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斛的历代质量评价沿革与变迁

2016-05-26赵玉姣韩邦兴彭华胜彭代银

中国中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石斛

赵玉姣 韩邦兴 彭华胜 彭代银

[摘要]石斛为名贵中药之一,市场种质混杂,其质量评价主要依靠辨状论质。为了解历代医药学家对石斛的质量评价观,该文对历代本草书籍中石斛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历代本草认为石斛的质量与种质、产地、加工及性状密切相关。石斛的种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的临床应用侧重不同。自清代以来就推崇霍山石斛为道地。石斛的加工主要以鲜石斛和干石斛为主,两者临床应用各有侧重;枫斗的商品规格可能始自清代,但目前已成为石斛的主流商品形态。历代本草认为,不同石斛,其性状有别,临床功效也不同;石斛类药材常以黏性强者品质为佳。因此,传统的石斛质量评价结合了“种质”“道地药材”“加工”“性状”几个方面,并注意到石斛不同种质、不同加工方法对临床功效的影响。

[关键词]石斛;质量评价;沿革与变迁

[Abstract]Shihu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Chinese medicines in China The sources of Shihu are complex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it mainly depends on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distin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hihu′s quality evaluation concept of Chinese herbalists in the past dynas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 ancient bencao systematically The ancient bencao records that the quality of Shihu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germplasm, habitat,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 The concept of germplasm about shihu includes generalized and narrow sense, beside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Dendrobium huoshanenese, D officinale and D nobile are focused on different diseases D huoshanenese has been regarded as Daodi herbs since Qing Dynasty The main products of Shihu contain fresh goods and dry goods,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re also treated differently Fengdou is one of the commodity specifications in Shihu Its processing method probably dat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but now, i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commodityform There was a common sense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Shihu owed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curative effects in ancient bencao, and the quality would enhance with the increasing viscidity Therefore, the "Germplasm", "Geoherbs", "processing", "characters" were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of Shihu Meanwhil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ihu with different specie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Key words]Shihu; quality evaluation;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doi:10.4268/cjcmm20160730

石斛为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2015年版药典[1]收载了石斛与铁皮石斛,前者来源于兰科石斛属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鼓槌石斛D chrysotorum Lindl或流苏石斛D imbriatum Hook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的茎,后者来源于兰科石斛属植物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的干燥茎。两者性甘、微寒,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临床用以热病伤津,胃阴不足,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等。市场上石斛来源众多,约50种均可作石斛流通[25],鱼龙混杂,其质量评价备受关注。石斛含有丰富的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活性成分[4,67],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以化学成分为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全面评价石斛药材的质量。目前,市场上依然采用“看货议价”“辨状论质”。市场上对石斛的质量评价要素包括了种质、产地、加工以及性状等多因素综合评价。这些石斛传统习用的质量评价要素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如何形成与变迁的?故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记载的石斛资料进行系统研究,从石斛的种质、道地产区、加工及用法等方面梳理古今石斛质量评价的沿革与变迁,以期为石斛的质量评价提供本草学依据。

1古代本草中石斛的种质及其质量的论述

古代本草中的石斛种质范围是一个复杂的类群,见图1,有时泛指石斛属及其近缘属的多种类群(包括石斛、麦斛与木斛),有时仅指石斛属中附生于石上的类群,有时则仅指石斛属中特定的某些种。

11石斛、麦斛与木斛

石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并未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石斛的形态特征描写首见于宋代的《本草图经》:“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8]。并附有温州石斛(今浙江省温州市附近)[9]和春州石斛(今广东省阳春)两幅图片。其中温州石斛根呈须根状,茎直立,有节,上部节处有叶,叶互生;春州石斛图中石斛呈倒垂状,节明显。春州石斛图还详细描述了石斛的生长环境:生长于岩石上,石上有树遮荫,描述了石斛生长于阴凉的山坡石缝中。石斛属植物常附生于石上或树木上,可分为石斛和木斛。根据《本草图经》中形态描述与附图可推断所述石斛应为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中附生于石上的类群。

