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2016-05-27田景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辨析篇文章文言文

田景军

一、善于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会明白句子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实践证明,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那么要怎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只有诵读,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深意;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不是唱读,也不是读白眼书,诵读要求做到“手到、眼到、心到”,用心体会,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从而理解文章的含义。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论证方法等。这是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二、善于联系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文言文是有联系的,我们要将这些相关联的文章联系起来学习,以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枯燥的读,要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一)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二)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

其次,时代背景的联系。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其实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作家不可能也无法写出超时代、超现实的纯文学来,只不过是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有些从正面反映.有些从侧面反映,有些表现得比较显露,有些则比较委婉,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影响。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

三、善于质疑

能对文章的内容、字词提出疑问,是联系的更深层面,是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是一种跳出注释、跳出教参进行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辨析的过程。质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不应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在教《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有些学生对共工的做法产生的结果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共工凭一己之力改变天地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山川河流、地势高低、日月星辰的形成他们还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共工为表明自己的决心而怒触不周山的英勇行为精神。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就很开阔。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字、词、句提出质疑。这是求得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重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词句质疑,是对异义词和重点句进行辨析,联系上下文,反复领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字词或句子的牵强解释。如在讲《小石潭记》时,其中有一句“散如鸣佩环”,文中的“环”究竟什么意思,学生提出了疑问,还列出了“环堵萧然”、“腰白玉之环”、“环滁皆山也”等句子,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解释。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猜你喜欢

辨析篇文章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