城工程,现在会宁人民喝的水,就是来自黄河的水。”

能喝到黄河水,曾经是一位革命前辈的夙愿。徐向前等红军领导人在会宁指挥战斗、生活15天。工作之余,徐向前喜欢和房东拉家常。房东告诉他,会宁“七川八塬九道梁”,素有“干会宁”之说,地上没有泉水,除了苦得连麻雀都不愿啄饮的祖厉河水外,再无任何水源,百姓常年靠天上下的雨水生活。各家各户在院里挖眼水窖,下了雨,院里、屋上流下的黄泥汤,流进窖里沉淀一下,再打上来吃。

大队红军来到县城,吃水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徐向前严格要求全军一定要节约用水,洗漱一律不能用窖水。为了率先垂范,他和朱德等首长亲自到西津门外的祖厉河里挑苦水用。

一天,朱德和徐向前正提了水,坐在河边抽旱烟,见一位老乡过来,徐向前就站起来问:“老乡,这河一直流到哪里去了呢?”老乡说:“一直流到黄河里去了。”徐向前感叹地说:“要是让黄河水流到这里该多好。”

如今,元帅的夙愿成为现实,全县人民都已告别了喝苦咸水。2000年,县委县政府实施引黄入城工程,黄河水引进了会宁城,历史上曾经靠天吃水的全县人民喝上了经过处理后的甘甜纯净的黄河水。

黄河蜿蜒曲折,昼夜不息,奔流入海。胜利会师之后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抗日力量,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带领下,如滚滚黄河水,滔滔聚延安,吹响了全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号角!

猜你喜欢

会宁会师长征
天宫会师!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Phase matched scanning optical parametric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based on pump beam deflection∗
我在会宁等你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