但是很多本草在“石斛”项下,还记载有麦斛与木斛。

麦斛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新修本草》[10],“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亦如麦斛,叶在茎端”。根据其对麦斛的植物形态描述可知,古代麦斛与今金石斛属Flickingeria、石仙桃属Pholidota或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特征相一致。此后,《本草图经》、《本草崇原》也对麦斛进行了记载,其对麦斛的描写与《新修本草》内容大致相同。石斛性平,麦斛性冷。麦斛虽与石斛仅差一字,但其形态特征与药性却差异悬殊。麦斛多不被医家所认同。

“木斛”一词首见于《本草经集注》[11]:“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木斛是相对生石上的石斛而言,根据其形态特征的描述可知,木斛即兰科石斛属中附生于树木上者。此后,历代本草学著作对木斛均有记载,对于木斛的生长基质及性状描述,历代几乎相同。《本草原始》[12]载:“一种生栎木上者,茎似麦秆而匾大,叶在茎头,折之无肉,中虚,名木斛”,并首次附有木斛植物图。图中木斛根较稀少,茎有节,每节茎粗细不同,下细上粗,图空白处附有:“木斛亦丛生,根黑,茎亦有节,心空。”历代医家认为,木斛质量较石斛为次。如《本草经集注》[11]:“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唯可为酒渍、煮汤用尔。”《本草图经》[8]:“木斛,不堪用”。明代《本草蒙筌》[13]:“木斛无功易得”。《本草详节》[14]:“折之如麦秆,中虚,不可用也”。《本草从新》[15]载:“长虚、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本草纲目拾遗》[16]:“咀之无涎者,系生木上,不可用。”《本草分经》[17]云:“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可见,历代本草中多以木斛作为石斛的混伪品种在市场上流通。其功效较差,不堪用。

综上所述,广义的石斛不仅包括石斛属植物,还包括“麦斛”在内的石豆兰属、金石斛属和石仙桃属植物。本草中“石斛”种质不等于石斛属植物,根据其附生基质,生于石上者为石斛,生于树木上者为木斛。历代本草中石斛多是指石生者,而“木斛”因质量较差,使用较少。

12本草中狭义的石斛种质及其质量论述

121霍山石斛《本草纲目拾遗》[16]首次记载有“霍石斛”一条,谓:“石斛,出江南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一带),形较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嚼之微有浆,粘齿,味甘微咸,形缩者真。……范瑶初云:……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节,类竹鞭,干之成团,他产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团也”。按产自安徽霍山且形体短小如累米,色黄味甘,嚼之黏齿者,只有霍山石斛D huoshanenese Tang et Cheng[18]。

赵学敏对霍山石斛非常推崇,认为:“霍山石斛,最佳。……其功长于清胃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名医张山雷在《本草正义》[14]中对霍山石斛的临床功效进行了高度评价:“若老人虚人,胃液不足者,而不宜大寒者,则霍山石斛为佳”。从上所述,霍山石斛一直被当做补胃益肾,养阴清热的上品,以补为主,清降为辅。

122金钗石斛金钗石斛之名首现于宋《本草衍义》中,但对其概述不够详实。真正对金钗石斛有详细形态描述见于明《本草纲目》[19],“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开红花”。根据《本草纲目》的描述可知,当时所用金钗石斛在四川已有栽培,石斛茎黄而扁平,形如金钗,花红色,故应为植物金钗石斛D nobile[20]。而后金钗石斛的描述在《本草汇言》、《本草逢原》等本草著作中均有收载。

《本草纲目》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金钗石斛都被推崇为石斛中质量最佳者。《本草汇言》[21]曰:“蜀中所产,入药最良”。《本草崇原》[22]载:“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入药最良”。名医张山雷认为鲜金石斛是“清胃上品”。

123铁皮石斛“铁皮”首见于《本草正义》[14]:“必以皮色深绿,质地坚实,生嚼之脂膏黏舌,味厚味甘者为上品,名铁皮鲜斛,价亦较贵”。通过张山雷对铁皮鲜斛的性状描述可知,这里所述铁皮鲜斛与今石斛属植物铁皮石斛D officinale茎的性状一致。《中国药物标本图影》(1935年)[23]中绘有“铁皮鲜石斛”的影像,该影像生动的描绘了铁皮鲜石斛的形态和植株状态,与铁皮石斛D officinale一致。

可见,医家认为霍山石斛、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的临床功效各有侧重,霍山石斛主要适用于老人虚人胃液不足者,重在补益;金钗石斛则重在清胃;铁皮石斛则重在清热生津。

此外,历代本草中还记载了雀髀斛[10]、草斛[21]、竹叶斛[22]等,但对其概述不够详细,难以判断具体种质。

2道地产区的沿革与变迁

关于石斛的产地记载,最早出现于《名医别录》[24]中,谓“生六安水傍石上”。此时六安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霍邱、六安以东和河南固始县地[25]。《本草图经》云[8]:“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今云南省广南县)者为佳”。《本草品汇精要》[26]专设“道地”一条,谓:“广南者为佳”。而到了《本草纲目》[19]时,李时珍则记载:“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可见此时产地已有广南转为四川地区。《本草汇言》[21]同样记载:“蜀中所产,入药最良”。而后《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也都认为,蜀地产石斛质量为佳。《本草从新》[15]云:“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

霍山石斛自古以来就被医家认为是石斛中质量最佳者,直到现在,其在市场上仍是有价无市的现象。赵学敏[16]对霍山石斛进行了高度评价:“出六安及颍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乾隆《霍山县志》[20]载:“因采购者众,本山搜剔已空”。而到了光绪《霍山县志》[20]:“石斛则又搜求殆尽,寥寥如晨星矣”。可见霍山石斛在清代受到了大家的推崇,一度造成资源匮乏。民国名医张山雷同样认为,霍山石斛对治疗老人虚人胃液不足效果最佳。直到现代,霍山石斛仍受到一致好评,市场上以其它石斛冒充霍山石斛的报道层出不穷。

3产地加工及其用法

古代本草记载石斛有鲜石斛和干石斛等商品规格,其加工与用法各不相同。

31鲜石斛

唐《新修本草》[10]中提到:“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生”与“干”相对应,应为“生石斛”或“鲜石斛”。至清代,应用鲜石斛的记载尤为普遍。如:《医醇賸义》[27]中“祛烦养胃汤”一方中就有“鲜石斛”。《本草正义》中记载有“鲜斛”“铁皮鲜斛”和“鲜金石斛”。在《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一书中,也记录了“鲜金石斛”和“铁皮鲜石斛”的影像。从上可知,鲜石斛自古以来就是石斛的一种加工方式。

医家认为,鲜石斛在临床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本草正义》[14]:“若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质深赤干燥,或焦黑嗜饮者,必须鲜斛,清热生津,力量尤伟”。

鲜石斛在临床上用法有“酒渍”、直接用于煎汤或直接鲜吃。唐《新修本草》[10]载 “生酒渍服”。《友渔斋医话·药笼小品》[28]:“鲜石斛清养胃阴,调理之病,最妙之品”。《医醇賸义》中“祛烦养胃汤”一方中直接用“鲜石斛”。而现代石斛的民间常见用法中也有“鲜吃”[29]。

32干石斛

干石斛是历代石斛较为常见的一种商品形态。《名医别录》[24]首次记载了石斛的加工方法,谓:“阴干”。但是药农发现,石斛用阴干的方法很难干燥,耗时较长,若遇阴雨天,石斛很易霉变。于是其加工逐渐开始有晒干、焙干或炒干等方法。唐《新修本草》[10]就有:“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宋《大观本草》[30]中则记载:“雷公云凡使,先去头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干用”。清《本草正义》[14]:“但市廛中欲其美观,每断为寸许,而以砂土同炒,则空松而尤为壮观”。可见当时为了药材的美观,市场上又出现了炒干的方法,但该方法对石斛质量影响较大,“形犹是而质已非”。到了《四川中药材生产技术》[31](1959年)中更是记载了3种不同的石斛加工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鲜石斛根、叶去净,用甑蒸透心为止;取出投入清水内,以硬棕刷刷净茎节外表皮,再用清水(流水更好)洗净;捞起后置于日光下晒干,若遇阴雨,以无烟火烘干亦可。第二种方法,将鲜石斛放入沸水中煮,以煮透心为止。其余过程于第一种方法相同。第三种方法:将鲜石斛堆在地上,复盖青草,发汗2~3 d,带茎叶稍干萎时,以无烟火熏炕,炕至六成干时取出;回潮后叶即自落,然后再炕,经常翻动以免焦枯,炕至八成干时再去下,回潮后进行揉搓,使外皮脱净,再炕至全干。也有在复炕前,将石斛放入土炕内复盖青草或稻草,发汗后再炕”。

干石斛在临床上主要用来浸酒、茶茗和煎汤。《本草经集注》中首次介绍了木斛可“酒渍”用。此外,宋以后医籍中有关石斛浸酒的记载逐渐增多,如《圣济总录》的“石斛浸酒方”[32]和《太平圣惠方》的“石斛浸酒方”[33]。赵任等[29]调查得出,现石斛的民间常见用法中就有“浸酒”一法。石斛作茶茗首次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9]:“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甚清肺补脾也”。《本草详节》[14]云:“入姜,水煎代茶,甚清肺补脾”。《本草纲目拾遗》[16]中记载了霍山石斛的用法:“彼土人以代茶茗,……陈廷庆云:……以之代茶”。

33枫斗

“枫斗”是石斛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商品,是用石斛属一些细茎类型且富含黏性的石斛,经过烘焙软化,除去叶鞘,卷曲成紧密或疏松团状、弹簧状等。但是枫斗加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太平御览》[20]记载荆州记中石斛“精好如金环也”。这里的“金环”可能与今“枫斗”一致。因资料较少,现已无从考证。清《本草纲目拾遗》[16]载:“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范瑶初云:……干之成团,他产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团也”。“毬”泛指球形物或内实填充料的皮球,“成团”也就是呈团块状的意思。根据赵学敏的描述,可知霍山石斛有2种,一种因直接干燥而呈形曲不直的商品,另一种可能是现代所谓“枫斗”的雏形。真正记载枫斗是在《中国药学大辞典》,书中记载有“风斗石斛”“真风斗”和“风石斛”[34]。《中国药物标本图影》(1935年)一书中绘有“耳环石斛”的图片[23],其扭曲成团状,和现代枫斗形态一致。《药材资料汇编》(1959年)认为枫斗为一种加工品,将鲜铁皮条子老结的,长约一寸二、三分的拣出(称为坯子),剪去须根,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放铁锅内加工而成 [35]。《中药学》[36](1959年)书中则记载了霍山石斛的加工方法:“霍山石斛:……若以五、六分长最短嫩芽,蒸制盘结而成龙头凤尾者,称绿毛枫斗,若制成耳环形者,称耳环石斛”。虽然枫斗的起源时间难以考证,但是从历代本草中可以判明,民国时期,枫斗已经成为石斛类药材的主要商品形态之一。迄今,已有30多种石斛都被加工为各种枫斗[3743],说明枫斗已经成为当前石斛药材的最主要商品形态。

4石斛性状及其质量关系

石斛属种质很多,而其形态具有一定相似性,但质量优劣不等。古人为了区分其质量,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初步将石斛划分为两大类——石生类和木生类,并认为石生者质量优于木生者。其药材的质量评价则是通过质地来判断。据《本草衍义》记载,石斛“柔韧,折之若肉而实”,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14]。《本草蒙筌》[13]曰:“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本草原始》[12]云:“茎圆中实者为石斛,实者有力;茎匾中虚者为木斛,虚者无能”。《炮炙大法》[44]同样记载,石斛属性“长而中实”。《本草详节》[14]谓:“取石上生者,折之有肉,中实;……若栎木上生者,折之如麦秆,中虚,不可用也”。《本草备要》[45]云:“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汉药良劣鉴别法》[46]载:“用其生于石上之茎,质硬根白者为上,根黑者生于木上者无用”。综上所述,传统石斛质量评价认为,质硬根白、茎有肉中实的石斛质量较佳,而茎中虚如禾草的木斛质量较差。

对于石斛类而言,又有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等,那么其质量又怎么区分开呢?石斛不同种质其性状特征不同,其中包括形状、色泽、味道和黏性大小等,而黏性大小又是大多数石斛种质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霍山石斛以形似蚱蜢髀,色青黄,味甘,黏性足,无渣为佳。如《本草经集注》[11]:“形似蚱蜢髀者为佳”。《本草纲目拾遗》[16]:“……霍石斛嚼之微有浆,粘齿,味甘微咸,形缩者真。《百草镜》:石斛近时有一种形只半寸,细如灯芯,色青黄,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县及颍州(清代颍州府是指当今阜阳地区一带)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范瑶初云:霍山属六安州,其地所产石斛,名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节,类竹鞭,干之成团,他产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团也”。金钗石斛则以形如钗股、色金黄、味苦为佳。如张介宾在《本草正》中记载,石斛味苦者比味甘者力胜。《本草乘雅半偈》[47]谓:“不若川地者,形颇修洁,气味清疏”。《本草崇原》[22]谓:“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入药最良”。《本草逢原》[48]载:“古称金钗者为最,以其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有是名”。铁皮石斛则以皮深绿、质地坚实、味甘黏性足为佳。如《本草正义》[14]:“必以皮色深绿,质地坚实,生嚼之脂膏黏舌,味厚味甘者为上品,名铁皮鲜斛,价亦较贵”。

5讨论

51本草中石斛种质的广义与狭义

本草中石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早期所用石斛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石斛属植物和其近缘属2大类。近缘属主要包括石豆兰属、金石斛属和石仙桃属,植物以麦斛为主,而石斛属植物根据其附生基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石斛和木斛。石斛是指附生在石头上的石斛属植物,而木斛则是指附生在木头上的石斛属植物。而狭义的石斛有时是指以石头为附生基质的石斛,有时是指霍山石斛、铁皮石斛或金钗石斛等某一特定的种。自药典收录石斛以来,其对石斛的来源均表述不清楚。药典中大部分药材的来源都是具体的某个种或某些种,其概念是非常清晰而明确的,但石斛来源于兰科石斛属植物金钗石斛D nobile、鼓槌石斛D chrysotorum或流苏石斛D imbriatum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的茎,其中“近似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代本草中石斛的广义概念,就是表述不清晰的,它是指来源于石斛属及其近缘属的多种植物均可做石斛用。该观点与药典石斛来源不清晰是相对应的。此外,历代本草中石斛有时又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其包括霍山石斛、铁皮石斛或金钗石斛等。目前市场上,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占主要大的比例。从2010年版药典开始,铁皮石斛就以单条目形式被收载。霍山石斛作为石斛的道地药材,希望早日被药典收录。

52石斛的加工利用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目前市场上石斛加工品中鲜石斛、干石斛和枫斗有很多,其应用历史可追溯到很远。石斛属植物因其多附生在树干或岩石上,故其对水分的要求非常严格。石斛为耐旱不耐湿的植物,对空气中湿度要求较高,但根部不喜水。石斛茎外一层膜质的叶鞘及茎表皮外一层致密的角质层都起到很好的保湿和锁水功能。正是由于这个特征,使石斛可长期保鲜而不干,故可作鲜石斛用。但若保存不当,石斛又极易霉变,所以古人就发明了石斛干用的方法。因石斛茎的特殊结构,很难自然阴干,所以古人就用晒干、锉、捣、炒、炙、焙、炕、煮、蒸等方法使其表皮破碎来加快干燥,其中一种加工商品为枫斗。古人根据石斛黏性及形态把石斛加工成不同商品——枫斗或黄草,其中黏性较强、形体瘦小的石斛多被加工成枫斗,如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历代本草认为石斛的质量评价与其黏性相关,能否加工为枫斗可判断石斛黏性强弱,这也为市场上干石斛的真伪优劣评价提供依据。如玫瑰石斛D crepidatum、晶帽石斛D crystallinum等石斛属植物常常作为黄草类销售,难以加工为枫斗。鲜石斛与干石斛其功效与临床应用各有偏重,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应推广应用鲜石斛。

53石斛的种质与功效的关系

目前市场上石斛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往往被夸大了很多,而古人对石斛的功效应用有确切描述,不同种质的石斛其功效不同。2015年版药典中收载有石斛和铁皮石斛,但其性味功效完全相同。通过梳理本草文献发现,石斛种质不同其功效各有侧重。目前市场上可做药用的石斛有50多种,其中包括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铜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等,但古代对其论述是不同的。

药典记载石斛来源于金钗石斛等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那么同属植物近似种就有可能是生长在木头上的石斛,即木斛,也有可能是生长在石头上的石斛,即石斛。本草文献记载,石斛功效佳而木斛不堪用。狭义石斛包括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等,其功效及临床应用也不相同,霍山石斛味甘黏齿,功效以补益为主,适合老人虚人胃液不足,而又不宜大寒者;铁皮石斛以清热生津为主,而金钗石斛味苦清疏,功效则以清胃为主。《岭南采药录》[49]中“金钗草”项下记载:“较之寻常石斛,凉性多而黏性少,於小儿胃热证最易”。同时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其目前产量和市场价格也差异悬殊,应区别对待。

54历代本草对石斛药材质量评价的要素

石斛药材来源广泛,历代本草对其质量评价的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传统的石斛质量评价认为石斛以质重、黏齿无渣者为佳,故石斛比木斛质量好。然而不同种质石斛的质量评价又有其特性,霍山石斛以形似蚱蜢髀,色青黄,味甘,黏性足,无渣为道地;铁皮石斛多以皮深绿、质地坚实、味甘黏性足为道地;金钗石斛多以形如钗股、色金黄、味苦清疏为佳。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 2015:92,282

[2]马国祥,徐国钧,徐珞珊,等.商品石斛的调查及鉴定(Ⅲ)[J].中草药,1995,26(7):370

[3]包雪声,顺庆生.上海市石斛类药材的调查与鉴定[J].中药材,1999,22(2):61

[4]邵曰凤,胡粉青,邹澄,等.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现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S1):152

[5]赵菊润.黄草石斛的药源变迁[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37(2):100

[6]李满飞,徐国钧,平田义正,等.中药石斛类多糖的含量测定[J].中草药,1990,21(10):442

[7]陈晓梅,郭顺星.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70

[8]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93

[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51

[10]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62

[11]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辑校本.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8

[12]李中立.本草原始[M].郑金生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

[13]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50

[14]叶显纯.本草经典补遗[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354

[15]吴仪洛.本草从新[M].朱建平等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8:99

[1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6

[17]姚澜.本草分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3

[18]王德群,彭华胜.霍山石斛的名实混乱与原植物[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98

[19]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384

[20]魏刚,顺庆生,杨明志石斛求真——中国药用石斛之历史、功效、真影与特征指纹图谱[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5,175

[21]倪朱谟.本草汇言[M].郑金生等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99

[22]张志聪.本草崇原[M].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

[23]陈存仁.中国药物标本图影[M].上海:世界书局,1935:137

[24]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9

[2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辞海:地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45

[26]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21

[27]赖小平,侯少贞,刘星华.人间仙草——石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86

[28]黄退菴.友渔斋医话.第六种.药笼小品[M]//曹炳章.重刊订证本中国医学大成.第40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

[29]赵任.药中黄金——石斛[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7

[30]唐慎微.大观本草[M].尚志钧点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6

[31]赵佶.圣济总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14,960,3036

[32]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省商业厅医药贸易司.四川中药材生产技术.第2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175

[33]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46

[34]世界书局.中国药学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21

[35]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上册[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105

[36]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59

[37]沙文兰,罗金裕.中药石斛鉴定研究——I.石斛原植物和药材调查[J].药学学报,1980,15(6):351

[38]包雪声,顺庆生,叶愈青,等.石斛类药材枫斗的历史及现状[J].中药材,1999,22(10):540

[39]丁小余,王峥涛,徐红,等.枫斗类石斛rDNA ITS区的全序列数据库及其序列分析鉴别[J].药学学报,2002,37(7):567

[40]吴赵云,顺庆生,包雪声,等.中药“枫斗”的性状鉴别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9):1448

[41]白音,阁玉凝,包英华,等.枫斗类石解的综合鉴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S1):39

[42]邵世光,韩丽,马艳红,等.枫斗类石斛cpDNA psbAtrnH 的序列分析与鉴别[J].药学学报,2009,44(10):1173

[43]沈妍,赵兴灿,潘佳,等.云南产17种枫斗类石斛资源和原植物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 (3):723

[44]缪希雍.炮炙大法[M].胡晓峰校注.北京:中国书店,1992:17

[45]汪昂.本草备要[M].王效菊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7

[46]一色直太郎.汉药良劣鉴别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46

[47]卢之颐.本艸乘雅半偈[M].冷方南,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5

[48]张瑞贤.本草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411

[49]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关培生校勘及增订.香港:万里书店,2003:31

[责任编辑孔晶晶]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石斛
石斛兰
飞鼠与石斛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正交设计在观赏石斛种胚离体培养中的应用
金钗石斛微粉细胞破壁率及其石斛碱含量测定